浙江省發改委法規處處長 杜旭亮
搶抓機遇建設“信用浙江”
浙江省發改委法規處處長 杜旭亮
要抓住歷史機遇,結合三個試點示范城市工作,切實發揮信用體系建設對于創新社會治理方式、轉變政府職能、加強事中事后監管的重要支撐作用,以具體管用的方法推動浙江社會信用體系建設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加快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已成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體現。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任務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要使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這兩個作用怎么更好地發揮?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至關重要。黨中央、國務院領導高度重視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企業無信,則難求發展;社會無信,則人人自危;政府無信,則權威不立。”李克強總理強調,要讓信用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基礎樁”。在新常態下,我們應圍繞發展改革職能,以主動作為的姿態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
當前,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迎來了“六大機遇”:
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對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作出了新的戰略部署。三中全會提出,要建立健全社會征信體系,褒揚誠信,懲戒失信;要建立全社會的信用基礎數據統一平臺,推進部門信息共享。四中全會提出,要加強社會誠信建設,健全公民和組織守法信用記錄,完善守法誠信褒獎機制和違法失信行為懲戒機制。
國務院發布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指明了工作方向。《規劃綱要》明確了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指出要以“政府推動,社會共建”、“健全法制,規范發展”、“統籌規劃,分步實施”、“重點突破,強化應用”為原則,全力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的頒布,可以說是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歷程中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轉變政府職能提出了迫切要求。《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分工方案一共72項任務中,直接涉及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就有9項。放權是基于信任,放權不等于放任。要實現放而不亂,就必須充分運用信用建設手段,加強事中事后監管。
建立了法人和其他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今年6月,國務院批準實施《法人和其他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建設總體方案》。這意味著法人和其他組織有了統一的“身份證號”,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技術基礎的一次重大突破。
出臺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運用大數據加強對市場主體服務和監管的若干意見》。李克強總理高度重視運用大數據加強對市場主體服務和監管工作,親自主持國務院常務會議做專題研究,多次批示指示,要求加快部門之間、上下之間信息資源的開放共享、互聯互通,打破“信息孤島”。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建立信息披露和誠信檔案制度、失信聯合懲戒機制和黑名單制度。《意見》的出臺,明確建立以信用為核心的新型市場監管制度,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職能定位的重大突破。
“信用中國”網站建成運行。今年6月1日,“信用中國”網站正式開通運行,是國家層面面向社會,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窗口。全國統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換平臺也正在建設中,已接入36個部委。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信用浙江”建設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在任浙江省委書記期間,在《之江新語》上發表論述,要求“要高度重視信用建設,努力打造‘信用浙江’”。張德江委員長在任浙江省委書記期間,明確提出要建設“信用浙江”。2002年,浙江率先開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經過13年的努力,取得了“六大成效”:
率先建立信用建設領導體系。成立了“信用浙江”建設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全省基本形成了“發改歸口管理、部門齊抓共促、地方整體推進”的信用建設組織體系。建立了長三角區域信用合作機制。
