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化縣國土資源局 方 銘
精準謀劃 保障發展
——助開化國家公園揚帆起航
開化縣國土資源局 方 銘
縣大力建設國家公園,實現“綠色崛起、轉型跨越”的開局之年。以生態驅動為特征的用地需求日益擴大,既要保護土地資源,特別是保護有限的耕地資源,又要充分保障建設項目用地需求,助推項目落地,已成為開化國土人在新常態下需要努力破解的突出難題。在困難面前,開化縣沒有選擇逃避,而是立足本職,主動謀劃,通過“拓增量,盤存量,謀創新,調規劃,改體制”,實現了華麗轉身。
剛剛過去的2014年,是開化
近年來,在日漸苛刻的土地政策背景下,新增規劃、計劃指標日益趨少,“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已成為新常態。同時,開化國家公園吸納的一大批康體養生、文化旅游、創意農業類項目也亟待落地。為此,開化縣建立項目用地保障服務提前介入機制,精準謀劃,研判需求。經過多方精準發力,2014全年,開化縣共向上爭取到“重點扶持指標”“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指標”等各類專項指標800余畝,有力支持了該縣生態工業、文化旅游、基礎設施和民生保障等方面的用地需求,并重點保障了根博園三期、花卉主題公園、白石尖旅游度假等大項目的順利落地。
伴隨國家公園發展戰略催生的重大機遇,重點生態功能示范區建設和浙江生態型小城市培育試點建設也順利推進。圍繞2020年中心城區20平方公里集聚20萬人的目標,全縣域土地利用空間格局也幡然變化。為適應這一新變化,開化縣國土局積極謀劃,將原先布局的低丘緩坡開發羅豐地塊和朝陽部分區塊,置換到華埠鎮楊村工業平臺區塊和火車站物流區塊。既避免了羅豐地塊開發的生態問題,降低了開發成本,又順利解決了楊村工業平臺和火車站物流園區建設的指標瓶頸,節約土地開發成本達2.3億元。
開化縣地處錢江源頭,存在“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土地現狀特征。在山坡地資源方面,全縣25度以下山坡地面積有55萬畝,其中宜建區面積4.8萬畝,開發利用潛力較大。為了做好增量文章,更好地保障文化旅游、康體養生等項目落地和新農村建設,該縣積極向上爭取,允許開展山坡地綜合開發利用,并已獲省廳書面批復。經前期調查摸底,首批提交了蘇莊鎮青山塢坡地村鎮開發、芹陽街道龍潭村干頭山自然村下山脫貧搬遷安置等建設項目。這些項目一旦獲批,可以節約縣內自身用地指標使用,并有效緩解指標不足的困境。
培育發展小城市不是簡單地擴張城鎮規模,而是對城市功能和形象的再造,通過規劃引領,實現現代城市的理念與生態多樣化的完美融合。為順應這一趨勢,按照省廳統一部署,開化縣加快推進了縣鄉兩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調整完善工作。規劃調整中,嚴格遵從“保護耕地、保護生態”的核心理念,按照“調結構、優格局、促發展”的總體目標,結合縣域國家公園戰略規劃和主體功能區規劃,以及“多規融合”試點,認真做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與相關規劃在基礎數據、建設用地規模、空間布局等方面的有效銜接。同時,認真梳理現有閑置低效土地和存量建設用地,著力于以增量撬存量,合理安排各類建設用地項目,科學劃定“三線”,優化國土空間利用格局,為社會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保障。
一年來,伴隨國家、省級主體功能區建設機遇,開化國家公園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大勢推進,按照改革試點和“兩減兩增”的要求,深入推進“大部制”運行體系。在此背景下,開化縣順勢而為,主動探索國土資源管理重點領域的改革創新,積極爭取國土資源行政審批權限下放。經省國土資源廳批復,省級人民政府審批的建設用地項目農用地轉用、土地征收省級審批權限,以委托方式下放給該縣;設區市人民政府審批的建設用地項目農用地轉用審批權限等也下放給該縣。審批權限下發后,開化縣主動承接,制定新的建設項目用地和規劃修改審查審批工作方案,規范報批程序和流程,并在2014年底順利完成了666畝計劃指標的農轉用報批工作。通過實踐,各類審批、審核時間明顯縮短,審批效率極大提高,有效服務了經濟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