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月成 邵 楊
“暖新聞”:客觀真實之上的人性升溫
□文│金月成 邵 楊
圍繞著“暖新聞”這一新的現象,厘定了新聞之“暖”的內涵與外延,探討了其走紅的深層動因、存在的理想形態以及未來發展的可操作空間,并得出結論:新聞因為人性化的介入,實現了對人的精神價值的重估,體現出新的含金量和責任感,也獲得了傳播效果上的加成與提速。
暖新聞 “冷”社會 客觀理性 人性升溫
新聞原應以客觀真實的記錄和傳達作為依據,而一件件原本不帶有感性色彩的事件原貌,近期卻以一種溫情、真摯、以細節之至善傳遞人性之大美的全新形態,在不知不覺中填滿了生活的周遭:無論是鳳凰資訊網站特設的《暖新聞》板塊,還是騰訊新聞推送獨辟“一周正能量”主題,無數鮮活的案例共同構成了“暖新聞”概念的創生。
從1900年美聯社改組時提出的“報道事實,而不報道意見”宗旨,[1]到陸定一為中國新聞業所定下“新聞的定義就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的基調,[2]長期以來,客觀、真實、公正、全面、不帶主觀情感判斷的信息收集與遞送,幾乎是整個媒體行業公認的關于新聞的基本定義,探知和表述關于事實的真相,被視作新聞的力量之源和生命線,視作新聞發布者的終極信仰和唯一價值尺度。很顯然,在這種描述當中,新聞的書寫和傳播由一種絕對理性的行為和目的性組成,理性是一個不帶溫度的詞匯,在這個詞匯的統攝下,似乎一切基于感性因素(無論是立場和道德還是觀念與情緒)所添加的主觀成分,都可能構成對新聞純粹性的干擾和妨害。
只不過,作為有思想、有良知、有主見、有好惡的高級生命體,“人”在“新聞”的生產傳播接收鏈條當中,畢竟不能等同于一種無意識的搬運介質,“正在發生的事情不是新聞,事情發生后通過報刊或廣播向公眾進行報道才成為新聞”,[3]追求和再現客觀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主體性意志的體現,是以,新聞終歸不是單純的原教旨主義真相,而是從業者依據真相至上的原則,通過對真相的甄別、篩選、記錄、整理,從不同角度和視點介入真相、復述真相、言說真相、評論真相的一種綜合性信息產品。
新聞真實性的理想形態,和實際新聞書寫中那些與人情人心相關的屬性,從來不應當構成非此即彼的對立,相反,當后者在新聞中獲得了更多的正視與更合理的呈現時,新聞因了人性化的介入以及對人的精神價值的重估,體現出新的含金量和責任感,以及傳播效果上的加成與提速。
于是我們看到,2015年的暮春,一種溫煦、真摯的全新新聞報道形態開始出現:無論是鳳凰資訊網站的《暖新聞》板塊,還是騰訊新聞推送“一周正能量”主題;無論是“8歲女童捐骨髓救妹”“深圳的哥撿到300多條金項鏈交公”,還是“暴風中協警指揮交通,女孩冒雨為其撐傘”“小長假武警兵馬俑景點維持秩序女游客為其擦汗”,如果說固有新聞觀中對客觀性的片面強調總會導出一些“冷”和“硬”的新聞閱讀體驗,那么這些正能量信息的播撒方式,則為原本讓人疲倦的日常信息攝入,注入了感觸至深的情緒燃點和潤物無聲的心靈安撫,稱其為“暖新聞”,似乎再合適不過。
麥克盧漢將媒介定性為人的感官延伸,作為感官延伸物的媒介自然應當具有人的體溫,在今天的媒介社會里,媒介環繞乃至建構著我們的生存環境,人對于媒介也自然會不斷產生新的判斷和影響,媒體技術和內容的人性化已經成為必然趨勢,媒介日漸由工具升華為人的一部分,甚至被當作人一樣加以對待和塑型,而血肉、呼吸、情感之“暖”意,本就是人之所以成其為人的題中應有之意—— “越是有機地融入人,就越使人失去對它的存在感,就越能被人無痛苦和異化感地接受,也就越能起到內在地幫助人造福自己的效果”。[4]
