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序旦
“互聯網+”背景下的浙江小微金融
張序旦
小微金融一般是指專門向小型和微型企業及中低收入階層提供一攬子的金融服務。小微金融主要以小微企業以及貧困或中低收入群體為特定目標客戶。對整個社會經濟而言,大金融就像大動脈,而小微金融就像毛細血管。大動脈不通暢,可能導致全身癱瘓,會影響整個社會經濟的正常運轉;而毛細血管堵塞,則會造成局部細胞壞死,使小微企業面臨困境甚至大量倒閉。在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中,正是由于我國的小微金融尚不夠發達,無法為廣大小微企業提供足夠的金融保護,才使得小微企業受到的沖擊相對大企業要嚴重的多。
互聯網技術的出現和電商平臺的興起使金融資源可以在更廣泛的范圍內進行配置,新的小微金融模式快速發展,為小微企業融資服務提供了新選擇。同時,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也推動傳統商業銀行加快創新,小微金融進入多元化選擇時代。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服務對象多元化、服務內容多元化、經營主體多元化、金融創新多元化。當前基于現代互聯網絡的小微金融創新,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P2P網貸:網貸公司提供網絡平臺,借貸雙方自由匹配,資金借出人獲取利息收益,承擔風險,借貸人到期償還本金,網貸公司為借貸雙方提供信息交互和信息價值認定以促成交易完成,從中收取服務費。這種模式下,每個出借人的出借額度可以很小,比如每筆50元;借款人的借款規模也可以很小,如3-5萬元,借款期限可以很短,如7天、3個月等。該模式具有規模、期限靈活多樣以及信息透明、風險分散等特點,十分適合小微金融。
第三方支付:第三方支付是指具備一定實力和信譽保障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在收付款人之間作為中介機構提供網絡支付、預付卡發放與受理、銀行卡收單以及其他支付服務。目前國內的支付寶、財付通、拉卡拉等是該模式的經典代表。如支付寶推出的信用支付實際上相當于消費信貸,即向用戶發行了虛擬信用卡;因支付寶通過對注冊時間、網上消費記錄、賣家信用等長期積累的交易信息進行分析,還可對客戶進行信用評級和提供相應的信用額度;也可利用其對產業鏈上下游交易情況的了解及風險分析,利用自有資金或者從商業銀行、小貸公司貸款,以“墊付”、“保理”的形式向小微企業提供融資便利。
大數據金融:大數據金融是指利用大數據開展的金融服務,即針對海量數據,經過互聯網、云計算等信息化處理方式,結合傳統金融服務,開展資金融通、創新金融服務。大數據金融將傳統金融的抵押貸款模式轉化為信用貸款模式,即不需要抵押或擁有銀行授信額度,而是根據在平臺或者供應鏈中的信用行為便可獲得融資。以京東商城、蘇寧為代表的供應鏈金融,以未來收益的現金流作為擔保,獲得銀行的授信,為供應商提供一定數量的小額貸款。目前,電商、電信運營商、互聯網企業、產業鏈核心企業等均已涉足大數據金融服務,可以根據在其平臺交易或供應鏈上的小微企業的個性化融資需求提供金融服務,具有快速、高效率、成本低、精準、靈活等特征。
眾籌融資:眾籌融資(Crowdfunding)即大眾籌資或群眾籌資,是指融資者借助于互聯網上的眾籌融資平臺以實物、股權、期權、可轉債等回報方式為其項目向廣泛的投資者融資的模式。
小微金融歷來是浙江金融體系的一大特色。近年來,隨著一系列導向性政策向小微金融的傾斜,浙江小微金融發展十分迅猛,規模不斷擴大。截至2014年底,浙江金融機構貸款中單戶500萬以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2828.2億元,個人經營性貸款9547.3億元。按企業規模(大、中、小、微)分,2010年以來,企業貸款中小型企業和微型企業貸款的余額和比重不斷上升。2010年到2014年的5年間,浙江小型和微型企業貸款余額從8310.64億元增加到19483.4億元,小型和微型企業貸款余額占企業貸款余額的比重從34.3%增加到39.8%。隨著互聯網的興起,“互聯網+小微金融”將成為今后小微金融發展的潮流,浙江小微金融也不能固守成規,必須跟上互聯網時代大潮,順勢而為。

小微金融土壤肥沃,空間廣闊。小微金融與民營經濟有著天然而緊密的聯系。據統計,2014年浙江省民營經濟創造增加值2.61萬億元,占地區GDP的65.0%。一方面,浙江民間財富龐大,資金來源充足,截至2014年底,浙江省個人儲蓄存款達到3.12萬億元;另一方面,浙江小微企業眾多,根據2012年經濟普查數據顯示,浙江共有小微企業80.7萬家,個體經營戶218.1萬個,小微金融的內生優勢十分明顯。
