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城之間確有柏拉圖式的“融合”。然而,產若不促進城,何以增強競爭力?城若不促進產,何以增強承載力
寫下這題目是8月10日下午近5時。約55個小時后的8月12日23時30分許,天津濱海新區發生特大危化品爆炸事故,最新報道是爆心周邊初步統計1.7萬戶住房受到影響,6000多人需緊急安置。這一慘痛教訓,或可認為是對產城融合的一個回答。
最早接觸產城融合概念,大概是5年多前。當時閃過的第一念頭,覺得這似乎又是一個“為賦新詞強說愁”之類的概念。
比方說長期來,不少人有在“××化”之前加“新型”的喜好。然而,正如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所說,“人不能兩次走進同一條河流”,所有后世進行的“××化”均應是新的,難道還要再走前人老路嗎?所以應該是沒有必要加“新”字。更何況加了“新”字,也未必真的能“新”。
不妨再看“融合”定義。百度上說,融合,指熔成或如熔化那樣融成一體。最佳例子是水乳交融,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如果說產城融合是指服務業與城市的融合,那么不說也罷。城市的定義,原本就是城與服務業的結合。因為“市”在漢字當中,原本即交易的意思。交易就是服務業呀,兄弟。
服務業與城自古以來就是一對哥們。有學者根據對公元前7400年至公元前6200年的土耳其加泰土丘的考古發掘,研究認為應是先有市才有城。約6500年前的湖南常德城頭山遺址,被稱之為當今中國最早的城,考古證明出現了酒肆。日本古代那些大名住的地方,城內沒有商業,商業在城門外,被稱之為“城下町”。
現在一些人說產城融合,實際上他們想表達的是推進制造業與城市的融合,但這在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狀況下有必要嗎?
產城融合,望文生義應是空間上的物理性質的融合。然而,即使是像天津濱海新區那種緊挨著的融合,事實證明不可行。至于那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式的融合,您閉上眼睛傻呼呼地想一想吧,有可能嗎?
當然,有些人會說產城融合,并不是指空間上物理性質的那種融合,而是指“以產興城、以城帶產”。這應該有多種情形,不妨作些分析。
一些外來制造業較難促進當地城鎮發展。有一年,調研省內一特大型電廠,總經理說,上級主管部門要求他們在當地居住,但小鎮教育醫療水平太低,絕大多數員工選擇在約一小時車程的市區居住。
外來制造業發展壯大后,或將催生培育小鎮。但只要其周邊原本另有城市,終因其生活環境較差,以及較難培育商業功能,這些制造業形成的居住區通常較難成為繁華城鎮。如省內建于上世紀50年代末的某大企業,10余年前去他們的職工居住區,建設水平較低,完全不如當時寧紹地區的小鎮。
一年前又去這個居住區,建設水平較大提高,但整體規模依然不大,商業并不繁華。這一方面是周邊城市的吸納替代,另一方面是制造業員工收入偏低。這兩個原因進一步負反饋,更是使得企業居住區留不住人。
內生發展的制造業確能帶動城市發展,但隨著產業擴張,最終不得不選擇“退二進三”。10多年前去瑞安調研,一位朋友陪我考察。那些開發區的工廠與城市街道民宅犬牙交錯,車在狹窄的馬路上行駛,環境很臟亂,感覺很不好。朋友告訴我,這些都需要整治搬遷,壓力山大。結論就是,“以產興城、以城帶產”的長遠結果是“產城分離”。
產城之間確有柏拉圖式的“融合”。然而,在市場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狀況下,這是產城各自應有之義。產若不促進城,何以增強競爭力?城若不促進產,何以增強承載力?學者們或能就此做些研究,政府要做的倒是市場做不了的監管“產城分離”的那些活,而不應是市場機制能促進的“產城融合”。
天津“8.12”特大事故也給園區開發區提了一個醒。長期來,園區開發區以低于成本的價格出讓產業用地使用權,為了平衡資金,通常都會劃一些商住用地出讓,產城融合剛好給這一做法提供了“理論依據”。現在來看,如果這些商住用地遠離產業區塊當然問題不大,如果緊挨著產業區塊,那就比較值得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