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臧莉娟
期刊評價結果權威性影響因素分析*
——以人文社會科學期刊評價為中心
□文│臧莉娟
人文社會科學期刊評價的內涵非常豐富,涉及期刊內容評價和期刊形式評價,其評價結果權威性受到評價目的、評價客體、評價主體等主要因素的影響。與我國人文社會科學尚處于探索階段相對應,期刊評價在評價目的、評價客體、評價主體方面也存在一定偏差,期刊評價為評價而評價,將期刊簡單視為論文之集合,圖書情報類專業評價機構越位主導期刊評價。通過剖析存在的這些問題指出,提升期刊評價結果權威性,期刊評價的目的界定為促進期刊發展而評價,現階段更應該以評價促轉型、以評價促發展;期刊評價客體是作為學術傳播媒介的學術期刊;評價主體是多元評價主體,尤其強調學術共同體、讀者、編輯同行作為評價主體的回歸。
期刊評價 傳播媒介 學術評價
我國學術期刊評價結果受到學術鏈條上幾乎所有人的關注,盡管越來越多的評價機構加入期刊評價隊伍,期刊評價研究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學者參與,但期刊評價結果的權威性卻飽受質疑。那么,期刊評價結果權威性的影響因素有哪些呢?南京大學葉繼元教授2010年正式提出“全評價”體系框架,指出任何一個評價體系,至少涉及評價目的、評價主體、評價客體、評價標準及指標、評價方法和評價制度。結合這一體系框架,這六大要素都會影響期刊評價結果的權威性。現有研究中,涉及期刊評價標準及指標、評價方法和評價制度的較多,有關評價目的、評價主體、評價客體的探討相對較少。但是問題僅僅出在評價標準及指標、評價方法和評價制度上嗎?如果我們調整了評價方法,完善了評價指標,改進了評價制度,就能消除對期刊評價權威性的質疑,使期刊評價朝著更明朗的方向發展嗎?事情遠沒這么簡單,想單純通過技術主義路徑來真正解決學術期刊評價問題是不可能的,這種方式“沒有注意到中國社會轉型期特殊的學術生產方式與科學范式對學術評價深層次的、根本性的影響。”[1]我國有不同于歐美國家的特殊社會歷史背景和國情,而且目前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學術發展程度、學術生產方式、學術體制都與西方國家不同,這些對于承載學術研究成果的學術期刊來說都會產生直接的影響,脫離國情,脫離自身的社會歷史背景而直接照搬、移植西方的期刊評價方式勢必造成水土不服。基于此,本文嘗試從較少受到關注的評價目的、評價客體、評價主體這三方面來分析,對于已經得到較多關注和研究的評價標準及指標、評價方法和評價制度本文不再做過多分析。
評價目的規定、制約和導引著整個評價的方向和具體做法。目前許多問題的出現,主要是因為評價目的不明。[2]不同的評價目的決定選擇什么樣的評價主體,評價客體如何分類,采取何種評價方法、標準和指標,匿名還是具名、是否需要申訴、復議等評價制度。[3]我們開展期刊評價工作必須明確評價目的,評價目的不對或不明確會直接影響評價結果的權威性。
1.評價目的混淆影響評價結果權威性
現有期刊評價結果權威性受到質疑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期刊評價目的混淆。從原始目的的角度來說,圖書情報界開展期刊評價主要是為圖書館購買、收藏期刊提供參考,為讀者查找、借閱期刊提供幫助;期刊管理部門開展期刊評價目的在于通過評比促進期刊發展,實現優勝劣汰;高校等學術機構的科研管理部門和人事部門是為了“以刊評文”“以刊評人”,并非是真正要對期刊進行評價。這些目的原本無可厚非,如果通過采取不同手段,產生不同評價結果,用于幫助促進工作,也是極具價值的。但目前這三類評價并不是完全結合自身需要各自獨立開展,而是將不同評價目的混淆在了一起,最終以專業圖書情報類評價機構定量評價為主產生了所謂的“核心期刊”。“核心期刊”評價過程中,期刊評價出現了偏向,評價目的被扭曲,期刊評價更像是為了評價而評價,為了產生一個從上到下的排列順序,為了給學術評價提供一個量表,而不是基于為學術期刊自身的發展而評價。用期刊評價代替學術評價是一種評價錯位,最終導致了期刊評價異化現象,評價結果被泛化使用、無限使用,嚴重干擾了學術期刊的正常和健康發展秩序,也對我國學術發展產生了負面影響。
