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清縣國土資源局 夏 叡
當前國土資源執法監察工作的幾點思考
德清縣國土資源局 夏 叡
土資源管理工作的法定職責和重要組成部分,是維護國土資源正常管理秩序、促進國土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重要手段,是國土資源管理的“前沿陣地”。新時期下國土資源執法監察工作如何促進國土資源的優化配置、合理開發和可持續利用,促進經濟、社會和生態可持續發展,需從以下四個方面轉變日常管理方式和構建科學規范的國土資源管理長效機制。
國土資源執法監察工作是國
違法用地問題,已經成為當前最突出、最復雜、最集中的社會性矛盾之一,也是一項必須勇敢面對的全局性難題。在這個問題上時間拖得越久,風險就越大,付出的成本就越高。因此,我們一定要以斬釘截鐵的精神和求真務實的態度,堅決把這場攻堅戰進行到底。
違法用地的拆除整改工作中,應緊扣三個“拆”字。一是鼓勵違法主體自覺拆。結合“三改一拆”“五水共治”“一戶多宅”整治、“無違建縣”創建的契機,大力宣傳“三改一拆”、衛片執法檢查、農村宅基地確權、農房發證等政策,增強農民保護自身利益的自覺性,從內心抵制違法用地。同時,要讓違法主體充分認識到違法建設帶來的危害性和嚴重的法律后果,切實增強違法主體拆除違法建筑的自覺性和內在動力,實現自我拆除,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二是集中攻堅強勢拆。積極參加由鄉鎮(開發區)、城管、國土、土地防控、民兵、派出所、供電、供水等組成的拆違攻堅組,按照統一部署和安排,明確時間節點,掛圖作戰,積極配合鄉鎮(開發區)對拆違攻堅組確定的拆除對象進行違法用地拆除,達到“拆除一戶、教育一片”的效果。三是疏堵結合和諧拆。當好鄉鎮的“參謀長”,認真做好宣傳引導、思想溝通、法律法規教育工作,善于換位思考。對群眾的合理訴求,能解決的要想方設法予以解決,不能解決的,要積極向政府和有關部門反映,贏取群眾的理解與支持。違法用地拆除前,要配合鄉鎮做好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建立相關應急預警機制,確保政府依法行政和無重大不穩定事件發生,保障拆除整改工作順利實施。
違法用地拆除只是“亡羊補牢”之舉,往往直面“魚死網破”之爭,日常管控才是“控新”之本。只有健全“天上看、地上查、網上管、群眾報”違法行為發現機制,以“零容忍”態度,做到“發現一起、查處一起、拆除一起”,使違法用地牢牢陷在監管防控的“天羅地網”中,才能徹底將其消滅在萌芽階段。
1.徹底摸清違法用地底數
違法用地情況復雜,時間跨度長,形成原因多樣。準確掌握違法用地底數,客觀、科學、慎重的認定違法用地性質,是集中拆除違法用地最基礎的依據。因此,基層國土資源所要積極配合鄉鎮對轄區范圍內的違法用地情況進行全面摸底,尤其對新發生的違法用地要登記造冊,形成違法用地“一張圖”,為日后執法監察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2.充分發揮土地協管員作用
違法用地發生在基層,控制違法用地工作也要依靠基層。在“一鄉一所”新的工作環境下,基層國土資源所要執行“進村入戶”、分片包干的工作模式,要把“狠抓源頭、重心下移”作為控違的一把利劍,充分調動村干部的積極性,發揮各村土地協管員的“神經末梢”作用,第一時間掌握轄區內各種違法用地信息,真正做到“橫向到邊、縱向到底、不留死角”,確保將違法用地消滅在源頭。
3.實現兩支隊伍一個任務
土地防控隊伍是鄉鎮國土資源管理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違法用地日常管控的“宣傳隊”。推進基層國土資源所和鄉鎮土地防控隊伍合署辦公,實現兩支隊伍的有效結合,打造一支“拉得出、靠得住、沖得上、打得贏”的專業隊伍,實現“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這樣不但可以緩解當前基層國土資源執法監察人員不足的困境,還能徹底改變“看得到的人管不到,管得到的人看不到”的尷尬局面。
4.狠抓日常執法巡查
嚴格落實動態巡查制度,劃分巡查責任網格區域,明確具體責任人,確保人員、車輛、經費“三到位”,做好巡查記錄,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對發生違法用地可能性較大的區域實行重點巡查,增加巡查力量和次數,重點放在城鄉結合部、公路兩側、村莊周圍和基本農田保護區,始終將這些區域納入跟蹤監督范圍。對出現違法用地苗頭的行為提前巡查,根據各村土地監察員和群眾反饋的情況,做好宣傳教育工作,將違法行為消滅在萌芽狀態。對強制拆除的和下達處罰決定的違法用地,一抓到底,加大事后巡查力度,檢查其是否按照要求整改到位,防止違法用地的反彈。掌握違法用地的周期性規律,加大季節性巡查,實行“輪休制”,不怕辛苦,防患于未然。
