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興縣發改委課題組
培育壯大長興戰略性新興產業
長興縣發改委課題組
“十三五”期間,培育具有縣域特色和核心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推動產業格局由“傳統產業主導”向“新興產業多業并舉”轉變,成為長興優化產業結構、經濟轉型升級的必然選擇
“十三五”時期是長興城市建設跨越提升、經濟發展轉型升級、社會事業全面突破的關鍵時期,也是打造全省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省級高新園區的重要階段。在“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已經起航,大數據、大健康、大休閑、大生態、大創新的時代來臨的新形勢下,培育具有縣域特色和核心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推動產業格局由“傳統產業主導”向“新興產業多業并舉”轉變,已成為長興優化產業結構、經濟轉型升級的必然選擇。
特色鮮明的新興產業體系初露端倪。目前,長興縣形成了以新能源汽車及關鍵零部件、裝備制造、信息產業為核心的新興產業發展格局。新能源汽車企業70余家,其中規上企業32家,基本形成了整車、關鍵零部件、研發、公共服務等較完整的產業鏈、技術鏈,尤其蓄電池領域形成了集電池研發、生產和組裝、原輔材料加工、零配件制造、銷售、廢舊電池回收為一體的特色產業集群,在國內頗具知名度。裝備制造業有規模以上企業59家,涵蓋倉儲物流設備、數控加工設備、礦山機械、環保設備、儀器儀表、關鍵零部件等多個門類。電子信息制造業有規上企業18家,2014年產值120.8億元,同比增長3.59%,產品涉及蓄電池、線纜、電容器等通用電子元器件。
擁有一批骨干企業和產業項目。在新能源汽車及關鍵零部件領域,集中了天能、超威、江森自控、興海能源、高田、化藥等一批在全國乃至世界有重要影響的龍頭企業。其中,江森自控是全球蓄電池產業第一品牌,天能集團的動力電池銷量連續九年位居全國行業第一,興海能源的橫向引流技術已出口德國。新能源汽車配件近年引進了總投資30億元的瑞華純電動車動力總成系統項目,一期已投產二期投資10億元的康迪汽車項目以及總投資20億元的中汽零汽車博覽中心項目等。在裝備制造領域,諾力機械作為國內倉儲物流機械龍頭,能夠年產25000臺電動倉儲物流車輛;天衣機械是國內最大的油井管螺紋保護環生產廠家,并在國際市場上占有很大份額;從事船舶用減速器鋼鐵鑄件加工制造的前進機械和從事泵閥制造的中德自控閥門,在各自領域也具備較強競爭力。
產業集聚發展態勢基本形成。長興戰略性新興產業主要集中在長興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平鎮、泗安鎮、畫溪街道、南太湖這五個產業集聚區。截止到目前,長興經濟技術開發區共有企業84家,畫溪街道65家,和平鎮40家,泗安鎮36家,南太湖8家。其中,長興經濟技術開發區工業增加值10.47億元,畫溪街道工業增加值8.86億元,和平鎮工業增加值7.17億元,泗安鎮工業增加值3.63億元,南太湖工業增加值3.38億元。形成了一批以電子信息制造為主的槐坎長興電子產業園,以現代物流業為主的長興綜合物流園區,以及依托“一區三園”(長興經濟技術開發區、南太湖產業集聚區長興分區(園)、省際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長興分區(園)、城南工業園),正在謀劃建設的“長興新能源汽車產業園”。
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高。從R&D投入來看,2014年長興財政科技撥款1.63億元,比2011年增長64.6%,年均增長18%;企業創新投入力度加大,2014年規上工業企業R&D經費支出11.5億元,比2011年增長89.46%,年均增長23.7%;規上工業企業R&D經費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1.05%,比2011年提高0.17個百分點。從企業科研平臺來看,2014年,長興新認定國家重點扶持高新技術企業14家、省級重點企業研究院1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家、省級企業研發中心11家(其中農業2家),省專利示范企業5家,省科技型中小企業64家。從科技創新成效來看,2014年,長興規模以上工業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47.8億元,同比增長7.1%,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26.3%。全年實施政產學研合作項目115項,新列國家級項目37項,新增省級以上新產品364項;專利申請4958件,授權3276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219件。
產業政策環境逐步改善。長興專門制定了一系列促進新興產業發展的政策。一類是針對具體行業的政策,主要包括《關于加快培育發展金融新業態的若干意見》、《關于加快現代裝備制造業發展的實施意見》、《長興縣新能源汽車產業培育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等。一類是增強產業競爭力和謀劃招引產業項目的綜合性政策。主要包括《長興縣謀劃大產業招引大項目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年)》、《長興縣深入推進工業強縣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年)》、《長興縣“強企工程”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年)》等。
