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尚菲菲 王 威
文學舊刊的重新撿拾*
——《舊時文事——民國文學舊刊尋蹤》品評
□文|尚菲菲 王 威
麥克盧漢說過,“媒介即訊息”。在文學出版與傳播領域,文學舊刊是媒介,也是“訊息”,舊刊透露出文學的時代年輪,讓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到文學演進的脈絡。但更多時候,人們往往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專注于作家和文本,忽略了文學舊刊的文學史研究價值。何寶民的《舊時文事——民國文學舊刊》尋蹤(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年1月出版,下文簡稱《舊時文事》),提供了一個認識舊時文學出版與傳播的獨特視角。
首先,《舊時文事》囊括了一大批異彩紛呈的文學舊刊。在清末民初以來的文學傳播場域中,文學期刊的大量出版成為一種時代現象,表明文學的社會化閱讀與消費日益成為大眾化的方式。《秋野》《隔壁》《紅葉》《綠洲》《水星》《山雨》《西北風》等文學期刊都是民國時期文學期刊出版領域的杰作。作者并未局限于對這些舊刊的簡單介紹,而能夠著眼于刊物的時代風貌,以“舊刊尋蹤”的閑適筆法帶領人們走入一個“舊人、舊文、舊刊、舊事”的趣味文學歷史天地。如《當代文藝》(1936年創辦于上海)中關于郭沫若的《戲論魯迅矛盾》對聯的往事,作者也是娓娓道來,讀起來并無宏大之感,筆下的文界軼事、文人風貌躍然紙上。又如,《談風》(1936年創辦于上海)中的《宛西聞見錄》一系列舊文,今天讀起來讓人依然不免唏噓感慨,《無褲之婦》《無發之嫗》《野兔襲人》《安于淡食》等寫盡了當時的社會世相,人民的窮困與社會的凋敝荒涼見諸于文學舊刊。再如,文學雜志《論語》中漫畫家魏猛克創作魯迅漫畫像的舊事,對事件的緣起和魯迅的多次通信加以詳述。
其次,《舊時文事》啟發了觀察文學活動的新穎視角。傳統的文學研究專注于文學作家與作品,通過劃分文學家創作流派,進而實現文學的深度理論詮釋,這業已形成一種文學研究的模式。而對于出版活動在整個文學的生產與消費過程中的作用,卻被有意或無意地遮蔽。自新文學運動以來,文學學社繁榮,文學期刊往往是作家群體的聚合場域,文學出版活動的發達成為一個新的景觀。該書中的舊刊《秋野》(1927年12月創辦)就是暨南大學秋野文學社的社刊,書中對于秋野文學社的日常文學活動有所再現,其中對魯迅應邀到文學社作《文藝與政治的歧途》演說的記述頗為精彩。又如,舊刊《刀與筆》(1939年12月創辦于金華)是當時的文學學社“刀與筆”的社刊,在這份舊刊中我們依稀可見當時的文學社員章西厓、張樂平等人的文學創作活動軌跡。文學出版活動使得文學學社的日常文學創作得以留存,該書正是基于這一思路之下審視文學舊刊的文學史價值的。
最后,《舊時文事》不拘一格,增遺補缺,擴展了文學史研究文獻史料。一段時間以來,文學史研究陷入新文獻匱乏與新史料稀缺的局面。開發文學舊刊的史料價值,是該書提供的一個新思路。如該書中提及的《文藝生活》是一個大型的文學舊刊,其中的《作家研究》欄目刊載了《魯迅的對事與對人》《魯迅眼中的敵與友》等文,這些文章的作者荊有麟在新中國成立以后作為特務被槍決,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他有關于魯迅的回憶文章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作為魯迅的學生和身邊人,荊有麟多次出現在《魯迅日記》中,他的回憶文章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文學史研究資料價值,書中不拘一格地以文學史的客觀主義態度予以引入,有力地擴展了魯迅研究的資料。
(作者單位:沈陽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 黑龍江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本文系遼寧省教育廳科學研究一般項目(W2014029)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