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雨虹
提高區域性商業銀行競爭力
陳雨虹
早在近8年之前,北京銀行、南京銀行和寧波銀行三家區域性銀行就已成功上市,成為我國新一代的區域性商業銀行的典范。但是城市商業銀行的A股IPO就此被擱置,幾年內無一家成功上市。但如今政策的曙光給各地城商行晉級區域性商行又帶來了希望。
區域性、地方性明顯。區域性商業銀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被認為就是城市商業銀行或者農村信用合作社。事實上,區域性商行的概念范疇要比后者大得多。截至目前,區域性商業銀行的稱呼只體現了它的地理因素特征,但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下,國家積極開展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和中部崛起的戰略,使得人們慢慢形成了區域的概念,長三角、珠三角到近幾年的環渤海經濟圈,區域化的步伐越來越快。在這種形勢下,區域性銀行作為地方金融龍頭的特征就顯現了出來,慢慢展示它在一方領域里的集群和輻射力量。但是,一時的成功顯然不是它們所追求的,地域帶來的限制也頗為惱人。業務的擴展始終難以逃脫“地方性”這一瓶頸的限制,單一制銀行模式的負面效益日漸顯露。入世十多年,對金融業的保護馬上將要放開,面對外資銀行的強勢進入,“盆景式生存”必然不能適應新的需要,各地的區域性銀行紛紛開始擺脫地域的妨礙,通過上市謀求新生。目前,排隊上市的城商行云集,早先重慶商業銀行的H股上市使他們把眼光不僅僅局限于A股,開始擁有了更多的備選項,而其中,較早啟動上市程序的上海銀行、杭州銀行、重慶銀行等都是重啟上市后可能拔得頭籌的熱門候選。
經營理念落后,業務創新力不強。在經營理念上,較多的區域性商行還是把創一方富強作為目標,而在區域一體化甚至是全球一體化的當今,這是遠遠不夠的,越來越多的企業邁向國際化發展途徑,創立跨國集團,或是收購國際知名品牌,而更多的世界名企也紛紛把橄欖枝投向中國市場,這就對商業銀行的適應性和創新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在經濟新常態下,商業銀行存貸利差縮小,手機銀行、網絡銀行和電子支付等興起,區域性商業銀行亟待發展自身創新業務,從市場、從80、90后客戶群體的消費、支付、理財習慣入手,著力于改善產品研發滯后于市場變化的局面,謀求在金融業的長遠立足之基。
資產質量有待提高。相較于四大國有銀行和較早發展的光大、浦發和廣發等商行,區域性銀行在資金和技術力量上基本薄弱,資產質量不高。根據英國《銀行家》公布的數據,世界著名的城市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在5%以下,平均不良貸款率在3.11%。而我國城市商業銀行目前的資產質量狀況呈現出嚴重的兩極分化特征。以2003年末的數據進行分析,最大兩家城市商業銀行的資產占比為25%,平均不良貸款率僅為5.6%;60家經營狀況基本正常的銀行資產占比為75%,平均不良貸款率為6.7%;35家較大風險類銀行資產占比為14%,平均不良貸款率為23.41%;而17家高風險類銀行資產占比為11%,平均不良貸款率為43.9%。可見,仍有相當一部分城市商業銀行的資產質量極度惡化,處于破產邊緣。
淡化地方色彩。做為城市商業銀行的先驅,北京銀行、南京銀行和寧波銀行為了真正實現跨區域的發展,首先實現了更名,把名稱中的某市概念去掉,使得在形式上符合客戶需要,便于異地業務的承接和開展。其次,跨區域開設分行也是淡化地方色彩的重要一步。2006年11月北京銀行天津分行開業;2007年2月,南京銀行泰州分行開業;2007年4月,寧波銀行上海分行開業。其后,各家銀行紛紛效仿,渤海銀行在長三角落戶,2009年5月,南京銀行北京分行開業,南京銀行也開始走出長三角,到華北地區分一杯羹,各銀行的勢力范圍逐漸模糊。