而隨著新媒體時代的來臨,每個人在通過大眾媒介接受信息的同時,也在通過私人媒介完成信息的主動分享與發布,進而成為新聞傳播鏈的一個全新微觀觸點,受眾與傳者的角色總是處于不斷轉換的過程,新聞生產從單向的輸送過程變成交互式的多維共振,每個人都有資格和欲望從新聞中讀取和實現自我,因此,對受眾體驗的強調在新聞傳播鏈條的各個端點上幾乎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一種由目及心、從感官到精神的“暖”的舒適,無疑是各種體驗里最讓人愉悅的一種。
一種新的新聞形態能夠出現并迅速完成影響力的擴張,必然不是孤立或偶然的現象,它落地生根的過程,其實也是接受社會遴選、迎合媒介演進趨勢、與受眾發生磨合培育感情的復雜律動,是以,“暖新聞”在今天的走紅,其實來自人民與政府、媒介與公眾、國內與國際等多重因子的共同作用。
1.暖新聞是當下“冷社會”的現象需要
“暖新聞”的走紅,深刻反映當下社會的“熱經濟”和“冷社會”的矛盾現狀。毫無疑問,改革開放至今,特別是近十年,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帶來了社會生活形態與社會構成元素的日趨多樣化,物質文明程度的提振與精神文明的負面問題幾乎同步顯現、共存共生,被攀比拜金、急功近利、麻木不仁、爾虞我詐等一系列負能量描述所填充的“冷社會”現象:“小月月”、貪腐、上位、欺詐、冷漠等充滿負能量的社會新聞滾動屏幕。伴隨著經濟騰飛和文化、價值觀的演變,人們的利益訴求更趨多元化,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卻在負面新聞中不斷受到沖擊,在這個負面情緒彌漫、負面能量高揚、負面事件頻發的環境中,社會急需正能量的釋放和灌注,在積極健康的正向引領、提振中建立起示范效應,從而改善社會生活環境、重塑社會價值觀和精神境界。
正因如此,“暖新聞”在“冷社會”的現狀下,呼喚民眾的“善心”,褒揚民眾的“善舉”,通過貼近民眾“接地氣”的民生報道,用一種心理暗示和鼓舞作用,引導觀眾在精神空間里重新生成自強、自立、自尊、自信的品格,面對困難的阻礙和空虛頹喪犬儒的信仰危機,煥發出勇敢、樂觀與堅毅,走出自怨自艾、自暴自棄的消極。在這樣的氛圍中,全社會才有努力營造團結進步,健康向上的溫暖環境的可能性。“暖新聞”所代表的人與人之間的包容、理解、互助、共贏,基于相互尊重與平等博愛的和諧,讓真善美空前彰顯,才能使得社會日益呈現出旺盛的生命力和走向未來的信心活力。
2.暖新聞是政府組織喉舌的功能需要
“暖新聞”的走紅正是媒體作為政府組織喉舌功能的需要。早在1842年馬克思在《關于新聞出版自由和公布省等級會議辯論情況的辯論》的撰文中即指出:“報刊是歷史的人民精神的英勇喉舌和它的公開形式”,這和我們所堅持的媒體“是政府的喉舌”其精神內涵是一致的。“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第一條即指出:“代表全國人民最根本的利益”。“暖新聞”的暖,正是人民利益中最具有溫度和熱度的部分。宣傳與歌頌代表人民利益的善心善行善舉善念,這成為“暖新聞”的根本。
《人民日報》評論認為:當前特別強調新聞工作者的社會使命,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改革發展中的中國“有點煩”;二是眾聲喧嘩的輿論“有點亂”。作為充當黨和政府的喉舌工具,并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社會環境、生活理念、思維方式、價值取向的新聞媒體,自然要承擔起這一使命。
“暖新聞”傳遞出人們內心對正義、對公平、對理想社群治理模式和文明大同世界的強烈期盼。政府組織需要通過各種傳播方式,堅持地宣傳、激發、傳遞、聚集“暖新聞”中對社會發展和建設積極能量的部分,搶占主流輿論的高地,凝萬眾豪情于滿膺,披荊斬棘,去實現中國夢與民族的偉大復興。這也是政府組織在當前社會環境下的重要任務之一。
