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潮
(《上海證券報》2015-04-29)
按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國企改革重組,絕不是單一的國有與國有之間的疊加重組與合并,而應盡可能多地吸引其他所有制資本特別是民間資本的參與,建立真正意義上的混合所有制。否則,改革的目標同樣難以達到。南北車的整合,假如以后沒有新的改革措施,而按目前的格局發展,那么,改革就只完成了一半。在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時,就不可避免地會受到越來越多的外部輿論壓力,甚至受到外國政府的干預。企業要做大做強,還是要依靠市場競爭、核心技術和核心產品、良好的市場意識和品牌力量。而唯有依靠資本的力量和混合所有制的要求,才可能有真正符合市場化要求的央企大重組、大整合、大兼并。
(《證券日報》2015-04-25)
在傳統行業面臨危機的情況下,中國經濟要保持穩定增長,迫切需要發現并培育新的增長點。現階段中國經濟有三個新的增長點。一是基礎設施建設。2011年,中國人均基礎設施擁有量僅是西歐的38%,北美地區的23%,日本、韓國的18%。如果中國用20年時間將人均基礎設施量趕上上述發達國家,那么未來5年到10年,平均每年可以拉動GDP增長達4.5%。二是產能更新。僅五大耗能行業——有色金屬、鋼鐵、電力、化工、建材,更新一遍高污染、高能耗的產能,就需要10年時間,其每年將拉動GDP增長1%,由此帶來的低污染和低能耗將令國人長期受益。三是居民消費。經濟結構調整的第一個征兆,就是消費開始往上漲。再過四五年,消費占GDP的比重應該能達到50%左右,那時消費將成為中國經濟的主要增長動力。
(《第一財經日報》2015-04-20)
今天的中國經濟,關鍵還是要騎穩“單車”,拋棄走極端思維。穩增長應是當下一個重要的目標,但穩增長也不意味著為完成增長目標,就可不顧一切。騎穩中國經濟“單車”的要義,還是要小心翼翼地在穩增長與調結構之間實現必要的平衡。換一個角度看,中國經濟實現穩增長,也是在為結構調整創造條件。如果經濟運行不能平穩有序,增速大幅下滑,則調結構勢必會遭遇更大阻力,可調空間也將被大大壓縮。這會形成非良性的循環。當調結構與穩增長具有內在的一致性時,調結構就必然會成為穩增長的重要支撐。所謂騎穩中國經濟的“單車”,就是要追求調結構與穩增長內在的一致性。
(《每日經濟新聞》2015-04-28)
加強“一帶一路”區域貿易投資合作,還須克服諸多難題。目前,區域整體發展水平和市場規模較低,高水平經濟一體化建設明顯滯后。和歐盟、NAFTA以及東盟等在區域一體化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的地區相比,“一帶一路”相關國家面向區域內國家的出口和進口在全部對外貿易中的比重比較低,過度依賴于外部市場。同時,區域內基礎設施投資也存在較大缺口。因此,“一帶一路”戰略要真正落地,必須立足于創新理念和創新規則,構建跨區域的協調機制,做實做細政府間合作,制定研究雙邊或多邊可接納、互動互補、操作性強的“一帶一路”具體方案,加快完善“一帶一路”的制度保障。
(中國網2015-04-21))
中國的自由貿易試驗區需要一個科學的、規范的標準。中國各地都在積極申請自由貿易試驗區,重復當年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等開發區過多過濫的故事,圈占大量的土地資源,并帶來大量的社會矛盾。當前,全國進行深化改革,特別是轉變政府職能,減少行政審批,提升經濟效率。自由貿易試驗區的申請和批準,也應當是減少審批,鼓勵相關機構根據中國國情,借鑒國內外的經驗教訓,制定和設計科學、規范、合理的自由貿易試驗區標準。例如,營商環境、貿易便利程度、投資自由度、制度創新等。這樣,全國各地之間開展制度創新、公平競爭,哪一個地方達到自由貿易試驗區標準,就自動升級自由貿易試驗區。哪些地方不積極創新,不轉變政府職能,不改善營商環境,就難以獲得自由貿易試驗區的申請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