2.讓期刊評價回歸原始目的
期刊評價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本文認為,應該站在促進期刊發展的角度來探討這一問題,讓期刊評價回歸原始目的,而不為其賦予更多的價值判斷,簡單地說,期刊評價的目的就是評價學術期刊質量。期刊評價的本來意義就在于通過評價這一方式,規范學術期刊辦刊行為,鑒別學術期刊的不同貢獻,評價學術期刊的進展狀況,以期達到提高和激發辦刊者積極性,促進學術期刊質量提升,推動期刊發展和學術發展的目的。評價目的的純潔性才會帶來評價結果的價值性和權威性,因此本文倡導嚴格區分期刊評價和學術評價,期刊評價是對作為學術論文出版、傳播平臺的學術期刊質量的整體觀照,學術評價是對學術研究成果水平高低的科學認識。只有保持學術期刊評價目的的純潔性才會帶來評價結果的權威性。
社會發展到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不同的特點,學術生產亦如此。與之相對應,不同階段學術期刊評價目的也略有不同。“科學引文索引”產生于西方社會擁有相對穩定學術分工體制和科學研究范式的20世紀60年代,其應用的前提是基于共同的“科學的”學術生產范式,在這個前提之下,才能假設引用者與被引用文獻之間存在著相似的或相關的觀點、思路、方法,從而可以通過學術論文之間的引證和被引證關系,揭示人類科學知識積累的脈絡,發現科研活動之間的內在聯系。[1]當下我們還處于社會轉型期,許多學科處于初創時期,學術分工體制和科學研究范式還不夠穩定,尤其是人文社會科學,并不具備西方量化評價學術的基本條件。
3. 以評價促轉型,以評價促發展
和歐美國家學術期刊基本以專業期刊為主不同,目前我國的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綜合性刊物占很大比例,“全、小、散、弱”的現狀備受詬病,導致千刊一面,缺乏個性。葉繼元指出,“學術期刊結構不合理,重復和缺漏同時存在。這主要表現在:哲學社科綜合性期刊太多,專科領域的期刊相對不夠,而許多跨學科、較專領域的期刊沒有或太少。”[4]李頻將其歸納為“結構性冗余與結構性缺失同時并存”,[5]因此就出現了一個中國特色的期刊評價怪現象,在期刊分類評價過程中,高校綜合學報被歸為一大類開展評價。越來越多的學者指出,走專業期刊發展方向是我國學術期刊的未來趨勢。仲偉民認為,“從學術界的實際情況來看,專業刊比綜合刊更符合學術發展的內在需要。”[6]朱劍在勾勒學術新媒體的特征時認為,“為改變巨量信息聚合而導致的無序狀態,學術期刊將以新的形式呈現,那就是學科或問題邊界清晰、組合靈活的個性化期刊,并形成有序組合的期刊體系。”[7]張幼文也指出,“從面對互聯網挑戰的角度,也認為專業刊在滿足讀者需求方面比綜合刊更具優勢。”[8]
但是,如何實現由綜合性期刊向專業化期刊的轉變呢?2011年中國知網首頁開辟專區呈現的中國高校系列專業期刊是一個積極有效的嘗試,中國高校系列專業期刊打破原來的高校學報編輯部界限,重新排列組合,并以專業期刊的形式呈現給讀者。但是如果我們僅僅通過學術期刊依靠自身積極性和主動性來推動綜合性期刊向專業期刊的轉變是很難的,因此本文倡導通過期刊評價來促進這一轉變。筆者以為,未來一段時間我國學術期刊評價有著特殊的評價目的。這個評價目的就是以評價促轉型、以評價促發展,逐步淘汰一部分弱、小的綜合性學術期刊,鼓勵期刊轉型,循序漸進地朝著專業期刊的方向發展。在這種評價目的的指導下,在設置評價指標以及采用評價方法的時候都應有所傾向。學習先進評價理念,引進先進評價技術固然需要,但不同實際情況、不同階段的期刊評價理應有與之匹配的期刊評價目的,而不是一味照搬西方,這種照搬往往會水土不服。在“以評價促轉型、以評價促發展”這一評價目的的指導下來開展期刊評價,會保證學術期刊評價的純潔性,將期刊評價與學術評價區分開來,進而提升期刊評價結果的權威性。
