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強
“頻率”和“質量”,可以說是呼吸外在的“形”;內心的磨礪,才是呼吸內在的“神”
據說,人不吃飯,一般能活七天;不喝水,一般能活三天;不呼吸,一般只能活幾分鐘。一般是常態,超過這些時間段的,想必也有。不過,少有不同意見的是,在事關生存這個重大問題上,呼吸比吃飯和喝水更重要。其實,人生皆在呼吸間。
何出此言?依據有三:
其一,人生軌跡的長短,可以體現為呼吸的“頻率”。
不同狀態下的呼吸,是不一樣的。靜坐時的呼吸,不同于散步,也不同于游泳,更不同于奔跑。平和時的呼吸,不同于憤怒,也不同于痛苦,更不同于激動。
有些人遇到事情,呼吸的頻率急劇變化:一口氣忍不住,就容易沖動,一沖動就容易出事,正所謂沖動是魔鬼;一口氣咽不下,就容易憋著,一憋著就容易傷身,不少這病那病的,想必就是這么來的;一口氣上不來,最麻煩了,就容易見馬克思,一見馬克思,就一了百了,不想了也得了了。
有條微信說得好。大意是,人長壽的關鍵,不在于體重、不在于飲食、不在于運動、不在于權錢,而在于心態。心態平和,則氣順,氣順則和諧,和諧則長壽。
其二,人生道路的寬窄,可以體現為呼吸的“質量”。
呼吸、呼吸,自然是先呼后吸!既要呼出不利于生存的廢氣,又要呼出不利于人生的“害氣”;既要吸進有利于生存的氧氣,又要吸進有利于人生的“益氣”。
“害氣”越多,人就越充滿負能量,耍小聰明搞歪門邪道,南轅北轍欲速不達,人會越來越浮躁,人生的道路將會越走越狹窄、越走越灰暗。由此,應呼出“五道害氣”:呼出驕傲自滿之氣,力求謙虛謹慎,嚴守底線紅線!呼出好逸惡勞之氣,力求勤儉持家,遠離鋪張浪費!呼出志大才疏之氣,力求千錘百煉,切實提高本領!呼出得過且過之氣,力求腳踏實地,站好自己崗位!呼出好大喜功之氣,力求實事求是,努力利國利民!
“益氣”越多,人就越充滿正能量,提升素質堅守正道,昂首闊步勇往直前,人會越來越安靜,人生的道路將會越走越寬廣、越走越光明。因而,應吸進“五道益氣”:吸進“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正氣,有助于挺起脊梁!吸進“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銳氣,有助于昂揚斗志!吸進“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的才氣,有助于激揚文字!吸進“讓他三尺又何妨”的大氣,有助于海納百川!吸進“君子和而不同”的和氣,有助于求同存異!
其三,人生境界的高低,可以體現為呼吸的“神韻”。
“頻率”和“質量”,可以說是呼吸外在的“形”;內心的磨礪,才是呼吸內在的“神”。人生,不僅要注重呼吸外在的協調,更要講究呼吸內在的寧靜。正所謂形似與神似。形神合一,內圣外王,談何容易?
40歲之前,人的相貌是父母賜予,靠血脈遺傳,乃先天之氣,定形;40歲之后,人的相貌是自己給予,靠個人修煉,乃后天之氣,定神!正如佛家有云,相由心生。心起惡念時,面目是猙獰的,令人害怕和厭惡,小動物都會躲開;心懷善意時,面貌是慈祥的,使人愉悅和安寧,小孩子都樂意親近。
古人很注重修身養性,多選擇遠離世人、山高水清的“靈氣”充裕之地修行。據說現在終南山上還有不少隱士。而真正的修行應該是紅塵煉心。即使“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也須“得失隨緣,心無增減”,如同王陽明、曾國藩等大佬形神兼備,于平緩呼吸之中“立德立功立言”,卻在了無呼吸之外,流芳百世,無形中延續了生命,可謂多少人向往的人生最高境界。
正如俗語所言,小隱隱于野,中隱隱于市,大隱隱于朝。按照“三嚴三實”的要求,把“道家的出世”、“儒家的入世”、“佛家的救世”結合起來,自我革命,自我凈化,做一個優秀的發改人,這豈不正是人生皆在呼吸間的真諦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