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煒 魏丹青
低碳模式是新型城鎮化的必經之路
黃煒 魏丹青
城鎮化引發的碳排放具有剛性增長的特征,城市將是未來碳排放的主要增長來源。2014年3月,國務院正式發布了《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強調創新規劃理念,把綠色低碳理念融入城市規劃全過程,把生態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鎮化進程。2015年11月3日,新華社發布《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了“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實施近零碳排放區示范工程”、“推進交通運輸低碳發展”、“提高建筑節能標準,推廣綠色建筑和建材”等目標。加快推動城鎮發展模式轉型,探索以低碳為特征的城鎮化發展道路的任務十分緊迫。
作為東部沿海經濟大省,浙江城鎮化進程在全國處于前列,已處于快速發展階段的后期,即將進入成熟階段。2005年以來,浙江城市化率增加了7.98個百分點,城市常住人口約增加500萬人,民用車輛保有量約增加750萬輛,城市建成區面積約增加700平方公里,而相應的交通和建筑等部門二氧化碳直接排放增加約1500萬噸。
浙江在城鎮化過程中高碳排放的誘發因素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建筑業碳排放增加。近年來建筑能耗在能源消耗中的比重逐年增加,同時由于建筑使用壽命短、城市重復建設、空置率過高也會造成碳排放的額外增加。二是交通運輸碳排放增加。交通需求增加使得交通能耗總量及其占比皆呈現上升趨勢。三是生活水平提高導致碳排放增加。隨著越來越多的農村居民將進入城市,其生活方式尤其是消費水平的轉變帶來大量的碳排放。四是工業生產碳排放增加。工業行業仍是浙江能源消費的主要部門,隨著工業化的不斷推進,碳排放量將會相應地增加。在浙江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低碳模式是必經之路,須著眼于全局,統籌各方面的發展。
——強調城鎮規劃的低碳布局。建立新的城鎮規劃理念,把以人為本、尊重自然、傳承歷史、綠色低碳理念融入城市規劃全過程。要因地制宜對城鎮發展作出科學合理的預測,為新城建造做好頂層設計,對既有城鎮實行低碳化改造,確定碳排放目標,選定合理的主導產業,突出高效發展和生態保護相結合,并對區域功能、產業布局進行明確的界定劃分。要合理布局低碳基礎設施,將低碳技術應用于低碳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城鎮的綜合承載力。
——推動產業經濟的低碳發展。切實改變城市產業結構,根據本地區的環境狀況、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等條件,發展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的低碳產業,特別是發展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以及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推動力。同時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統計數據表明,浙江工業平均碳排放強度大致是服務業的8倍,提高服務業在城市經濟中的比重是在城鎮化過程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
——加快能源結構的低碳調整。在城市規劃中,應明確能源對城市發展的限定條件和控制因素,并以綜合能源規劃統籌和協調各項能源工程規劃。結合本地可再生能源和可利用能源資源情況,以降低能源需求為前提,加大可再生能源的替代,最大化降低城區傳統能源的使用,探索實施近零碳排放區示范工程。
——倡導城市運營的低碳模式。全面推進交通、建筑、電力等基礎設施的低碳化建設。建設城鎮低碳交通運輸系統,綜合發展公交、軌道交通、自行車等低碳交通方式,規模較小的城鎮可以以步行為主的出行方式。推廣綠色建筑,把綠色理念融入建筑規劃、設計和施工以及建筑材料生產之中,使各種建筑物能夠充分適應生態系統的物質和能量的循環運動,充分采集和利用地熱能、太陽能、風能來滿足建筑能耗。建立低碳的公共照明系統,在城鎮公共照明系統中廣泛使用清潔能源技術,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同時,要加強城鎮污水、生活垃圾全部無害化處理,大力倡導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從理念上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