本文選用某城市的GF2_PMS1_E116.4_N39.9_20160827_L1A0001792997中的影像進行分析研究。首先,將幾個較小的圖像進行切割處理。在本文中,選用兩張具有代表性的圖像:工廠和郊區(圖2)。圖像的實際尺寸工廠是283像素×334像素和郊區是244像素×252像素。
民間金融傳統歷史悠久,小微金融發展國內領先。我國最早的幾家民營銀行,就誕生在浙江或由浙江商幫創辦,如1906年開業的信成銀行,1907年成立的浙江興業銀行,以及四明商業儲蓄銀行和浙江實業銀行等。現如今,各種民營金融機構在浙江遍地開花,僅臺州一個地級市,就有3家民營城市商業銀行,即臺州銀行、泰隆銀行和民泰銀行。民營銀行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專注于做小微金融業務,形成了各自獨特的小微金融技術,如浙江泰隆商業銀行傳統的“三品三表”(人品、產品、抵押品和電表、水表、海關報表)信貸技術,以及正在積極探索編制的“小微企業指數”;臺州銀行的“下戶調查、眼見為實、自編報表、交叉驗證”的信貸調查技術和“不看報表看原始、不看抵押看技能、不看公司治理看家庭治理”的風險識別技術;浙江民泰商業銀行推行的“看品行、算實賬、同商量”的信用風險防控方法。
全民創新氛圍濃厚,互聯網金融國內先行。浙江歷來具有全民創新的傳統,無論是區域實體經濟發展模式,還是新興網上電子商務發展,一直都是走在國內前列。互聯網金融同樣也是先行者,尤其以阿里金融為代表。阿里金融亦稱阿里小貸,主要面向小微企業、個人創業者提供小額信貸等業務。阿里小貸主要利用其天然優勢,即阿里巴巴B2B、淘寶、支付寶等電子商務平臺上客戶積累的信用數據及行為數據,引入網絡數據模型和在線資信調查模式,通過交叉檢驗技術輔以第三方驗證確認客戶信息的真實性,將客戶在電子商務網絡平臺上的行為數據映射為企業和個人的信用評價,向這些通常無法在傳統金融渠道獲得貸款的弱勢群體批量發放“金額小、期限短、隨借隨還”的小額貸款。截至2014年2月,阿里金融服務的小微企業已經超過70萬家。
民間的地下錢莊和非法集資對小微金融秩序產生沖擊。浙江的民間金融歷來十分發達,居民、企業之間的直接借貸、企業集資十分普遍,存在大量游離于監管之外的影子銀行以及處于灰色地帶甚至涉嫌非法的地下錢莊和民間集資。這些民間金融行為由于缺乏有效監管,操作過程十分不規范,存在巨大的安全隱患,并對小微金融秩序產生不小的沖擊。首先,因為民間借貸的利率遠遠高于市場利率,更容易吸引居民的閑散資金,從而使正規銀行的資金來源緊張。其次,正是由于民間借貸利率偏高,迫使借款的企業或個人傾向于選擇更具冒險性的經營行為,而一旦經營失敗,則連借貸的本金都無法追回,讓資金借出方蒙受重大損失,使得金融系統的風險擴散化。此外,由于監管缺失,許多民間金融行為實質上是龐氏騙局,一旦泡沫破滅,容易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
小微企業征信困難,小微金融產品缺乏。由于我國社會征信體系尚不完善,銀行難以較為全面的獲得小微企業在其他渠道的融資信息、納稅信息、水電繳費信息、房產信息、出口貿易信息等各種“軟信息”,造成銀行難以準確評估企業風險和貸款定價。而小微企業金融需求“急、頻、少”的特點,使得許多國有大銀行對發展小微金融都沒有太高積極性。在小微金融發展較為發達的臺州地區,上述小微金融發展存在的問題被總結為“三多三難”,即中小微企業多、信用增信難,經濟部門信息多、共享難,小法人銀行多、資金來源難。
外向程度高,易受國外沖擊。浙江小微企業的外向程度高,許多企業的訂單都主要來自國外。這些企業除了面臨匯率風險,還容易遭受國外金融風波的沖擊。例如在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和2011年的歐債危機中,浙江有許多小微企業面臨資金鏈斷裂的危機,進而波及浙江的小微金融體系。
經濟面臨轉型升級,時代需要小微金融。以小微企業為代表的民營經濟是過去數十年浙江經濟的活力源泉,也是今后浙江經濟轉型升級的主力軍。在過去單純依靠成本優勢粗放式發展難以為繼的背景下,浙江經濟面臨著轉型升級的歷史要求,轉型需要依靠創新,而開展創新則需要依靠金融。小微金融對推動廣大小微企業開展創新,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大力發展小微金融,是時代的要求,也是時代的機遇。
金融改革在浙江試點。其中主要以四大金融改革試點為代表,即溫州金融改革、麗水農村金融改革、義烏金融專項改革以及臺州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改革創新實驗區。在這些試點工作內容中,小微金融無疑占據了相當比重。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關于金融改革的表述中,也強調“以圍繞服務實體經濟”為前提,并釋放了民營銀行改革的加速信號,因此當前大力發展小微金融具備了天時、地利、人和。
