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燕
宏觀調控理念的重大轉變
汪燕
11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指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11月18日,習總書記在APEC會議期間發表演講時再次表示“必須下決心在推進經濟結構性改革方面作更大努力,使供給體系更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于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頗具學術味的名詞開始從學界走向官方、媒體,成為各界討論的熱詞,這意味著我國宏觀調控理念的重大轉變,顯示了經濟治理思路的重大調整。
我國自上世紀90年代引入宏觀調控理論以來,起主導作用的一直是凱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上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化紅利帶來的強勁外需成就了“中國奇跡”;國際金融危機以后,我國把宏觀調控的重心從外需轉向內需,強調擴大投資、鼓勵消費,始終都是需求管理。需求管理政策對穩定短期經濟增長確實是必須的,也是有成效的。然而,近年來刺激需求政策的力度不可謂不大,但對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明顯遞減,經濟下行的壓力越來越大,實體經濟越來越困難。再看看中國消費者在海外瘋狂購物的場景,想想國內產能過剩企業度日如年,顯然,現階段的困難既有需求不足的問題,但又不全是需求不足的問題了。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消費模式在結束了模仿排浪式消費階段后,正在進入個性化、多樣化的消費升級階段,對供給側的要求越來越高,可是供給側還遠遠未對新的消費趨勢、消費現象、消費潮流做好準備,導致一方面中低端消費品嚴重過剩,另一方面高品質消費品供給不足,迫使中國消費者不惜重金、不遠萬里到海外瘋狂掃貨,“供需錯位”正是當前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最大障礙。
從更大范圍來考量,供給不足的問題不僅僅存在于消費領域,在公共服務、技術支撐以及制度創新等等方面都普遍存在供需不匹配的矛盾。中央此時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念,把宏觀調控的重點轉向供給和需求并重,可謂是找準了矛盾的癥結,開出了對癥的良藥。經濟新常態下,經濟運行的市場環境和成本條件都發生了根本變化,低水平、低價格的數量擴張模式必然要終結,必須轉向效益、質量型增長模式,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謂是發展新階段的必然選擇。
“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的表述已經明確寫入“十三五”規劃建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在“十三五”時期甚至更長時間內處于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政府層面的相關措施預計將陸續出臺。筆者認為,以下方面都亟待加快供給側改革:
——提升中高端產品供給。積極引導企業適應國際產業發展服務化、高端化、智能化、網絡化和綠色化的新趨勢,樹立品牌意識、質量意識,加快淘汰落后產能,促進產業體系發展更適應需求結構升級。
——強化中高端人才供給。中高端產業發展離不開科技創新,離不開中高端人才的支撐,要更加重視中高端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加大技術教育在人才培養中的比重,使培養的人才向中高端發展。
——增加中高端公共服務供給。出于對國內中高端公共服務供給不足的考慮,部分富裕的國人的海外消費領域已出現從消費品向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領域延伸的苗頭,甚至還有為此而移民的。對公共服務需求的提升也是消費升級的一個重要方面,為此在完善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保障基本公平的同時,要重視增加中高端公共服務供給,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鼓勵社會資本進入公共服務領域,提供差異化、個性化的服務產品。
——優化制度供給。高質量的制度供給是供給側結構改革的核心,要加快改革低效率、阻礙社會活力和發展的體制,為企業創業創新活動“松綁”、“減負”,激發微觀主體活力;深化政府職能轉變,包括簡政放權、放松管制,進一步發揮市場的力量,釋放改革紅利,塑造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制度供給體系。
作者為浙江省經濟信息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