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冬
談選題通過之后的三個放棄
□文│李 冬
選題再選,必須貫穿出版全過程。即使是通過之后的優秀選題,對不熟悉的、改變初衷的、時過境遷的選題,也應當選擇放棄,及時止損,止損為盈。
選題 放棄 止損
選題再選。選擇之后,平庸的選題放棄,優秀的選題進入操作實施階段。這是出版社的常規做法。選題工作正常的出版單位,論證選題時選擇放棄是家常便飯。選題討論越認真,放棄的就越多。選題一旦通過,就不會或者很少再進行一次取舍,而是重在考慮選題的實現率。這也是出版單位的常規做法。
筆者認為對待選題認真、科學的做法,應當是將“選”貫穿于出版的全過程,選題論證前和選題論證時要選,選題通過之后仍然要選。本文著重談的是選題通過之后的三個放棄。
選題討論之后通過的選題,一般都是較為優質的選題。但是,具體到某個出版部門,很多時候不一定合適。比如,一個著名作家的小說力作,放在文藝類出版社再合適不過,放在科技類出版社就不合適了。
但是,目前很多出版社盲目“跟風”“打亂仗”,什么圖書好賣,就趕緊組織什么選題。計劃經濟時代,出版社有分工,規定了出書范圍,這樣做現在來看是否科學暫且不論,但多年的專業分工,恰恰形成了出版社以類區分的特色。即使是同一類出版社,也各有專攻。作者隊伍不一樣,板塊結構不一樣,銷售渠道不一樣,甚至出書節奏不一樣、定價策略不一樣、設計風格不一樣,等等。
一個不錯的選題,即使是優秀的選題,如果與自己出版社現有資源不匹配、不“合適”,也應該考慮放棄。不做自己不熟悉的,這應當是出版的一條鐵律。有人可能會說這樣可以開辟新的領域、逐步做出一條新的生產線,出發點是好的,但成功很難。沒有相當水平的作者隊伍,沒有相當數量和質量的作品,沒有相對應的責任編輯,要開辟新的領域談何容易?因此,忍痛割愛是最明智的選擇。
經過充分論證的好選題,與出版社的分工、范圍相符,也可以納入出版社成熟的板塊,甚至能夠預見出版之后良好的效益。照理說,這樣的選題只需按部就班地操作就行。這也是出版單位對待已通過的選題的常規做法。
但是,選題在實施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為了讓選題得以順利通過,選題申報者過于“美化”選題,但由于過于理想化,實施時有難以克服的困難。比如,計劃中要找某個作者擔綱,但與該作者素無聯系,或者該作者沒有時間檔期,或者條件彼此難以接受,實際操作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又如,計劃中需要某個重要的材料作為支撐,事實上根本無法獲取該材料,不得不轉而他尋。另一種情況是,選題通過后,沒有準確地按照選題申報時提出的思路進行操作,預設與生成大相徑庭。
這兩種情況,都屬于通過的是“這一個”選題,呈現的是“另一個”結果。選題在實施過程中,不能墨守成規、一條道走到黑,需要靈活機動、隨機應變,不斷臻于完善。但即使如此,與初衷不符的選題,都必須慎之又慎。當然,對呈現的“另一個”結果,需要區別對待。第一種情況造成的結果,幾乎是降格以求。“格”如果降得離譜,必須考慮放棄。第二種情況造成的結果,有越做越好的可能,也有越做越差的可能。如果是越做越差,放棄應該是最好的選擇。即使是越做越好的選題,因為初衷已改,也必須重新審視,比如制作部門、營銷部門都需要據此調整策略。
出版社的許多選題,應運而生、應時而生、應人而生。這些選題或者“頂天”,關注時代風云,關乎大政方針;或者“立地”,貼近生活,深入千家萬戶。這樣的選題,如果操作得當,當然可以獲取不等的效益,甚至是“雙效”。但這樣的選題實施起來困難很多,而且風險很大。
比如主題出版。出版社每年都要面對因人、因時、因事而設的主題出版。這些選題的申報、圖書的出版,既是政治任務,也是商業行為。以“國家公祭”選題為例。2014年12月13日是首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恰當的出書時間應當在11月中旬甚至更早。如果12月甚至更遲的時間出書,等于正月十五貼對聯。因此,需要“借時”的選題錯時,必須放棄。
比如生活類圖書。以健康養生類圖書為例。健康養生類圖書曾經洛陽紙貴,但“張悟本事件”爆發之后,此類圖書走勢如同高臺跳水。一是在“張悟本事件”之后,沒有相應資質的出版社不得出版健康養生類圖書;二是“張悟本事件”使健康養生類圖書的銷售一落千丈。需要“借勢”的選題失勢,必須放棄。
比如配合某個重大體育賽事的圖書。以足球世界杯為例。此類圖書必須至少在開賽之前十天出版,否則沒來得及鋪貨,世界杯已經開賽。但是,世界杯開賽前兩天,某個明星因傷退出比賽,而書中還預測他是“金球獎”的有力競爭者。這就鬧了笑話。需要“借力”的選題乏力,必須放棄。
出版的本質是選擇,而選題之選首當其沖,是一個艱難而復雜的系統工程。選題通過之后的三個放棄,需要在選題實施時靈活掌握。從出版單位管理者來講,必須跟蹤每一個選題的全過程,必須重視增加印前論證這一環節。我們需要明白的是,選題的取是選,舍也是選;選題論證時要選,論證通過之后也要選。選題操作之后選擇放棄,雖然要面對一定的經濟損失,但與出版之后造成的損失相比,越早放棄損失越小。對相當多的出版單位而言,止損即為盈。
(作者: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