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育霖
大眾化數字音樂版權問題淺析
□文|王育霖
隨著信息技術的日益進步,大眾化數字音樂取代了以傳統媒介為載體的音樂,成為人們享受音樂精神食糧的新寵。然而大多數人并未意識到自己所享受的數字音樂,可能已經侵害到創作人的版權利益。文章以《中國好聲音》陷入版權糾紛的案例,分析了目前我國大眾化數字音樂所面臨的版權方面的6個主要問題,并從公民意識、法律分析、利益分配以及新技術支持等4個方面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建議,以期從根本上凈化大眾化數字音樂市場,真正起到有效保護數字音樂版權的作用。
數字音樂版權 案例研究 法律分析 新技術板塊
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具有13.7億人口基數的強國也表現出很大的市場消費需求。中國的音樂市場和其他產業一樣,不僅促使了我國音樂市場的成功發展,而且成為了國際音樂的強大支柱之一。雖然目前我國音樂市場的開發還不充分,但仍表現出很大的發展潛力,但隨著大眾化數字音樂的發展,中國的正版唱片銷售成績卻大不如前,實體盜版和網絡非法下載成為造成此狀的根源。因此,分析大眾化數字音樂版權問題的原因以及提出保護版權的措施已經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
對大眾化數字音樂的版權進行保護,首先要了解大眾化數字音樂的相關內容。筆者首先對大眾化數字音樂及其版權進行概念上的界定,然后總結相關研究現有的進展,并用近幾年全球數字音樂銷量的數據初步找出其發展規律。
1.大眾化數字音樂及其版權的定義
大眾化數字音樂,是指大眾可得的用數字格式存儲的音像載體,可以用互聯網、無線網絡、手機、互動電視網、移動數字廣播電視網為主的數字媒體來傳輸。數字音樂與傳統音樂相比,不但成本低、效率高、個性化,而且符合消費者在信息時代新技術條件下的消費要求。[1]
音樂作品的產生是音樂版權的前提和基礎,而音樂版權則是圍繞音樂作品依法產生和享有的權利,其基本大法是我國的《著作權法》,該法認定的音樂版權的內容, 是指音樂著作權人根據法律的規定對其音樂作品有權進行控制、利用、支配的具體行為方式。[2]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數字技術的出現就已經給音樂的版權保護帶來了沖擊,由于各國知識產權法的不一致,版權保護相關的法律條文也相對比較混亂。2005年和2006年,我國相繼頒布了相關法律,開始針對性地保護網絡著作權,但由于數字音樂版權極具特殊性,上述法規并沒有取得很好的效果。[3]總體來說,數字音樂版權保護的法律依據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2.大眾化數字音樂版權的研究現狀及發展
對于數字音樂版權問題,中國由于研究時間比發達國家晚,因此研究成果相對較少,大多數學者主要剖析了研究該問題的重要性,但并未提出較為有效的解決對策,不過學者們在法律層面的研究卻有一些共識。劉旭霞、熊菲等提出“在解決網絡版權問題時,應結合網絡時代特點多一些理性思考,從立法上進行探索,并借助音樂版權這把鑰匙打開整個網絡版權之門”[4]。胡亮提出“我國數字音樂版權的立法可借鑒國外法律,并同時充分考慮我國國情對相關行為作出明確規定”。[5]
根據國際唱片業協會(IFPI)公布的數據(見表1),全球數字音樂的發展起源于2004年,這一年全球數字音樂銷售額達4億美元,約占音樂市場份額的1.1%。隨后的幾年處于逐年快速增長的良性發展狀態,哪怕在全球經濟危機的2010年,銷售額也較上一年有所增長。然而自2009年至2013年間,數字音樂銷售額幾乎沒有太大的增長,但在整個音樂行業中的市場份額卻大幅增長。一方面可見數字音樂在整個音樂行業的地位不斷提高,另一方面也發現其銷售情況出現了停滯不前的狀況,根據行業資料可知音樂版權未能得到很好保護,是影響其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2014年數字音樂銷售額又出現了跨越增長的情況,據IFPI的年度報告得知,是因為用戶鐘情于訂閱服務,更為重要的是合法版權的使用人數上升了。綜上可知,音樂版權的完善將成為全球音樂產業良性發展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在中國同樣也不例外。
音樂創作者獲取回報的重要手段便是音樂版權,在信息時代背景下,大眾化數字音樂版權能夠得以保護,是創意產業發展的原動力,也是音樂產業良性發展的首要因素。[6]2013年7月,《中國好聲音》(以下簡稱《好聲音》)即將開播第二季前,參與其中的酷我音樂、百度音樂陷入版權風波?!逗寐曇簟烦霈F了兩個版權方,即“星云樂眾”和“夢響強音”,酷我和百度分別從這兩個不同版權代理渠道獲得了《好聲音》的音頻版權,并宣稱自己擁有這檔節目的獨家版權。究其原因才知,此事是由于《好聲音》的制作方燦星制作在單方面宣布與星云樂眾解約而后者并未認同的情況下,又授權給另一家版權代理公司,從而導致從不同版權代理渠道獲得其版權的酷我和百度音樂陷入糾紛。

