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寧江
前段時間,國辦印發了《關于運用大數據加強對市場主體服務和監管的若干意見》一文,布置落實運用大數據理念、技術和資源,推進簡政放權和政府職能轉變。全文出現大數據一詞61次,出現信用一詞94次,尤見信用和大數據之間的緊密關系。我們理解,實施信用的基礎是信息,信息是來自數據的加工。無論應用大數據資源還是運用信用理念,均是對市場主體開展服務和監管的有效手段。
大數據是基礎、是工具,信用是應用、是方式。其實,信用的核心還是經典的兩句話“讓守信者得利,讓失信者懲戒”。否則,無論是市場規律還是市場規則,是難以有效地、可持續地運行下去的。讓市場充分發揮資源配置的優勢和作用,缺乏信用是萬萬不行的。換句話也可以理解為,真正讓信用發揮在監管、服務以及資源配置過程中的作用。
首先,大數據在哪里?無非是履職過程中掌握的數據,包括登記機關掌握的法人和其他組織的登記信息、自然人的登記信息。另外一塊數據就是行政許可、審批、行政處罰、行政強制、行政征收、行政給付、行政裁決、行政確認、行政獎勵、其他行政權力,包括一些財政專項資金分配、審核轉報、行政調解、行政監督檢查、行政復議等,均是客觀反映行政相對人的記錄。至于政府的規章、政策、文件等,應該歸屬信息之類。政府大數據應用的第一步,先把政務自己掌握的信息共享用好。
其次,大數據的處理。可以考慮分為這樣幾個步驟,記錄、發布、共享、統計、加工、應用等。通過記錄形成市場主體的信息檔案,而且數據的記錄應當解決完整性和更新問題,如果不完整,那么勢必對部分市場主體不公正、不公平,如果不能解決更新問題,這樣的數據在使用價值上將大打折扣。發布也是應用的手段之一,效果立竿見影,通過信息傳播,讓信息的價值得到最大程度發揮,既避免政府自娛自樂,同時也讓全社會監督政府履職的公正性,副產品就是可以促進政務誠信建設。數據共享就是要不同部門之間、不同行業、不同領域、不同業態之間實現信息共享互通,這是為實現聯動服務和監管的基礎。數據的統計,一方面要創新統計調查的信息采集渠道,隨著各項改革措施的推進,統計調查數據匱乏的弊端更加顯現,有無缺乏數據,重大政策的績效和影響無法客觀評價;另一方面要實施數據關聯、比對分析,實施預測監測和風險預警,預判趨勢,引導預期。
第三,信用獎懲機制的建立。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是社會信用體系運行的核心機制、保障機制,也是維護市場正常秩序的治本之策。建立運行高效的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需要從以下方面加以推進:一是建立健全信用法規制度,為構建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提供法制保障;二是加強政務信息化建設,為構建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提供技術支持;三是強化信用信息公開,為構建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提供便利條件;四是加快統一的信用信息平臺建設,為構建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提供可靠信息來源,從而根本上消除信用信息“孤島”,為建立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提供證據。
第四,充分發揮中介市場的作用。這里主要是講,如何發揮信用服務中介機構的作用,這是發揮信用市場化作用的非常重要的環節。國家信用規劃提出的政府推動原則,政府既要推動,也是帶頭示范。但真正持久發揮作用的還是市場,中介機構是信用發揮價值的活躍因素之一,因為他們離需求最近。信用中介機構會根據市場需求,不斷研發出適銷對路的信用產品,主觀、能動地適應需求,從而推動信用的應用。同樣,信用服務中介機構還通過一些模型和產品研發,可以充分地預判揭示風險,幫助用戶一方面合理規避風險,另一方面,放大資金杠桿,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市場的力量發揮好了,政府可以專心致志做好服務和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