3.暖新聞是現代受眾的心理需要
“暖新聞”的走紅亦符合現代受眾的真實心態。“暖新聞”透露出的是充滿幸福、動力和真摯情感的正能量的新聞。英國社會心理學家理查德·懷斯曼(Richard Wiseman)所著《撕掉:改變一切的力量》一書中明確指出:充滿正能量的內容,促使人不斷追求、讓生活變得圓滿幸福的動力和感情。
從這個角度而言,以民生為立足點,接地氣、近生活、重情感、有溫度的“暖新聞”,正是以大眾的思維方式和情感體驗為基點和起點,關注那些最微觀與切近的生計生態、關心老百姓的日常肌理。“暖新聞”傳遞的內容,正是百姓所需要,符合現代人心態、和民眾戚戚相關的,傳遞一種健康向上的積極與樂觀,維護社會穩定、推動和諧社會構建進程的新聞報道。
4.暖新聞是媒體格局的競爭力需要
“暖新聞”的走紅也反應著當下媒體競爭常態下,媒體需要以新的格局和內容改善當下已經日益走低的社會形象,扭轉公眾關于媒體的不良評價。媒體融合大勢鋪開,各家媒介經營主體之間競爭日趨激烈,原本就在資源和平臺上不占優勢的地方媒體更是面臨著“突圍”的重任,為了盡可能迅速地集聚和搶奪受眾,往往作出某些扭曲的下策:一是大量負面消息占據民生類新聞,造成社會不安定、不和諧,甚至當事人被媒介利用的眾聲喧嘩的亂局;二是以過度娛樂,以插科打諢、毒舌尖語甚至粗言俗語撩逗觀眾的娛樂至死的低俗亂象;三是跟風網絡,以摘抄網文熱點,跟風公信力缺乏的眼球新聞甚至謠言等為主的虛假信息,造成民眾對社會失望,媒介公信力跌入冰點的死局。
2013年,26家媒體聯合向社會、國人和新聞界發出“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為實現中國夢傳遞正能量”的倡議,[5]表示要切實維護新聞的真實性和公正性。要把真實作為新聞的生命,把堅持實事求是作為日常工作準則,把維護媒體公信力視為職業追求,把傳遞正確價值觀和意識形態的媒介內容作為職業根本。這是媒介本身也意識到競爭格局下,自身問題的嚴重性。
報紙、刊物、電臺、電視臺等傳統媒體,本應在社會中承擔傳播正確意識形態,維護社會積極發展的主力軍,“暖新聞”的立足點和出發點,正是目前我國的媒體缺乏的堅持真理的勇敢擔當精神的體現,為扭轉媒體特別是電視媒體的大眾印象劣勢,讓媒體承擔起正確、科學引導民眾的職責,重新獲得民眾對媒介的信任和喜愛,媒體應當正視自身問題,從貼近民眾、真實溫暖的新聞報道做起,重拾職業精神,重獲民眾衷心,并在競爭亂象中獲得真正勝利。
5.暖新聞是國際視野的傳播需要
“暖新聞”為代表的新聞溫度對社會的影響也是當下國際視野關注的議題。媒體傳播的正面訊息如何改變受眾甚至社會?充滿“正能量”的新聞報道會對社會產生怎樣巨大影響? “小月月”事件等冷漠的社會事件的國際傳播,使得我國在國際視野中造成負面的刻板印象。硬實力舉世矚目的中國,如何在軟實力的輿論領域的國際新聞傳播中獲得自身應有的正面影響,也成為“暖新聞”研究更具備現實的必要性。
隨著英國社會心理學家理查德·懷斯曼相繼出版著作《正能量》《正能量 2: 幸運的方法》,以及之后《正能量: 實踐版》等同類型學術專著的問世,媒體傳遞給受眾的正面影響受到國外業界和學界的重視。從中不難發現,國外在媒體報道之“溫度”問題上的研究多從接受心理學的角度介入,同時,國內對該領域的研究缺乏系統整合。因此,如何通過了解“暖新聞”的概念和基本內涵,分析溫度傳播的內在動因,在全面評析當前“暖新聞”的傳播狀況,以期使得新聞傳播,在當下“冷社會”形態下用頗具溫度感的方式方法去傳播和報道,從而最大限度有效地使正能量傳播,使社會主流價值得到更好的弘揚,不僅是國內也是國外新聞學界和業界關注的課題。