表1 2004~2014年全球數字音樂銷售額及其在音樂行業中的市場份額
現行的《著作權法》對音樂作品、表演者及錄音錄像制作者的版權保護都作了一些相應的規定,近幾年也在不斷結合實踐進行修改。如2012年12月的修改草案就加入了對視聽作品后續利用行為享受“二次獲酬權”的規定。盡管如此,法律層面對數字音樂方面的規定仍然存在問題,而除了立法層面的問題,以上的案例也透露出許多關于大眾化數字音樂的問題。本文結合案例分析和以往研究將保護大眾化數字音樂版權工作所面臨的問題總結如下。
1.公民以及一些創作歌手版權意識薄弱
歌手李代沫曾翻唱別人的歌曲并將視頻上傳到網絡,但他并不知道這已經違反了《著作權法》第10條第五項和第十二項規定,而是認為自己僅僅是因為喜歡而上傳。同樣,大多數消費者只在網上輕輕一點就把喜歡的歌曲下載到了自己的數字音樂播放器中,在下載時根本沒有考慮到音樂版權一事,有些人甚至認為數字音樂根本不存在版權之說。[7]還有一些創作歌手,尤其是網絡歌手,更是為了傳播自己的作品直接將創作的音樂公開上傳到網絡,完全不知道數字音樂版權的存在。
2.消費者對數字音樂的消費觀較傳統音樂存在差異
筆者與《好聲音》官方微博的一些粉絲私信后,發現聽眾們對數字音樂的消費觀與傳統音樂相比有很大差異。在傳統音樂行業中,消費者能直觀地看到音樂的介質,如唱片、磁帶和CD,會認定要聽到音樂需要購買相應的音樂媒介。而大眾化數字音樂則由于其本身的特點未能讓消費者感覺到其直觀的價格,此外各個音樂播放器可以隨時隨地為聽眾提供免費可得的音樂,消費者輕易便能獲得的無品質差異的電子版音樂,使其形成“能免費一定不付費”的觀點。[8]
3.相關的法律不明確,立法不統一
《好聲音》之所以出現了兩個版權方,正是因為版權法中對版權轉讓和許可中一直存在不同的解釋和爭議,因此《好聲音》制作方在賣給“星云樂眾”之后又賣給了第二家公司“夢想強者”。無獨有偶,2005年8月,華納、環球唱片等全球四大唱片公司集團旗下11家公司,聯手在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起訴北京阿里巴巴公司侵犯音樂著作權案,結果卻被駁回。2006年4月,同樣的案件被呈到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阿里被認定侵犯音樂著作權,賠償21萬元,并刪除侵權作品229首。同樣的案件交給不同的法院,判決結果卻有天壤之別。可見我國對大眾化數字音樂的相關立法還未達到統一。[9]
4.版權不明確,音樂版權人無處維權和難得到經濟利益
版權的定義本身并不復雜,然而從權利分類來看有著作、表演和復制等權利,而這些權利有時是幾家公司共享或像上述案例中的多次授權。同時,音樂創作本身可能又需要作詞、作曲和演唱幾個環節,各方都擁有自己的版權,導致版權不明確。此外,為了跟上瞬息萬變的信息速度,滿足用戶的新奇體驗,網絡信息提供商不通過音樂著作權利人許可就發布音樂并允許用戶下載,這使得所有者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作品被使用,更無法獲得相應的經濟利益回報。[10]以2011年的事件為例,無線音樂創造了300多億元的收益,但作為音樂版權原所有者的唱片公司只拿走其中的2%,根本沒有得到其應得的經濟利益。另外,數字音樂版權法還存在其他的問題,如現行的法律中沒有規定音樂作者的復印權;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成立于1992年,自2009年開始對廣播音樂收費以來,對網絡中數字音樂侵權問題的維護一直處于監管不太起作用的狀態。
5.數字音樂企業與網絡服務商不能形成共贏的合作模式,版費實現難
作為音樂企業的《好聲音》制作方之所以將版權賣給兩家公司,也是因為其版費收益不理想,二者很難達到共贏狀態?;ヂ摼W是大眾化數字音樂的有效載體,二者的關系錯綜復雜,音樂企業可借助互聯網大幅降低生產和交易成本,甚至實現零成本銷售,然而從整個產業鏈來看,信息不對稱問題彌散于各個商業機構的合作和交易過程。找到雙方的共贏模式對保護中國數字音樂版權至關重要,只有多方共同攜手,才能真正將保護版權事宜提上日程。
6.數字音樂通過互聯網隨意傳播和共享
李代沫因喜歡便把自己翻唱曲婉婷的歌傳到互聯網上,其實是一種無意的傳播和共享。互聯網發展之初就貫穿著免費共享的理念,數字音樂在其背景下的下載和傳播都成為“天上掉下的餡餅”。隨著互聯網互動軟件功能的完善,反復傳播仍能保持音樂品質的數字音樂更加成為被隨意傳播和分享的寵兒。[11]這種傳播方式繞開了需要付費的環節,更避開了數字音樂版權應有的保護,只要有一位消費者購買了音樂版權,他就可以分享給無數人。
