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發改委產業處處長 金菊萍
切實增強浙江制造業核心競爭力
浙江省發改委產業處處長 金菊萍
浙江制造業競爭力雖然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與上海、江蘇、山東、廣東等省(市)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要從規劃引導、重點領域選擇、實施路徑、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和政策支持等方面加強探索創新,提出更有針對性、可操作性的對策建議,切實增強浙江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加快產業轉型升級
近年來,隨著全球化的深入、區域競爭的加劇,以及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興起,浙江目前的制造業競爭優勢被明顯削弱,產業層次不高、增長后勁不足等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判斷浙江制造業的競爭力、如何重塑浙江產業競爭新優勢,成為當前及“十三五”時期急需回答的重大問題。為此,我們按照國家出臺的《中國制造2025》及國家發改委制定的《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三年行動計劃》的目標要求,結合浙江實際,對全省制造業競爭力進行了簡要的評估和比較分析。現將初步成果報告如下:
(一)從評價結果看,浙江制造業競爭力雖然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與上海、江蘇、山東、廣東等省(市)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尤其是質量效益這一關鍵指標竟比全國平均水平還要低19%,這成為影響浙江制造業競爭力的重要制約因素
按照《中國制造2025》的目標體系,參照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工業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德勤公司全球制造業競爭力指數等國內外評價模型,我們構建了以規模實力、創新能力、質量效益、兩化融合、綠色發展等5個維度的一級指標,以及規上制造業產值、單位從業人員平均研發人員數、規上工業總資產貢獻率等18個二級指標的評價模型體系。
經過模型測算,浙江省制造業競爭力得分為68.9,總體高于全國平均水平(60),處在全國前列,但與上海(82.9)、江蘇(79.6)、山東(76.1)、廣東(78.6)等省(市)相比有較大的差距。從分項一級指標來看,浙江在兩化融合(90.6)、綠色發展(82.1)、創新能力(71.5)等方面與上海、江蘇、廣東等先進省(市)差別不大;但在規模實力(51.9)、質量效益(48.6)方面指標表現較差,尤其是質量效益比全國平均水平(60)還低11.4%,成為拉低浙江制造業競爭力指數的重要影響因素。
從構成質量效益的二級指標來看,浙江制造業無論是總資產貢獻率、產值利潤率,還是全員勞動生產率(人均產值),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一是總資產貢獻率徘徊不前。2006年浙江規上工業總資產貢獻率與上海、江蘇及廣東的平均水平相接近,但“十一五”中后期及“十二五”時期,差距不斷拉大。“十二五”前四年浙江省總資產貢獻率僅為11.8%,與2006年變化不大,但已落后全國平均水平3.3個百分點。二是規上工業產值利潤率有所下降。2005年浙江省規上工業產值利潤率為4.78%,高于江蘇和廣東的平均水平。但金融危機以來,特別是“十二五”以來,規上工業產值利潤率呈現下降趨勢,“十二五”前四年浙江平均值為5.51%,處于四省一市中的最低水平。三是人均產值長期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013年浙江省人均規上工業產值為87.55萬元/人,雖然“十一五”以來年均增長13.5%,但仍比全國平均水平低了16%,僅略高于廣東。
(二)導致浙江制造業質量效益這一核心指標偏低、整體競爭力不高的主要原因,可以從產業、企業和要素三個層面進行分析
從產業層面看,浙江以價值鏈低端行為為主導的格局尚未根本轉變。從1978年到現在,紡織業仍然是浙江工業第一大行業,2014年其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為8.6%,僅比2010年下降0.7個百分點。而紡織業在江蘇、廣東省的地位下降明顯,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通用設備、汽車制造等發展迅猛,產值比重不斷上升。而且,從分行業效益(產值利潤率)來看,浙江有25個行業低于江蘇平均水平,有20個行業低于廣東省的平均水平。與江蘇差距較大的行業主要體現在食品、輕工紡織、及部分裝備制造業領域,與廣東的差距主要在輕工紡織、醫藥和化工、少數裝備制造業領域等。
從企業層面看,浙江多數制造企業仍處于低小散的發展狀態,大多仍以家族式管理為主,企業規模小、創新能力弱。2013年浙江省擁有規模以上企業38930家,企業數量與廣東、山東均比較接近,但浙江規上企業平均規模為1.49億元,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54.5%,與四省一市的差距更大。而且,浙江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跟蹤模仿與低層次創新仍占主流地位,多數專利以外觀設計、實用新型為主,多數企業并不掌握核心技術。2013年浙江規上工業每億元工業產值有效發明專利數為0.37個,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工業企業發明專利申請數為15036項,與江蘇省、廣東省差距較大,發明專利申請量占專利申請總數的比重也僅為19.5%,遠遠落后于江蘇(35.4%)、廣東(48.9%)和山東(38.1%)。
從要素層面看,近年來浙江融資成本、土地價格、勞動力資源,房價上漲等進一步擠壓了企業的利潤空間。以浙江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從業人員平均勞動報酬為例,2014年比2010年上升了1.84倍,年均漲幅在16.7%以上。而且,浙江外來勞動力素質普遍不高。較低素質的工業勞動力,導致較低的勞動生產率,阻礙了工業質量效益的整體提升。