新能源汽車產業。培育目標:以新能源汽車關鍵零部件生產為突破口,以純電動汽車整車生產為重點,進一步整合提升包括整車、關鍵零部件(電池、電機、電控、安全系統)、研發、公共服務(貿易、展覽、培訓、檢測)等環節的全產業鏈。用3-5年時間,將長興打造成“中國動力電池集聚地”、“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新能源汽車關鍵零部件制造基地”和“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示范縣”。培育策略:選擇“全產業鏈整合+強化市場推廣應用”雙輪驅動的培育路徑。一方面依托康迪汽車、瑞華科技、瑞華新能源、興海能源、超威、天能等骨干企業,加快形成系統集成、動力總成、動力電池等一批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另一方面,集中開展駐點招商和源頭招商,擇優引進新能源汽車整車制造、驅動電機、電控系統、車身底盤及充電樁等配套設施的研發和生產企業,逐漸將產品從微型低速純電動汽車擴展至包括新能源乘用車、純電動大巴車及物流車等專用車在內的全品類。
高端裝備制造業。培育目標:物聯網以技術創新為著力點,以應用示范為切入點,以產業集聚為落腳點,圍繞智能工業、智能汽車、智能農業、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旅游、智能樓宇等智慧長興建設的重點內容,謀劃實施一系列物聯網示范應用項目,以此帶動RFID與定位跟蹤、新型傳感器、軟件與信息服務等產業的發展。電子商務依托國內著名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搭建電子商務公共服務平臺,建立“產業帶”、“特色館”等“長興專區”。培育重點行業電商平臺,建立行業垂直電商平臺,重點推進電動車、耐火、健康保健行業平臺建設。培育策略:以物聯網和電子商務為核心,重點發展電子電容制造業,適當發展通信導航系統、OLED面板、集成電路等行業,推進信息產業高端化發展。圍繞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產品的應用領域,積極助推七星電子、長興電子等企業改造升級,重點開發適用于混合動力大巴、城市軌道交通、旅游觀光車等的車用超級電容器,大力開發適用于LED、光伏發電、平板電腦等的電容和電感元器件。兼顧發展與新能源汽車、智能裝備制造、智慧城市等“兩化”深度融合和城市建設相關的嵌入式軟件、系統集成、數據存儲與處理(大數據、云服務)等信息服務企業。
立足實際科學制訂規劃。圍繞新能源汽車產業、高端裝備制造、現代物流、現代金融、休閑旅游等五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盡快制定《長興縣戰略性新興產業“十三五”發展規劃》,進一步研究提出總體發展思路,按照市場機制引導產業和企業差異化發展,促進產業鏈不斷延伸,引導產業有序發展。再編制不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十三五”專項規劃,以確保長興能夠搶占“十三五”時期區域競爭的制高點。
建立新興產業發展協調機制。建議成立由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牽頭,縣發改委、經信委、金融辦、財政局、科技局、統計局、招商局、建設局等相關縣級部門和各鄉鎮組成的縣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形成聯系會議制度,對產業發展工作進行統一部署,解決推進產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
著力引進和壯大一批領軍企業。瞄準海內外,引進一批能夠壯大產業規模、提升產業層次、完善產業鏈的領軍企業;立足省內,壯大一批產業基礎好、產品市場占有率高的骨干企業;著眼未來,培育一批市場前景好、創新能力強的創新型企業。以天能、超威、諾力機械、康迪、瑞華科技、興海能源等領軍企業為核心,發揮“以點帶線、以線帶面”效應。
重點謀劃一批產業項目招商。按照“龍頭企業—重大項目—產業鏈—產業集聚—產業基地”思路,引進符合產業政策的大項目、高科技項目,補齊產業鏈。梳理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領軍企業、龍頭企業,實行精準化招商。建立新興產業重大項目庫,認真謀劃一批重大支撐項目,積極爭取國家、省、市重大新興產業項目在規劃編制、產業布局、資金補助、貸款貼息等方面的支持。
合力打造一批優勢產業基地。充分發揮長興經濟技術開發區、畫溪街道、和平鎮、泗安鎮及南太湖集聚區等重要產業平臺的比較優勢,引導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項目和生產要素向這些產業平臺集中。大力推進產業平臺的標準化廠房建設,加快引進和培育與產業平臺配套的金融、信息、技術、工程等咨詢服務機構,逐步形成戰略性新興產業生產組織體系和配套服務體系。
加強市場應用示范。以政策扶持和補貼相結合的方式,鼓勵終端生產廠商積極開發產品應用新概念與新形態,推動民用新能源汽車、物聯網、電子商務等的終端市場應用。加大對新興產業外貿出口的信貸支持,鼓勵領軍企業“走出去”設立研發、生產基地,建立國內外營銷渠道。盡快謀劃實施一批具有重要促進作用的市場培育重大示范工程。積極參與國家“新能源汽車應用試點”,建設一批物聯網、電子商務等產品和服務的應用示范園區、應用示范街道、應用示范鄉鎮。