鳳凰資訊網從2015年4月10日開設 《暖新聞》欄目以來,至7月10日已做了205期,推出兩個月訪問人數就已突破一億人次。欄目介紹道:“《暖新聞》是鳳凰資訊出品的溫情社會新聞欄目,為生命傾注力量,為心靈點盞明燈。”這是欄目的定位和功能。每天尋找溫暖中國的正能量新聞,固定在鳳凰網首頁要聞位置進行推薦,縱觀播出的欄目,其新聞來源大多來自各大網站及傳統媒體轉載,有少量自采稿件。題材遍及海內外,內容以社會新聞為主,也涉及時政、民生、文化等,形式圖文并茂。具體表現為:
頌揚親情、友誼與真愛。從單一事件里的可歌可泣走向日積月累里平凡量的疊加,如,安徽八旬母親照顧智障女兒50年,去哪都帶在身邊;大四女生曬163張火車票,幾乎周周回家陪家人;馬英九改編生日歌憶亡母,清唱“謝謝媽媽”。
再建社會互助與互信,從見義勇為的英雄贊歌走向微小細節里的流露真心,如,暴風中協警指揮交通,女孩冒雨為其撐傘;小長假武警兵馬俑景點維持秩序,女游客為其擦汗。
重塑職業奉獻精神,如,63歲盲人醫生連續多天爬坡上坎,為93歲老太上門義診;湖北女醫生獨自守護2000村民20年,診治7萬人次;醫生手術間隙睡衣柜。
發掘人與自然之間依存共生的奇跡,如,女子遇4歹徒被流浪犬救下,隔日將其帶回家收養;七旬主人摔斷腿,狗狗將其拖行400米求救。
講述逸聞趣事,演繹人生歷程,或寄托美好愿望,如,103歲老人向91歲女友求婚,成世界最老新婚夫婦;8歲女孩寫詩《等我的身體也有了曲線》走紅;4位新郎組百輛自行車隊接親,新娘稱很幸福。
即使許多帶有時政色彩的題材,在這里也散發出融融暖意,如,莫迪指揮救災動情演講,稱“愿為尼泊爾擦干眼淚”;巴基斯坦老人為中國烈士守陵37年,兒子繼續守下去。
從以上的分類分析中,可以窺見其最顯著特點是:選擇的新聞均體現“溫情”,釋放“暖意”,給社會激發正能量。2015年6月30日,鳳凰網與新華社新媒體中心成為重要合作伙伴,雙方將在《暖新聞》欄目供稿及信息分享等方面進行深度合作。《南方都市報》《新民晚報》《華西都市報》《錢江晚報》《華商報》均成為其合作伙伴。
既然讓人耳目一新的“暖新聞”已經充分展示了其魅力與光彩、在受眾心里牢牢地扎下了屬于自己的根系;既然“暖新聞”可以為世道民情發揮如此積極正面的作用,成為媒介價值與社會價值新的接合點與升華空間,成為大勢所趨和人心所向。那么,如何總結當下既已取得的經驗,如何彌補尚顯缺失的疏漏,如何將依然稚嫩的“暖新聞”加以更嚴謹的塑造和提煉,使之在內容、形式、功能和操作性上全面擁有屬于自己的規則、屬性、典范與標尺,就成了今日之媒體人必須思考的問題。
1.內容:平凡事新視野
要把選擇新聞內容的視域回歸到老百姓身邊,推進內容改革創新。注意學習和參照新媒體在“基因原理”指導下多元共生的內容組織形態,主動尋找異題差別報道之間的互補和同源相似報道之間的彼此承接,鑄就規模化、群落化、序列化、集聚化的內容體系,通過規模效應導出話題性,吸引觀眾在話題氣場的裹卷下,以習慣成自然的狀態不知不覺地潛移默化地接納。這種創新內容后的“暖新聞”,將會注重報道品位和報道質量,表現形式豐富鮮活不拘一格、內容充盈詳盡、情感表達真切熱忱,能夠順理成章地發揮出輿論引導、愛心聚合、正能量發端和向心軸的作用。
2.形式:輕語態重溫度
CCTV 副臺長孫玉勝在《十年》一書中直言,“說話語態”是新聞改革的重要因素。如何創建一套符合“暖新聞”貼近民生、傳遞溫度的新聞語態和態度,是新聞人面臨的重要課題。敘述的態度應該是真誠平和的,內容應該是觀眾關心和真實的,技巧應該是有過程和有懸念的,效果應該是具有真實感和吸引力的。由此啟迪,我們應當明確,作為“暖新聞”的播報語態,必須做到求真務實,把握好適當的分寸不逾矩,拒絕那些大而無當的套話和嘩眾取寵的滿話,在時效性上堅持對第一時間的捕捉和第一現場的還原,及時、精準、快捷;特別是在“暖”這個關鍵字——也就是反復強調的新聞溫度的呈現中,一定要做到深入第一線、深入基層,發掘、提煉和塑造出榜樣的力量,著重展示和歌頌人格魅力,在視角、語言、情懷、立場上全面回歸民生反哺民意,講述有血有肉、有情有理、由細節來打動人心的故事。