互聯網+背景下有利于金融新勢力崛起。在傳統金融市場中,小微金融盡管市場潛力巨大,但由于缺乏相應的金融產品,開發難度大、利潤小,因此屬于邊緣市場,各大金融機構對其重視程度不高。然而,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革新,國內金融業的巨頭們對小微金融市場也越來越重視,許多大銀行也已經試水小微金融市場。這些金融大鱷相對于我省的大量民營金融機構而言,無疑在資金與規模上占據絕對優勢。然而在互聯網+背景下,由于技術革新和模式創新大量涌現,浙江的“金融小魚”不僅能和國內“金融大鱷”們站在同一起跑線上,而且可以憑借地緣優勢和靈活的機制,在小微金融市場中分一杯羹。
互聯網金融非面對面、虛擬性的特征帶來安全性問題。由于小微金融的受眾風險承受能力相對較弱,如何在網絡上保障資金安全,成為發展互聯網小微金融的重中之重。互聯網金融大數據的安全問題也不容小覷。通過互聯網進行融資的小微企業數據信息涉及到了其商業秘密、企業財務等不便于公開的信息,電子信息的泄露將會給小微企業帶來不可想象的嚴重后果。如何保護大數據的安全將是互聯網金融發展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
金融創新爆發式發展,帶來政府監管困難。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隨之而來的小微金融創新也層出不窮,但相關部門所制定的監管法律和政策卻難以跟上這些變化,例如網上銷售理財產品應該有怎樣的標準和細則、互聯網購物應該怎樣保障消費者權益等等。也有一些非法金融機構借“金融創新”之名,行金融詐騙之實。面對各種不斷創新的金融形式,監管部門原有的監管體系和監管手段還無法全面覆蓋,不論是中國人民銀行,還是主管金融的監管部門在監管方面都缺乏經驗,許多監管模式都還在探索中。如何不斷創新監管手段,有效應對迅速變化的互聯網金融市場,將是監管部門面臨的重大挑戰。
互聯網技術催生新的系統風險。互聯網技術為小微金融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也催生了新的系統風險。支付手段的多樣化和交易成本大幅降低為金融欺詐提供了生存空間,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金融系統的風險,小微金融本身高風險的特點也被進一步放大。小微金融原有的風控手段必須面向互聯網進行全面改造,一方面加強從源頭上降低風險發生的概率,另一方面建立小微金融全程追溯機制,保障整個金融流程中的客戶財務和信息安全。
國際歷史經驗表明,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改進與完善完全靠市場機制難以有效實現,因此政府必須加強政策扶持和引導,在政策上發揮正向激勵作用,引導金融機構不斷改善小微金融服務,引導小微企業改善經營、規范行為、增強財務透明度。要轉變政府職能,提高政府相關部門的服務意識和工作效率,不斷優化發展環境,搭建銀企對接平臺,解決銀企信息不對稱問題,讓市場的“無形之手”和政府的“有形之手”形成合力。
——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改善小微金融機構的生存環境。建議出臺征信管理條例、《民間借貸法》或放貸人條例,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對于以小微金融服務為主的金融機構,應給予存款準備金、再貸款、再貼現、合意貸款等方面的定向政策傾斜。
——進一步健全金融服務體系,增強小微金融服務能力。鼓勵大中型銀行開展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支持大中型銀行與微型金融機構開展業務合作,增強微型金融機構服務小微企業能力。出臺定向扶持政策,推動現有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發展。放寬微型金融機構的進入條件,積極引導符合條件的小額貸款公司向村鎮銀行轉型。積極推動信托、融資租賃、私募、典當、股權融資等的發展,促進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多元化。
——提高互聯網金融監管能力,保護金融系統生態環境。互聯網+背景下的金融可以跨越時空界限,實現資金、信息的高速流動,對于金融監管時效性的要求越來越高,是挑戰也是機遇。提高金融監管能力,一是要大力加強社會征信體系建設。二是推進網絡金融的規范化、標準化。三是積極提高社會信用水平,通過加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講,提高全社會特別是小微企業主的誠信意識,規避金融道德風險。四是完善失信懲罰機制,將失信信息在互聯網上公示,進一步增加失信者的經濟和社會成本,增強信用制度的威懾力。
作者單位:浙江省統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