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東
從福建看溫州如何融入“海上絲綢之路”
郭建東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習近平于2013年10月訪問東盟國家時提出來的構想,與陸上“絲綢之路經濟帶”,構成了當前中國推進國際合作與發展的“一帶一路”戰略構想。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對于深化區域合作、促進亞太繁榮、推動全球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福建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發祥地,福建各級政府在融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上,謀劃得早、謀劃得深、謀劃得遠。學習福建融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思路和做法,有助于溫州趕超發展,再創開放型經濟新優勢。
福建地處我國東南沿海,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和發祥地。在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福建省特色明顯:一是歷史淵源深厚。在目前六省九市聯合提出的海上絲綢之路捆綁申遺計劃中,福建的福州、泉州、漳州均列其中,是申遺城市最多的省份。二是人文優勢突出。目前,聚居東南亞的2000多萬華僑華人當中,祖籍福建的有1000多萬,福建在外華僑華人超過80%分布在東盟各國。“海神”媽祖在臺灣、港澳和東南亞華僑華人中有廣泛信眾。三是經貿往來頻繁。2013年福建與東盟雙邊貿易額達242.9億美元,東盟已成為福建第二大貿易伙伴、第四大外資來源地和第二大對外投資目的地。正是基于歷史地位和現有條件,福建提出了進一步加強和擴大與東盟及東南亞各國的經濟、文化和人文全方位的交流與合作。目前,福建各級政府在融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上,謀劃的早、謀劃的深、謀劃的遠。主要進展體現如下:
突出頂層設計,加強各級政府聯動。福建在加快推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中,重點突出商貿人文的歷史輝煌,發揮“海上海外”的特色優勢,以東南亞為重點,堅持“走出去”與“引進來”結合、經濟合作與人文融合并重,努力打造成為海上絲綢之路互聯互通的重要樞紐、經貿合作的前沿平臺、人文交流的重要紐帶,有望建設成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其中:福州,提出打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樞紐城市;廈門,提出建設成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心樞紐城市;泉州,努力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并得到外交部、國務院僑辦認同和支持。
突出互聯互通,推進對外通道建設。整合資源,加快推進海陸空互聯互通重要樞紐。在航運方面,加強與東盟國家在港口碼頭、物流園區、集散基地和配送中心等建設管理方面的合作,建設廈門東南國際航運中心,打造國際集裝箱干線港、區域性郵輪母港。在空運方面,推進廈門、福州機場增擴建和臨空經濟園區發展,增開至東南亞、南亞等國際航線,積極爭取福州第五航權綜合試點城市和72小時過境免簽政策。在陸路方面,加快重點鐵路和高速公路建設,著力發展海鐵聯運,進一步暢通福建沿海連接長三角、珠三角的陸上通道,打造服務中西部地區對外開放的重要出海通道。
突出經貿平臺,深化貿易往來便利。加快中國(福建)自由貿易園區(福州、廈門、平潭)建設,突出與臺灣地區的自由經濟區對接,建設兩岸一體化的自由經濟區,打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經貿合作前沿平臺。加快平潭綜合實驗區建設,全面放開臺商投資領域,重點打造50個十億企業、5個百億產業集群。全面整合提升福建各類海關特殊監管區(福州:福州保稅港區、福州保稅區、福州出口加工區、福清出口加工區;廈門:廈門海滄保稅港區、廈門象嶼保稅區、廈門出口加工區、廈門象嶼保稅物流園區;泉州:泉州出口加工區),完善口岸通關機制,促進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區域貨物通關和人員往來便利化。深化閩臺經貿合作,推進與臺灣基隆港自貿港區電子口岸對接平臺建設,促成與臺灣、東盟簽訂互為中轉口岸協議,吸引臺資企業借道福建拓展東盟出口市場。辦好海上絲綢之路品牌博覽會、沿線國家福建商品展。
突出海洋特色,提升產業合作水平。深化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產業合作,積極拓展糧食、食用菌等具有比較優勢的現代農業合作,推進石油化工、機械裝備、建筑建材等先進制造業項目對接,推動能源、礦產等領域勘探開發與建設,推動媽祖文化旅游勝地、媽祖信眾朝圣島建設,聯合打造海上絲綢之路旅游經濟走廊和環南海旅游經濟圈。加強海洋開發合作,推動設立“中國—東盟海洋合作中心”,建設馬尾“中國—東盟海產品交易所”、馬尾東盟海洋產業園等,建成一批境外遠洋漁業生產基地、冷藏加工基地和服務保障平臺。探索福建與東南亞國家互設“南洋產業園”或“海絲產業園”等“兩國雙園”模式,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