加快應用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新能源汽車等優勢領域的市場配套基礎設施建設,鼓勵綠色消費、循環消費、信息消費,支持企業大力發展有利于擴大市場需求的專業服務、增值服務等新業態。加快充電站、充電柱等基礎設施建設,建設完善新能源汽車售后服務體系。在長興公共交通體系中大力推廣使用混合動力汽車和純電動汽車,建設網絡化的新能源供應基礎設施系統,為新能源汽車大規模推廣創造條件。
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廣泛引進吸納集成世界和國內前沿科技創新資源,加強產業關鍵核心技術和前沿技術研究,針對具有全局性、戰略性的重點產業和關鍵領域,結合國家、省和市的相關科技計劃,以加速產業規模化發展為目標,選擇具有引領帶動作用并能夠實現突破的重點方向,以項目為紐帶建立由行業骨干企業牽頭組織、科研機構和知名高校共同參與實施的有效機制,策劃實施長興戰略性新興產業關鍵技術突破重大專項工程、重點產業創新發展工程。
建設一批重大創新平臺。一是企業技術創新平臺,以企業為主體、以產權為紐帶,鼓勵有條件的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聯合建立研究開發院、科技研發中心、博士后工作站,支持企業承擔省市科技計劃項目;二是科技成果轉化平臺,根據企業自身發展的需要,建立一批科技成果中試基地和產業化基地,從中獲取自主知識產權,打造自主品牌;三是科技創新服務平臺,集中資源建設和完善一批新興產業公共技術創新平臺和檢驗檢測及認證服務機構,積極爭取國家、省、市新興產業領域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創新平臺在長興縣布局。
完善一批創新公共服務。策劃成立長興戰略性新興產業推進中心。大力發展知識產權、科技信息、商務咨詢、技術交易等科技中介服務體系,為企業提供技術開發、成果推廣、產品檢測等服務,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幫助企業樹立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積極應對國際技術壁壘和國內外知識產權糾紛。推動銀行機構、擔保機構、風險投資公司、保險公司建立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科技金融合作聯盟。
增加新興產業的財政投入。長興現有支持企業發展的各類專項資金要向新興產業傾斜,還要加大產業投資基金、創投引導基金、擔保基金等間接扶持的資金比例。同時,組織企業學習國家、省、市的相關政策,積極做好相關政策資金申請工作。根據新興產業不同特點、不同發展階段,設計實施適合新興產業的專門稅收政策和稅收優惠政策,加大對企業自主創新投入的所得稅稅前抵扣力度。
拓寬新興產業的融資渠道。建立擔保風險補償機制,探索適應中小企業發展需要的多種擔保方式和擔保組織。爭取用3至5年時間,建立一批創業投資基金。鼓勵國內外風險投資基金在長興設立分公司或辦事機構,引導私募和創投基金投資處于種子期和起步期的創業企業。支持有條件的長興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在國內主板、中小板和創業板上市。建立新興產業企業上市資源庫,支持符合條件的優勢企業發行企業債券,鼓勵新興產業中小企業利用證券公司代辦股份轉讓試點,謀劃建立長興中小企業產權交易市場。
保障新興產業的要素投入。全力保障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用地,將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項目納入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加快辦理新興產業重點項目用地審批手續,優先辦理使用林地許可手續。進一步加強對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項目的能源保障,適當保障新興產業重點企業的用電、供水、供氣。
大力引進高層次人才。建立“柔性引才”機制,以重大項目為紐帶,引導企業與國內知名科研型高校形成駐縣式緊密合作,開展高校、科研機構、科技園區及企業聯合引才。構建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引進“綠色通道”,加大力度吸引海內外優秀人才來長興創新創業,鼓勵采取團隊引進、核心人才帶動引進、項目開發引進等多種方式,重點引進新興產業發展急需的高層次人才、高技能人才、緊缺型人才,特別是帶技術、帶項目、帶資金的工程技術帶頭人、優秀企業家和高級管理人才。
完善人才評價和激勵制度。以品德、知識、能力和業績作為衡量標準,根據新興產業不同領域創新型人才的特點,建立符合不同產業創新型人才成長規律的評價考核機制。制定有利于創新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勵長興企業探索對人才的股份激勵機制,采用以技術、專利、管理等生產要素作價入股等形式,激勵人才的創新積極性。
培養新興產業職業技能人才。加強與浙江省內高校、職業技術學校的合作,根據企業的實際需求開展聯合辦學、定向培養、崗前培訓,為入駐長興的企業提供穩定的專業技術員工引進渠道。加強與勞務輸出地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及培養單位的溝通與合作,形成相對穩定的產業工人的培養、認證、輸送和社保機制,為長興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提供技術工人的培養和輸送服務。
課題組成員:傅仕松章建國吳前鋒何祎男朱冰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