違法用地之所以遍地開花,原因很多。一是規劃空間嚴重不足。企業項目和農民建房沒法審批,“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二是用地指標逐年減少。新增建設用地規模逐年減少,用地需求逐年增加,“僧多粥少”,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三是鄉鎮管控力度不夠。今天一個停工通知,明天一個整改通知,幾輪通知下來,房子都造好了,加上農戶阿Q式的跟風心理,對社會公平、政府的不信任,以及“法不責眾”的錯誤想法,“你能造,為什么我不能造?”等到造好之后再去拆,尤其是農民建房,老百姓肯定拼命。
與其一味地“堵”,做“救火隊長”,不如關口前移,在“疏”上想辦法,切實解決“住”的問題。
1.加快推進“多規合一”
加強城鄉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環境功能規劃、產業規劃等相銜接,統籌城鄉空間資源配置,優化城鄉空間功能布局,形成“一張空間藍圖”。對于企業用地,要積極引導企業在規劃區內進行建設,確保項目及時落地;對于農民建房,要積極引導農民有序建房、集中建房,優先利用村莊建設用地和老的宅基地,盡量少占耕地,積極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
2.大力推進農村土地綜合整治
目前,在計劃指標日趨減少的形勢下,農村土地綜合整治是堅守耕地紅線、破解用地難題的重要抓手,也是集聚發展、促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的客觀要求。優先安排使用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指標,將企業用地和農民建房指標納入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解決指標不足的危機。同時,大力推進村莊復墾與低效用地再開發工作,嚴格控制企業項目用地面積、中心村人均建設用地面積、農村宅基地面積和農村住房建筑面積,堅持“一戶一宅、拆舊建新”的原則,引導農民合理用地、依法建房,確保項目平穩推進。
3.加快項目審批速度
基層國土資源所要配合鄉鎮把好關,做好項目的預審工作,不能只做“二傳手”,確保項目在前期符合用地要求。同時,抓住權限下放的契機,簡化辦理審批手續,提高辦事效率,提升服務質量,實行“一站式”辦理,縮減辦理時間,堅決杜絕“門難進、臉難看”的現象,解決好企業和農民最關心的問題。
“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國土資源管理并非“一家管,大家用”,它需要鄉鎮和相關部門方方面面的參與和配合。只有建立長效管理機制,切實加強管控,才能確保違法防控工作取得實效,真正實現國土資源“大家管,大家用”。
1.切實轉變“攤大餅”的發展思路
實施工業企業畝產效益綜合評價,根據企業畝均稅收、畝均工業增加值、單位能耗工業增加值、單位排污工業增加值、單位電耗稅收等標準,對企業進行綜合排名,實行差別化優惠政策。實施產業用地差別化彈性管理,根據產業類別和產業導向,建立差別化供地方式、差別化年限管理、差別化地價供應等產業用地差別化管理機制。全面推進低效用地再開發,對建設用地利用及產出強度明顯低于節約集約用地控制標準的土地,通過加層、擴建、增資等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
2.嚴格落實違法防控共同責任機制
建立違法用地鄉鎮、平臺承包制,對重點違法行為,由各鄉鎮(開發區)牽頭相關職能部門開展聯合執法,共同做好違法用地查處工作。建立健全違法用地按月通報制度,每月對各鄉鎮(開發區)違法違規用地的數量、類型、主體、區域分布等情況進行綜合匯總和定量分析,定期向縣領導、各鄉鎮(開發區)和公檢法等有關部門通報,選取典型違法用地案例在媒體上曝光。堅持查事與查人相結合原則,切實加大對國土資源違法案件查處力度,發現一起查處一起,該追究的追究,該移送的移送。
3.進一步完善耕地保護共同責任機制
堅持統籌規劃、先建備補、占優補優,強化耕地占補平衡管理。從嚴控制建設占用耕地,避讓優質耕地,做到占水田補水田。劃定永久性基本農田工作,健全耕地后期管護機制,確保基本農田總量不減少、用途不改變、質量有提高。嚴格執行建設占用耕地表土剝離和再利用工作,對建設占用耕地一律執行表土剝離再利用,并將表土運到指定堆放點進行堆放,做到現剝現利用、剝離臨時堆放、堆放再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