突出僑臺優勢,推動人文深度融合。加強與海上絲綢之路國家和地區政府間交流合作,相互增設一批友好城市,推動建立海上絲綢之路城市聯盟、國際文化交流基地、多邊商務理事會,構建政府間多層次常態化交流合作機制。拓展人文交流合作,挖掘海上絲綢之路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舉辦各類交流研討活動。凝聚僑心、僑智、僑力,深化青年、智庫、非政府組織、社會團體等友好交流,拓展民俗、宗教、宗親等民間交流往來,推動社會人文的深度融合。進一步發揮平潭綜合實驗區先行先試作用,促進兩岸經濟全面對接、文化深度交流、社會融合發展。
著力爭取頂層設計的新支撐。一是支持溫州全面參與長江經濟帶建設,推動溫州與金華—義烏一并升級為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突出溫州作為連接長江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紐帶。二是支持溫州納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支點城市,重點打造全國綜合立體交通樞紐、經貿合作樞紐、時尚產業發展高地、對外開放文化交流高地(2樞紐2高地)。三是支持溫州作為落實中韓自貿協定重要載體,推動溫州與韓國城市貿易、旅游、文化等方面合作,推動海上絲綢之路向東部沿海延伸,樹立區域經濟合作的典范。四是支持溫州創建海峽兩岸(溫州)民營經濟創新發展示范區建設,促進兩岸經濟全面對接、文化深度交流、社會融合發展。
著力謀劃互聯互通的新通道。一是拓展海運通道。鞏固溫州港作為國家重要樞紐港地位,加快推進樂清灣港區、狀元岙港區、大小門島港區為核心的溫州港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拓展港口腹地,加快發展海鐵聯運。參與海絲沿線城市港口合作,爭取開通韓、日、東盟國際航線,鼓勵溫州企業參與東盟國家港口建設。積極倡導全省港口資源的統一規劃整合與建設,謀劃協調統一、競爭有序、效益倍增的大港口體系。打造狀元岙海上郵輪基地,積極推進“海上驛站”建設①“海上驛站”不僅要具備貨物裝卸的碼頭功能,還要提供輪船和人員補給的服務,更要保障周邊航道的安全,為各國的經貿往來提供安全、便捷的海上通道。。二是構筑航空通道。加快溫州機場擴建工程建設,研究設立溫州航空公司,培育韓、日、東盟國際客運航線,全面發展貨運航線;爭取更大程度的低空空域開放,打造通用航空發展示范區,著力發展通用航空產業。三是建設陸路通道。加快衢麗鐵路前期工作,爭取將衢州-麗江鐵路的起點延伸至溫州;爭取規劃建設合肥-義烏-溫州(杭溫)高鐵、溫州-武夷山鐵路;加快推進寧波至東莞國家高速公路溫州段(沈海高速復線)、溧陽至寧德高速公路浙江景寧至泰順段、龍麗溫高速公路(文成至瑞安段)建設,完善陸路通道。
著力謀劃區域開放的新平臺。一是建設產業合作平臺。以時尚產業為重點,建設溫州韓國產業園,把溫州韓國產業園作為落實中韓自貿協定、落實“海上絲綢之路”國家戰略合作的新一輪擴大對外開放戰略重點。突出海洋經濟特色,深化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產業合作,推進產業發展高端化、國際化、集群化。支持有條件企業在境外投資建立更多的境外經貿合作區,建立一批戰略資源生產供應基地。二是打造開發合作平臺。抓緊申報溫州綜合保稅區,推動貿易投資便利化,發展“臺灣接單—溫州保稅加工—銷售東盟”模式②目前臺灣地區商品進入東盟需征收綜合關稅8.9%,而中國大陸幾乎所有的商品都是零關稅。。組織申報跨境貿易電子商務試點,參與運作直購進口、網購保稅等新型通關模式。加快建設一批特色出口基地,著力拓展國際市場。全面參與寧波-舟山自由貿易港區申報。三是構建金融合作平臺。借力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深化溫州金融綜合改革,參與跨境人民幣業務創新,探索培育融資租賃市場,努力打造國家級區域性財富管理中心城市。加強與國開行合作,參與籌建海上絲綢之路基金,引導支持企業進入海上絲綢之路沿線投資。四是搭建人文交流平臺。爭取納入“海上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產申報,鼓勵溫州醫科大學“走出去”辦學,加強與沿線地區教科文衛體全方位交流合作,積極拓展與僑團商會聯系交往,推動社會人文的深度融合。
謀劃開放合作的新機制。一是構筑投資貿易便利化新機制。爭取將中國(上海)自貿區的投資便利化、貿易便利化有關試點成果復制到溫州,擴大外資投資服務業領域,研究支撐國際時尚消費城市貿易新方式,探索復制自貿區的投資、貿易稅收政策。二是探索支持企業走出去的新機制深化境外投資管理體制改革。簡化審批事項和手續,大力培育為“走出去”服務的信息咨詢、人才培訓、金融支持、風險防范、外匯管理、外事服務等全方位國際化服務業,加快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完善對民營企業境外建立制造工廠、研發中心和營銷網絡的扶持政策。三是參與構筑政府多層次常態化交流合作新機制。支持溫州參與海上絲綢之路國家和地區政府間交流合作,支持參與海上絲綢之路城市聯盟、國際文化交流基地、多邊商務理事會等活動,參與構筑長效合作新機制。
作者單位:溫州經濟建設規劃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