針對前文所提的大眾化數字音樂版權面臨的6個主要問題,現從公民意識、法律分析、利益分配以及新技術支持等4個角度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以期能從根本上起到保護大眾化數字音樂版權的作用。
1.加強大眾化數字音樂受眾及版權方的版權意識,適當加以付費制度
音樂家時樂蒙在接受媒體訪問時指出,“我國大多數公民雖對精神產品有付費意識,但大多數人卻不太了解音樂人付出的勞動,如果音樂版權沒有得以保護,這些音樂人將無法生活”。因此,不僅要通過圖文和視頻向消費者宣傳數字音樂版權的重要性,也要讓版權人知道如何保護自己的權益,加強維權意識,保護自己的作品。在提高民眾對數字音樂版權使用自愿付費意識的同時,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也應該建立健全相應的符合我國國情的付費制度。
2.明確大眾化數字音樂版權相關的法律條文,立法統一
立法的目的是保護數字音樂創作人的版權利益,進而使其得到相應的報酬,只有先保護了版權才談得上實現版權所有者的經濟利益。因此我國頒布相關法律時,首先必須得把什么是大眾化數字音樂版權一事界定清楚,避免出現渾水摸魚的現象。同時,統一各地的標準,加大對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的工作支持,真正從基礎上落實法律的效用。
3.重建版權方和渠道方的利益分配機制,擴大音樂收入分配范圍
關于音樂收入的利益分配,前文已經剖析其存在的問題。如果著作權人沒有簽約唱片公司或版權公司,那么其權利很容易受到侵害,只有加入音樂著作權管理組織才可能捍衛其著作權。事實則是只有保證版權授權方各方利益,才可能促進數字音樂產業正常發展。事實上,早在2012年3月,北京就聚集了網絡音樂行業發展聯盟的相關人員舉行年度第一次工作研討會。該聯盟作為行業與政府的溝通橋梁提出了一些務實的問題,周亞平代表內容企業首次正式提出了希望電信運營商擴大音樂收入分配范圍的議案,得到與會人員的高度關注。目前文化部已經落實了相關事宜,切實提高了版權方無線音樂收入的比例。
4.利用移動互聯網技術,加入切合實際的新技術板塊
移動性與音樂有著天生的契合度。當越來越多的互聯網音樂公司在摸索廣告以外的移動盈利道路時,中國電信運營商的彩鈴業務在很長一段時間成為支撐許多唱片公司收入的頂梁柱。[12]本文結合現在已有的條件,提出應該用新技術板塊實現對大眾化數字音樂版權的保護。①提供增值服務。必須提供更好的差異化服務讓用戶付費,如加強榜單運營、推出電臺、云列表同步等功能。[13]②歌手打造移動應用程序(APP)專輯。智能手機的盛行已使APP成為生活必不可少的角色,收費軟件也被人們所接受,這將成為數字音樂版權得以很好保護情況下營銷的一種新模式。③云服務提供商業化儲存。當用戶漸漸習慣用手機聽歌時,將數字音樂資源保存到云端成為理想而便捷的方式之一。以亞馬遜為例,它為用戶提供了5G的免費空間,當用戶想擁有更大的存儲空間時就必須付費購買了。
(作者單位:湖南科技大學藝術學院)
[1]朱樂.淺談數字音樂版權保護問題[J].藝術科技,2013(1)
[2]萬輝,楊紅平.數字音樂版權研究[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7(21)
[3]李燕,胡智文.從《著作權法》“草案”輿情事件談數字音樂版權問題[J].人民音樂,2012(12)
[4]劉旭霞,熊菲,陳晶.試析數字音樂版權的保護障礙及對策[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
[5]胡亮.任重而道遠——如何保護中國數字音樂的版權[J].編輯之友,2012(7)
[6]溫靜靜.數字音樂網站中的音樂版權問題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3
[7]佟雪娜.數字音樂版權利益平衡機制探討[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4)
[8]羅輯.四川省數字音樂版權保護的案例研究[D].成都:電子科技大學,2013
[9]曹坤,黃圓苑.數字音樂版權保護問題初探[J].經濟與社會發展,2012(1)
[10]陳細彬,張漢明,沈俊燚,鐘澤明,宋鴻陟.一種適用于移動設備的數字音樂版權保護解決方案[J].計算機光盤軟件與應用,2013(2)
[11]祝欣.中國數字音樂版權利益管理機制探討[J].中國出版,2009(4)
[12]周洪雷.網絡彩鈴音樂的啟示——音樂作品版權的出讓與增值[J].人民音樂,2007(1)
[13]劉泓君.移動互聯網能否救音樂[J].環球企業家,20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