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申 薔
數字環境下基礎教育學術出版新途徑
□文│申 薔
隨著新課標的頒布,廣大教師對基礎教育學術出版的需求日益突出。在互聯網帶動下的網絡資源如何與傳統教育學術出版相結合,產生“互聯網+”的教育出版新的發展方向,從而帶動教師的專業成長和終身發展是出版企業研究的重點。
教育出版 數字出版生態圈 互聯網+
近年來,基于信息技術條件下的微課教學、翻轉課堂、慕課等新形態的教學方式和模式不斷涌現,對教師角色的定位和教師發展均提出了新要求,傳統意義上的教師專業發展圖書出版已無法適應當今教師職業發展的多種需要,基礎教育學術出版亟需與時俱進,在數字環境下探索新的出版途徑。
在互聯網教學環境下,圖書只是多媒體中最基本的形式,而教師希望看到基于教學理論下的示范課、專家指導課、微課以及針對教材開發的、集合了教材音頻、視頻和更多拓展資源的數字教材。也就是說,在互聯網條件下的教育出版需要采取適配多種終端特點的開發方式,使得廣大教師在聲、視、文以及互動答疑的全媒體模式下實現融會貫通式的自主學習、社區交流,從而滿足終身學習和職業發展的需要。
出版人固守著傳統的出版,不進行積極的跨界融合發展,將使出版企業面臨發展瓶頸。如何進一步深化改革,創新性地采納“互聯網+”的發展思路是傳統出版行業必須要認真思考的生死攸關的課題。教育出版的一個重要服務群體是教師,而隨著“中小學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的實施,如何利用好信息技術手段為廣大教師提供優質、分層、可持續的教學資源、培訓和職業發展平臺,是教育出版機構可以拓寬發展的一片藍海。要構建基礎教育學術出版的新型生態關系,首先要處理好以下幾種關系。
1.學術出版與新課標教師培訓的關系
2001年7月,教育部正式頒布《課程標準(實驗稿)》,隨即各地出版社根據新頒布的課程標準組織專業人員進行中小學教材的編寫工作,教材出版呈現多樣化趨勢。多家教材出版社針對自身出版的新課程教材也都開展了多種形式的教材使用培訓。2002年上半年,教育部組織實施了多期“新課程國家級骨干培訓者培訓”。期間,國內出版了多套針對國家級骨干培訓專門研發或是從國外引進的學術理論圖書,有效地引領了骨干教師的專業成長。
無論是教材使用的售后培訓、教育行政部門的繼續教育培訓,還是國家級別的骨干教師培訓,都極大地促進了廣大中小學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的領悟與提升。這些成功的嘗試啟發了教育出版機構對更廣范圍內的教師職業成長需求的思考。十余年來,市場上逐漸涌現了針對不同學科通識理論和教學實踐的學術專著,在此過程中一批教育出版社順應國家新課程戰略的需求,拓寬了自身的出版領域,形成了出版與教師培訓相得益彰的良性發展態勢,樹立起了學術出版品牌。
2.學術出版與混合式教師培訓的關系
從2013年開始,“全國骨干教師高端研修項目”特別強調的是網絡研修的培訓模式,逐步推進線上線下(O2O)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師培訓模式。研修以學員為中心,以“主題下實踐類培訓課程設計能力提升”為目標,圍繞培訓理念、學科理論、學科教學、培訓課程開發、培訓方式方法幾方面展開。研修方式包括專家講座、課例觀摩、案例分析、座談研討、任務實踐等,并通過網絡社區和微博互動,有效地實現線上線下活動相結合。
通過研修形成的專家視頻、優秀課例、論文或是專著都是學術出版的重要來源,在線課程提供精華指導,紙質圖書提供系統學習,二者實現優勢互補,逐步實現線下圖書支持線上課程的開發、線上課程生成線下圖書這種混合式出版方式(見圖1)。這種新型的教育學術出版模式將是出版社重要的選題發展方向。

圖1 混合式基礎教育學術出版模式
基礎教育學術出版必須要從國家需求和教師職業發展出發,以需求為切實驅動,基于教師終身職業發展和培訓的常態化趨勢,發揮紙質媒體和數字媒體的各自優勢,融合線上線下培訓、課題開展、學術研討為一體,提供兼顧學術性和實用性的全方位、立體化的教育服務。出版企業要放眼世界,學習借鑒國際學術出版社最新的產品研發和盈利模式經驗,積極探索線上線下聯動出版模式,以教育培訓為選題策劃的來源,以在線培訓平臺中用戶學習數據為策劃及優化出版的依據,從而實現O2O模式上學術出版與教師職業發展的新型生態關系。
“十三五”期間,教育部會進一步落實教育信息化發展規劃,大力倡導網絡研修,為學員建立常態化、立體化、多元化的資源共享與培訓提升體系。為了實踐這一國家戰略,教育出版機構應該在教師職業發展的學術圖書方面有所建樹,借鑒國際上基于互聯網的眾包模式(Crowdsource),通過專業化的研修社區,構建良性的學術出版生態圈。
1.運用學術實力打造專業化的研修社區
教育出版機構可憑借積累的學術圖書資源、課程資源、課題資源、學術期刊資源,開發完善網絡研修社區的教學支撐環境,實現網上資源共建、共享功能,同步網絡課堂功能,論壇協作學習功能,多元活動組織功能,讓學員與專家之間完成網上學習、網上作業、網上答疑,生成教學成果等教學過程,并發布系統公告和各類學習信息(見圖2)。