學術期刊評價,評價的是什么?即如何界定學術期刊評價的客體,也是影響期刊評價結果權威性的重要因素。表面上看,期刊評價的客體當然是學術期刊,但長期以來,論文評價、學術評價、期刊評價被混在一起,不分彼此,甚至有人認為,這三者之間畫了等號:期刊評價=論文評價=學術評價。雖然說,這三種評價都離不開對學術研究的主要成果形式——論文的評價,但在它們之間畫等號欠妥當,每一種評價都有不同的評價客體和評價標準。
1. 不同的評價有不同的評價客體
論文評價的客體是論文,評價的是論文的學術質量,論文發表在何種刊物和它的學術質量并不完全掛鉤,發表在核心刊物上的論文并非篇篇精品,發表在普通刊物上的論文也并非學術質量就不高;學術評價一般針對學術機構和學者,其評價客體是學術機構和學者的學術水平高低,同樣的,發表核心期刊論文數量多并不代表其學術水平就高,學術機構和學者的學術評價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僅僅通過發表論文的數量和刊物層次來判定是不夠的;學術期刊評價的客體是學術期刊,學術期刊是一種“期刊”,一種特殊的期刊,是“刊載學術論文的期刊”。期刊評價的客體因此涉及期刊的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除了評價其內容——學術論文外,其形式——欄目設置與編排、編校及印刷質量、裝幀設計、整體風格特色等也是應然評價客體。遺憾的是,現行的期刊評價體系更為關注評價學術期刊的內容,而忽略學術期刊的形式。此外,主編、編輯的學術品位、策劃意識、編輯理念等也沒有受到重視。
2. 學術期刊是一種學術傳播媒介
數字時代的到來,改變了傳統的學術期刊出版模式和傳播模式。“從工業文明時代基于印刷復制技術的學術期刊編輯出版方式,轉變、演化到信息時代基于數字傳播技術的學術期刊傳播方式。前者以學術期刊‘物’的生產組織為核心,學術期刊和學術出版機構是標志性存在;后者盡管也伴隨著出版物的生產但不再具有核心地位,而以學術信息的生產組織、加工傳播為核心,其標志性存在物是虛擬社區中的大型數據庫、大型傳播平臺等”。[9]“期刊文本變化的更顯著特征是,在工業文明時代,論文依附于期刊同步同向地整體傳播,而在信息時代的數據庫傳播中,論文脫離學術期刊而以‘篇’的形態獨立傳播。”[9]關于中國知網等大型期刊數據庫割裂期刊的完整性,化解期刊的整體性存在問題已有不少業界人士給予關注并表示擔憂,學術期刊評價過程同樣存在類似問題。期刊僅僅被視作一篇篇論文的簡單集合,只關注單篇論文的相關數據,并累積、計算而形成期刊的定量評價指標,主要通過這些定量數據來判定期刊質量。我們要說,學術期刊首先是期刊,只是它是一種特殊的期刊,它刊載的是學術論文,這是學術期刊最基本的特征。但隨著期刊評價結果的“無限”使用,人們逐漸淡忘了這一點,或者說故意忽略了這一點。這種情況誤導并誘使部分學術期刊在選擇稿件時注重短平快,忽視欄目設置,淡化整體風格,一味追求能夠帶來“高回報”的學術論文。對于期刊而言,如果表面上每一篇論文都是所謂的“好論文”,但欄目編排混亂,僅僅是論文的堆砌,沒有自己的風格特色,那么,從期刊作為傳播媒介的角度來看,也不是一本好期刊。每一本優秀的學術期刊都應該有自己與眾不同、獨特的風格,這種風格是主編、編輯甚至是幾代編輯部成員共同努力、日積月累才形成的。理想狀態是:每一本優秀的學術期刊背后都有相對固定的作者群、讀者群,論文通過學術期刊得以傳播,學術期刊是作者和讀者之間的橋梁,作者、讀者通過學術期刊得到有效交流,并在溝通中促進彼此的學術成長。但當下的學術態勢卻是學術期刊作為期刊整體的傳播與交流功能被弱化,其學術評價功能卻被無限擴大。學術期刊被視為“一篇篇論文的集合”來評價,而沒有作為“學術研究成果的傳播媒介”來評價,學術期刊傳播媒介屬性被忽略,風格特色、欄目設置、版式設計、編校質量、裝幀風格、傳播力、影響力等相關指標被弱化。
學術期刊的評價客體應明確界定為“作為學術傳播媒介的學術期刊”,并根據這一評價客體屬性開展評價。朱劍指出,“唯有在傳播領域,學術期刊才有可能成為當之無愧的主角。當好這一主角,我們不僅可以坦然面對紙本絕唱,實現數字化重生,而且還可以把握好在與學界共同承擔的使命中自己的角色擔當。”[10]筆者也曾撰文分析了學術期刊的傳播媒介屬性,認為期刊評價在關注傳播內容之外,還要關注期刊形式評價、傳播效果評價。當然,我們并不是因此否認刊載論文質量是期刊評價主要評價指標,而是要特別指出,這不是期刊評價的唯一指標。我們不應該將內容和形式割裂開來,而應該將其視為一個整體來看待,既關注學術期刊的內容評價,也關注學術期刊的形式評價和傳播效果評價。