率先建立公共信用信息平臺。建成覆蓋政府、企業、自然人、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五位一體”的全省統一的公共信用信息服務平臺。包括46個省級部門提供的249萬家、257類法人信用信息和5612萬人、35類個人信用信息,數據總量達9億條。目前平臺已完成“內生政務服務網”的改造。
率先推進信用信息應用。已有33個省級部門在企業發債、項目審核、財政資金安排、小微企業增信等各類行政管理事項中核查信用記錄。全國首創在省重點建設工程招標投標領域推行使用第三方信用報告制度。與阿里巴巴網絡信用體系建立了線上線下聯動的信用監管機制。無償向社會以及全省金融機構提供信用信息查詢服務,每日信用記錄查詢次數超過5萬次。積極推進杭州市“市民誠信卡”信用惠民工程。
率先建立信用聯合獎懲制度。出臺《浙江省企業信用聯合獎懲實施辦法(試行)》,對失信被執行人實施聯合懲戒,至今累計執結37萬余件,執行率47.4%,執行總額超6000億元。印發了《浙江省失信黑名單制度建設工作方案》,召開失信黑名單制度建設新聞發布會,目前已有8個省級部門制定了黑名單制度,一批招標投標、消防安全、旅游、稅務、行賄犯罪等領域的失信黑名單企業公示。
率先與“信用中國”實現對接。今年7月,作為“信用中國”網站開展地方“信用周”系列宣傳活動的第一站,“信用浙江周”順利上線,展示了浙江信用建設的成果和經驗,并與“信用中國”網站實現了數據庫對接。
率先創建信用示范城市。杭州、溫州和義烏市被列入首批11個全國創建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范城市,為全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探索經驗、做出示范。
下午,這個人發現了一些痕跡,那是另外一個人留下的,他不是走,而是爬的。他認為可能是比爾,不過他只是漠不關心地想想罷了。他并沒有什么好奇心。事實上,他早已失去了興致和熱情。他已經不再感到痛苦了。他的胃和神經都睡著了。但是內在的生命卻逼著他前進。他非常疲倦,然而他的生命卻不愿死去。正因為生命不愿死,他才仍然要吃沼地上的漿果和鰷魚,喝熱水,一直提防著那只病狼。
7月9日,國家發改委連維良副主任在全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研討會暨杭州現場會上指出,浙江省在信用建設方面走在了全國前列,多年來積極探索、敢為人先,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形成了可供借鑒推廣的經驗。
下一階段,要抓住歷史機遇,結合三個試點示范城市工作,切實發揮信用體系建設對于創新社會治理方式、轉變政府職能、加強事中事后監管的重要支撐作用,以具體管用的方法推動浙江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抓好“十個落地”:
統一的社會信用代碼制度要落地。根據國務院統一部署,做好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的準備工作,試點城市要率先實施。
深化信用平臺建設要落地。深入推進“四單一網”建設,以省公共信用信息數據庫為基礎,建立全省統一的社會信用數據庫,實現信用信息“一次錄入,共同使用”,實現省、市、縣三級信用信息的統一歸集和交換共享。完善信用信息分類標準和歸集機制。實現與國家統一信用信息共享交換平臺和“信用中國”網站的互聯互通。
“7天雙公示制度”要落地。依托政務服務網和省公共信用信息服務平臺,實現行政許可、行政處罰等信息自作出行政決定之日起7個工作日內上網公開。
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制度要落地。推動省級部門、各設區市制定完善守信聯合激勵、失信聯合懲戒制度,深化紅黑名單建設,在市場準入、行政審批、資質認定、財政性資金使用、公共資源交易、企業上市、授予榮譽稱號等方面,建立跨部門聯動響應和失信約束機制。
使用信用記錄和信用報告制度要落地。推動部門和地方將使用信用記錄和信用報告嵌入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務的各領域、各環節,作為必要條件或重要參考依據,重點加強在行政審批、公共資源交易、財政性資金使用等領域的推廣使用。
實施“信用承諾制度”要落地。建立企業承諾制度,將信用承諾納入市場主體信用記錄,接受社會監督,并作為事中事后監督的參考。
開展大數據評價和預警要落地。探索行業、地方信用狀況評價。運用大數據分析方法,對地方政府信用治理狀況及社會信用水平進行綜合評價,實現對地方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狀況的有效監測。
積極培育和發展社會化征信服務要落地。支持芝麻信用等征信機構與政府公共信用平臺的深入合作,積極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特別是第三方信用服務機構的作用,通過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鼓勵和調動全社會力量廣泛參與。進一步加強對信用服務市場的監管。
推動誠信宣傳教育要落地。積極引導省級部門和各設區市,利用廣播、電子、報刊、互聯網等媒體,開展誠信宣傳和信用知識教育活動。
完善信用法規制度要落地。繼續爭取省人大、省政府法制辦支持,推動《浙江省信用條例》的出臺。完成浙江省“十三五”信用規劃編制工作。
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工作事關全局,非常重要。“信用浙江”建設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存在許多不足,如信用立法滯后、失信懲戒力度不夠、信用信息共享力度不足、信用產品應用不廣等問題依然突出。我們要牢牢把握住當前的良好機遇,迎難而上,積極作為,以改革創新精神和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作風,大力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使浙江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繼續引領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