圖2 教育出版機構網絡研修社區功能分布
自建的網絡平臺可以集教、學、管理、社區等功能于一體,能夠輔助集中培訓過程中的需求,并在訓前訓后提供完善的管理服務,包括信息管理、資源管理、作業管理等職能要求,面向學員、教學人員、管理人員提供多層級的信息處理和社區群組創建等集成服務。
通過體驗遠程培訓,感受網上教學,配合集中面授,分享培訓理念,提升學員對網絡研修的認識層次,提高其參與網上活動的熱情,從而鞏固集中階段的培訓成果,為今后利用網絡研修社區設計培訓、實施培訓提供真實的參考。這一切戰略的實施可視為教育出版社轉型的契機,從而實現傳統學術出版向全方位教育服務的轉型升級。
2.依托網絡研修社區構建學術出版生態圈
2015年年初教育部全面啟動了面向“十三五規劃”的教師培訓課程標準研制工作。這項工作旨在規范指導各地分類、分科、分層實施五年一周期的教師全員培訓,為培養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提供較強系統性、針對性、連續性的理論、操作和評價依據。

圖3 基礎教育學術資源圈示意圖
教育出版社在深入研究學科課程標準基礎上出版了經教育部審定的學科教材,而教師是落實學科課程標準的核心元素,教育部目前正在研制的各學科教師培訓標準,旨在幫助教師將學科課程標準落實到教學中。基礎教育學術資源圈(見圖3)具體做法即結合自身教材使用過程中所了解的教師群體需求,依托學科專家團隊、優質的編輯人才隊伍和專業化的出版優勢,基于互聯網研發,整合符合教師培訓課程標準的跨媒體教學資源,架設學術出版生態圈,常態化地實現并生成O2O出版成果(見圖4)。

圖4 教育出版機構學術出版生態圈
在具體實踐上,基礎教育學術出版應該借鑒眾包模式或用戶生成資源(UGC)模式,即在線教育的教學內容主要來自學員或由用戶自己生成。這些內容經過篩選沉淀后,經過互動社區交流,使優質的學習內容脫穎而出,然后實現學員分享。
教育出版機構可以充分借鑒國際先進經驗,自行或委托搭建網上研修社區、專家的持續在線指導,采用任務型教學方式,以便逐步實現O2O學術資源共建、共享機制,實現包含圖書、微課、優秀教案、課件專輯、專家講座及有預設的專題策劃的成果等學術出版的積累。這種多元的協作創新機制將會縮小區域間、校際間的知識鴻溝,讓不同地區的教師都能夠在這個多元互動的生態圈中,不斷地實現業務提升和職業發展,從而真正踐行教育均衡化這一國家戰略。生態圈的建立將利于教育出版機構形成新型商業模式,從而實現學術出版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真正實現教育數字出版的可持續性發展。
“互聯網+”戰略就是利用互聯網的平臺,利用信息通信技術,把互聯網和包括傳統行業在內的各行各業結合起來,在新的領域創造一種新的生態。在十二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這是站在新的戰略高度,對信息技術和傳統產業的“生態融合”的全新定位。
這一國家戰略如何與我國廣大中小學教師職業發展工作相結合是我們出版人的使命與責任,也是教育出版機構轉型發展的重要契機。以教師發展為核心的新型學術出版生態圈的建立,將不僅為各級教育行政部門開展教師培養提供有力的技術和資源保障,也為教育出版社學術出版提供一條新型發展之路。教育出版機構可以搭建自身的教師資源平臺,常態化地提供線上資源推送,使用反饋和開展學習社區交流與專業化指導。在此過程中有目的地形成定制化的資源生成,從而將自身多年積累下的客戶資源、內容資源和需求有效地整合在新形勢下的產業鏈條上,并通過跨地區的共建共享實現互聯網環境下的多種商業模式,讓“互聯網+”能夠可持續地服務于廣大教師的專業成長與終身發展。
(作者單位: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李源田,王正青.“四階段”教師培訓模式設計與實踐[J].中國教育學刊,2012(1)
[2]劉潤清.大數據時代的外語教育研究[J].當代外語研究,2014(7)
[3]涂子沛.大數據(2.0升級版)[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4]張瑞靜,李金城.基于在線教育理念的數字出版教育資源優化探析[J].中國印刷與包裝研究,2014(4)
[5]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2012
[6]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EB/OL].(2010-07-29)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 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
[7]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EB/OL].(2012-03-13).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 htmlfiles/moe/s3342/201203/xxgk_133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