評價主體是誰,決定了會采用何種評價方法和評價手段。不同的評價主體,會產生對同一客體不同的價值判斷,因此評價主體的選取會直接關系到期刊評價結果的權威性。
1.專業評價機構越位主導期刊評價
目前我國學術期刊評價主體歸納起來大致有:政府主管機構、各級各類期刊協會、高校等科研機構、圖書情報類專業期刊評價機構等,這其中專業期刊評價機構的影響力最大。專業評價機構主要由從事文獻情報研究的專家組成,他們擅長對學術研究成果的某些外在形式進行計量和分析,故在一般人的眼中,他們所進行的是“客觀”的“定量評價”。[11]其每次公布的評價結果總會在期刊界、學術界引起熱烈討論,然后被很多科研機構當作學術評價的重要參考。當下,這一類專業評價機構幾乎獨霸了期刊評價的話語權,其他評價主體的聲音被弱化甚至缺失了。而在此之前,期刊優劣主要靠學者、讀者的定性評價以及口口相傳。專業期刊評價機構越位成為最主要期刊評價主體是科學主義傾向在期刊評價中的體現,這對于期刊評價、期刊發展,甚至是我國學術評價和學術發展都將產生不利影響。
從評價主體看,質量和創新評價更依賴于學術共同體,或同行專家的評價,只有同行才能進行質量評價。[12]學術期刊作為刊載學術論文的期刊,其期刊評價主體應包括學術評價主體和期刊評價主體,學術評價主體即學術共同體、同行專家,“期刊”評價主體則為作者、讀者和編輯同行。我國學者和學術共同體在期刊評價甚至是學術評價過程中徘徊在缺席和在場之間。現行期刊評價大都有定性評價部分,專家評價被視為定性評價的主要方式,從這個角度看學者和學術共同體是在場的,但定性評價往往又僅被作為定量評價的補充或參考,不發揮主要作用,從這個角度看又是缺席的。讀者和編輯同行這兩類重要的期刊評價主體的缺失最為嚴重,他們的聲音在期刊評價過程中幾乎聽不到。讀者是學術期刊的受眾,但期刊和讀者的關系不是學術上位者和學術下位者的單向傳輸關系,而是一種平等對話、交流互動、彼此促進的關系。我國學術期刊忽視讀者需求,期刊評價也忽略讀者群體,殊不知沒有了讀者群體期刊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而編輯作為學術期刊的締造者,長期的工作經驗和學習思考讓他們對學術期刊評價很有發言權。因此筆者倡導建立多元評價主體,尤其強調學術共同體、讀者和編輯同行評價主體地位的回歸。[13]多元評價主體能保證從不同的評價視角對評價客體進行價值判斷,進而增加期刊評價結果的權威性。
2.多元評價主體的回歸任重道遠
學術共同體、讀者和編輯同行作為評價主體的回歸也非易事。定性評價標準模糊,評審過程憑印象、憑感覺、憑關系親疏,有主觀隨意傾向,評價結果有時缺乏公正性和客觀性,有學者甚至將定性評價過程視為利益關系的博弈過程。這也是定性評價受到質疑的主要原因。實際上,無論是基于文獻計量指標的定量評價,還是基于專家同行評議的定性評價,本身都是沒有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操作。目前期刊評價結果權威性受到質疑,主要是因為評價過程受到更多其他因素的滲透和影響,負荷了過多期刊評價以外的意志。學術期刊評價是多維度的,需要促進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的融合。