3.功能:善溝通促參與
媒體有責任搭建起一個更加具有公共性、更加接地氣的言論溝通平臺,在現代公民社會的大背景下,對民眾的主人翁意識與社會責任感,進行潛移默化的導引和塑型。貼近民生、注重民情、立足民眾的“暖新聞”,是能夠幫助廣大觀眾建立責任心、責任感、責任意識和責任行為能力的,是能夠讓廣大群眾走出事不關己、明哲保身的慣性,關心公共話題、關注公共事件,自覺建立起吻合主流價值觀的全局意識,利用好媒體預備下的公共平臺,提升自己在各類社會問題面前的甄別力、判斷力乃至應對水平。這樣的新聞媒介,以“暖新聞”為契機,足以承擔起自身原本應該具備的社會責任——開拓民生視野、強化平民意識,以凸顯公共服務性的動能和抓手,在自己可以到達的每一寸社會角落里,傳播核心價值觀的和風細雨。
4.操作:設專欄常態化
平心而論,當前“暖新聞”雖然已于傳統媒體、網絡媒體、自媒體各類空間中形成了無孔不入的滲透,但其體量與呈現狀態依然具有較濃郁的半自發性,時而井噴,時而空缺,時而作為某條新聞的附加物,時而被整合為一組當周事件的總盤點,屬于一群可大可小、即插即用、打著“暖新聞”旗號卻具有萬金油形態的散兵游勇。所以,一個更加具有穩定性、延展性,更加結構化的操作法則,無疑會幫助“暖新聞”獲得更大的集群效應、更持續的影響力和更主流的業內地位。
其實無論平面媒體,還是視頻、網絡媒體,既然“暖新聞”本身源源不斷、能保證素材的供給和新鮮,那么從操作層面而言,不妨嘗試專欄化、常態化的建設,讓其成為該媒體自營新聞體系內一種常備的組成部分。
至于開設方式,既可以獨自開設,也可合作開辦。如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合作、平面媒體與視頻媒體的合作、新媒體與自媒體的合作、中央媒體與地方媒體乃至境外媒體合作等,尤其是新媒體作為素材的發現與策源地,傳播效應的加成輔益明顯,線下互動獲得的組織和開展,能使暖意鏈條式傳遞和實質化推進。而地方性媒體對于在場性、貼近性的把握,更能發揮社群帶動效應。
“雖然殺人、強奸這樣的新聞需要報道,也很吸引眼球,但媒體不能只盯著社會的陰暗面,也要看到社會上積極向上的一面。生活在這個世界的普通人,他們表現出的高貴人性與愛,值得去報道。”[6]也許不少媒體推出“暖新聞”,其初衷是給新聞添加一抹暖色調,但這一舉動,恰恰貫徹執行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媒體應“大力激發社會正能量,為實現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動力”的要求,值得嘗試和深化。
(作者單位:浙江大學城市學院)
[1]童兵.比較新聞傳播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94
[2]陸定一.我們對新聞學的基本觀點[N].解放日報,1943-09-01
[3]Z·A·霍夫.外國新聞事業資料[J].復旦大學新聞系編,1979(4)
[4]肖鋒.哲學視域中的技術[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9
[5]王玨.做新聞建設者 擔媒體社會責任——中國記協發起“為實現中國夢傳遞正能量”倡議書[N].人民日報,2013-4-17(04)
[6]鳳凰網《暖新聞》推出兩個月 訪問量突破1億人[EB/OL].http://news.ifeng.com/a/20150619/44009415_0.shtml?f=hao123,2015-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