尋求注資,剝離不良資產。在不良貸款率方面,北京銀行、南京銀行和寧波銀行均取得較大的成效。2009年底,寧波銀行最低為0.92%,北京銀行和南京銀行分別為1.55%和1.64%。撥備覆蓋率方面,北京銀行最高為180.23%,南京銀行和寧波銀行分別為170.05%和152.50%。將原本較高的不良資本率降至低水平。此外,它們也積極尋求其他戰略投資者。南京銀行第一大股東是南京市國有資產投資管理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第二大股東是巴黎銀行;北京銀行第一大股東是戰略投資者ING銀行(荷蘭國際集團),第二大股東北京市國有資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寧波銀行股權結構相對分散,但前七大股東在發行后持股超過56%。有了政府和戰略投資者的注資,不僅從銀行實體上保證了良好運行的前景,也給銀行帶來了聲譽,向客戶和潛在投資者傳遞了優良的信息。


維持盈利穩定,加強抗風險力。金融危機對銀行的打擊尤其巨大,近30年國際銀行業跌宕起伏的發展歷程反復證明,維持銀行穩定的盈利,不僅要做好區域內的業務,還要時時關注海外,放眼全球,才能立于不敗。就北京銀行、南京銀行和寧波銀行而言,全球化的發展已牢牢與它們自身連在了一起。2010年,北京銀行在博弈中拔得頭籌,實現凈利潤79.28億元,公司年主營業務達153.2億元,主營利潤100.89億元,主營利潤占主營業務收入65.9%,更是超過其他大行占銀行業的首位。而南京銀行貸款方面的資產質量比較均衡,信貸質量和風險控制都不錯。寧波銀行經歷過金融海嘯的考驗,也正伴隨浙江經濟的復蘇在此享受到高外貿依存度帶來的積極的杠桿效應。
隨著“十三五”的到來,中國經濟又開始了新一輪的發展。完善的銀行業體系不僅可以幫助提升行業品質,更重要的是能夠使銀行業格局在規模、服務領域及產品業務外延上應具備相當完整的層次結構,最大限度地體現其金融服務的功能。區域性商業銀行作為新興的商行種類,必須符合時代的需要,滿足多元化金融服務,明晰發展方向,制定發展戰略,切實提高競爭力。
風險控制戰略。正如前文所述,各大區域性的商業銀行在近年紛紛跨出區域,開立分行,以提高認知度的同時,獲得異地業務,如南京銀行就是在這樣的進程中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近年以來城商行的盲目擴張和同質化的嚴重程度已經引起了銀監會的重視,異地分行的報批在一定程度下得到了“降溫”。當然,這是監管機構處于風險管理的需要作出的決策,商業銀行本身更應該注重風險評估,以銀行業為例,應注重違規經營風險,貸款集中風險等金融行業特有的風險。伴隨著經濟金融的新常態,區域性商業銀行根據風險評估的結果和控制目標的要求,將風險應對策略應用于基礎業務,如發卡放貸上,既要有量的積累,同時也要保證質的提升。
構架優化戰略。股份制改革的進程在金融行業深入不久,企業化的營運模式曾讓銀行的管理產生不少問題,如今,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日常經營經驗的不斷積累,銀行應著手自身進行內部控制,在公司制的體制下優化公司治理構架,并在存款貸款等基礎業務和中間業務,表外業務等方面統籌策劃,磨合傳統的目標管理與COSO報告的要素控制框架,提升內部控制效果,尤其要內部控制過程,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內部控制風險,化解不良貸款,徹底解決商業銀行內部控制低效問題,實現信息的順暢流通和運營效率的最大化。
錯位與定位戰略。就華東地區而言,銀行網點過多、機構飽和的現象非常突出,過度競爭、秩序失范明顯。對于已實施跨區域經營的地區和銀行來說,應從自身的戰略出發,適當化解金融的不平衡性。商業銀行需要對這種粗放式的發展方式進行認真審視,既在產品和業務的選擇與開發有所錯位,具備發現潛力市場的能力,又要找準自己的市場定位并細分,明確核心競爭力并完善壯大之,才能在瞬息萬變的金融市場立于不敗。
文化品牌戰略。當前城市商業銀行數量已經越來越多,更名、上市者得而眾之,要在這樣的激烈競爭中獲得一席之地進而在區域做強,實屬不易,但也未為不可。關鍵是要明確自身定位和文化品牌特色,走外向型或者其他的特色服務路線才能發揮自身優勢,才能避開與市場強者的直接競爭,又得以獲得生存空間。
作者單位:浙江省人防(民防)指揮信息保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