學術共同體、編輯同行、讀者作為評價主體的回歸,本文將其定位為調和的回歸。前文已述,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各有優缺點,我們強調學術共同體、編輯同行和讀者的回歸,并不是就全盤否定基于文獻計量指標的定量評價,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兩者應該調和利用,揚優補劣。尤其是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不同,人文社會科學期刊評價應以定性評價為主,輔以定量評價。定性評價要想取得符合期望值、具有權威性的期刊評價效果有較大難度,再用定量評價作為補充,會提高評價結果的權威性。打造專業而自律的學術共同體是開展學術評價、期刊質量評價的前提條件。真正的學術共同體要有自己團體內的價值判斷尺度,要有共同認可的評估體系,而建立起這套評估體系非常艱難,需要學術共同體在發展過程不停開展各類學術活動和互動,不斷嘗試累積,并最終自然而然地演化生成。具體的作為個體存在的評價主體必須是經過精心挑選的,如果評價主體本身的權威性不夠,抑或其沒有強烈的責任感,那么評價結果的權威性自然就不夠,其公信力也會受到質疑。
現有期刊評價將期刊簡單視為論文之集合,為評價而評價,圖書情報類專業評價機構越位主導期刊評價,導致學術期刊評價結果權威性受到質疑。要想提升期刊評價結果權威性,期刊評價的目的定位在為促進期刊發展而評價,現階段更應該以評價促轉型、以評價促發展;期刊評價客體是作為傳播媒介的學術期刊;評價主體是多元評價主體,尤其強調學術共同體、讀者、編輯同行作為評價主體的回歸。有效的期刊評價建立在社會文化大環境誠信的基礎上,以健康、成熟的學術秩序和學術傳統為前提。學術期刊評價結果權威性的重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且期刊評價結果是有時效性的,它處于一個非平衡的動態系統中,任何一次期刊評價結果都不是終結性評價,把某一種機構的某一次評價結果視作絕對權威都是不可取的。期刊評價結果的使用不應賦予過多的價值判斷,尤其要區分期刊評價和學術評價,不應把期刊評價結果直接用于學術評價。
(作者單位:南京大學信息管理學院)
*本文系全國高等學校文科學報研究會第七屆(2013年)編輯學研究基金一般資助課題“我國期刊評價與學術評價現狀之反思”(2013YB08),全國理工農醫院校社科學報聯絡中心2014年度重點資助項目“高校社科期刊評價相關問題研究”(LGNY14A2)階段性研究成果
[1]王浩斌.社會轉型期的學術生產方式與學術評價——以期刊影響因子為中心[J].南京: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2014(2):76-77.
[2][12]葉繼元.基于質量與創新測度的人文社會科學“全評價”體系及其應用[N].光明日報,2011-11-25 (014).
[3]葉繼元.“全評價”體系分析框架及其應用與意義[J].岳陽:云夢學刊,2013(4):13.
[4]葉繼元.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學科結構分析[J].北京: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4):143.
[5][9]李頻.數字時代社科學術期刊改革路徑的思考[J].南京: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2014(4):56.
[6]仲偉民.緣于體制:社科期刊十個被顛倒的關系[J].南京: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2013(2):38.
[7]朱劍.學術期刊的新媒體轉型與融合發展[N].光明日報,2014-11-03.
[8]晉雅芬.理清現狀和思路學術期刊的自省與自知[N].中國新聞出版報,2012-11-27.
[10]朱劍.做最好的傳播:信息時代學術期刊的使命[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03-20(B04).
[11]朱劍.高校學報的專業化轉型與集約化、數字化發展[J].北京: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5):16.
[13]臧莉娟.學術期刊評價主體的越位、缺失與回歸[J].淄博: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