(三)在看到存在不足的同時,也要看到浙江制造業在創新要素的集聚能力、信息化設施條件和節能減排綠色發展方面已逐步呈現出一定的競爭優勢
創新要素的集聚能力得到明顯增強。2013年浙江規上工業萬人從業人員研發人員數為366人,新產品產值率達到25.6%(2014年為29.2%),高于上海的355人/萬人和25.0%的水平,均居于全國首位。從分行業來看,全省多數行業新產品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儀器儀表,裝備制造,醫藥制造的新產品產值率均在30%以上,表現較為突出。
信息化基礎環境條件位居全國第一。2014年浙江在城(省)域網出口帶寬、固定寬帶普及率、中小企業信息化服務平臺數、重點行業典型企業信息化專項規劃等方面均具有全國第一的地位,在兩化融合發展的基礎環境條件方面具有相當明顯的優勢。
制造業綠色發展能力處于全國先進水平,且與上海、廣東的差距不大。能源低耗水平居全國前列,2013年浙江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達到0.78噸/萬元,為全國平均水平的62.3%;而且自2005年以來年均下降7.1%,年均下降速度居于四省一市首位。大氣排放和固廢綜合利用水平位居全國前列,2013年浙江單位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硫排放量為3.54千克/萬元,2005-2013年期間年均下降15.1%,低于全國8.71千克/萬元的平均水平,也低于江蘇和山東的平均水平。浙江省一般固廢綜合利用率達到95.1%,遠遠高于全國62.8%的平均水平。
(四)下一步,要從規劃引導、重點領域選擇、實施路徑、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和政策支持等方面加強探索創新,提出更有針對性、可操作性的對策建議,切實增強浙江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加快產業轉型升級
加強規劃引導。建議深入開展《增強浙江省制造業核心競爭力》的專題研究,形成“1+3+X”的研究成果。即:編制1個總體規劃—《增強浙江省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十三五”發展規劃》;開展3個專題研究—浙江省制造業競爭力評價研究、重點領域選擇和“十三”項目謀劃研究、重點領域產業布局研究;明確X個重點領域等等。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重點地區的行動方案也要啟動編制,加強省市縣三級聯動,共同開展某一領域的研究。同時,將逐步建立覆蓋省市縣三級的全省重大工業項目信息管理系統,完善全省重大工業項目投資情況分析機制,形成省重點行業龍頭企業運行監測機制,為政府決策提供重要參考。
突出重點領域。建議按照市場潛力大、關聯程度高、帶動能力強、產業基礎好,且符合產業發展趨勢、掌握一定核心技術、有望短期內取得突破實現產業化的標準,抓住工業機器人、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等幾個可有力推動浙江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領域尋求突破,并發揮重點領域突破的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通過技術擴散、產品延伸、產業融合等方式,引領推動制造業結構全面提升。
研究實施路徑。形成有效競爭的產業組織結構和高度集聚而又錯位發展的產業布局,是培育和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重要途徑。一是優化產業布局。研究在新常態下以結構調整、產業升級為主線的合理需求、總量控制、集聚引領問題,從傳統優勢產業提升和新興產業培育著手,在重點領域選擇基礎上,優化產業空間布局,推動民營企業國際化戰略和重點產業的國際化布局。二是促進產業集聚向產業集群轉變。積極參與和推動國際產業合作,推進重點領域產業集中化與規模化,推進其由產業集聚向產業集群轉變,形成若干個各具特色和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制造基地,著力在基地里形成從原材料、關鍵零部件、主機設備、系統集成、售后服務一條龍的產業鏈條。三是積極謀劃、儲備和推進一批重大產業項目。在重點領域積極謀劃和儲備一批“十三五”期間重點推進項目,并通過要素集聚、政策保障、強化服務等方式,切實推動項目落地。
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加強企業的技術創新主體地位,支持和鼓勵企業參與政府支持的技術研發項目的立項工作,提高企業在技術研發項目方面的話語權。引導創新資源向優勢企業集聚,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政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政府引導支持與企業主體作用的有效結合,發揮好政府導向作用,調動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吸引更多企業、社會資本參與,加快形成一批擁有自主核心技術、競爭力強的優勢企業。
創新政策措施。一是創新財政支持方式,探索資本金注入、應用示范補貼等方式,建議設立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專項資金。采用重點產業發展投資基金方式,支持創新發展的骨干企業和產業聯盟。二是推進產業并購政策,重點聚焦浙江特色優勢行業和引領產業,針對浙江技術短板和關鍵環節,建議制定推進浙江產業并購專項規劃和民營企業國際化戰略規劃,鼓勵龍頭企業參與設立并購基金,加大引導基金支持力度,推進大規模并購重組和產業整合。三是完善市場推廣政策。完善和落實支持創新的政府采購政策,推動制造業創新產品的研發和規模化應用。落實和完善使用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等鼓勵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