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鎮海
從P2P看信用建設
施鎮海
說到P2P,相信很多人已不再陌生。或許是因為參與購買了P2P產品而對其有所了解,或許更多的了解是來源于互聯網等媒體對于P2P行業屢屢發生的倒逼、跑路潮的報道。且不論是以何種方式得以了解,不可置否的是P2P已乘著互聯網的東風,成為了市場經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P2P是peer-to-peer的縮寫,俗稱“網貸”,是互聯網金融產品的一種。P2P直接將人們聯系起來,讓人們通過互聯網直接交互。P2P最先由國外傳入,不到10年時間在中國大地上生根發芽、快速成長,但國內的P2P行業發展模式與國外是有一定的區別。究其原因,是我國信用體系建設的相對滯后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行業的發展。
從P2P行業發展的角度來看我國信用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個人征信數據的普及性和全面性不充分。人民銀行的征信數據僅僅針對擁有貸款類服務的,即對有信用卡、房貸、車貸等負債的客戶才能在貸款卡系統中進行監控,而就線下收單、電子購物等其他各類基礎數據則分散在不同的機構,相對碎片化。
二是人民銀行的個人征信管理系統并不完全開放。雖然個人每年有2次免費查詢個人信用報告的機會,但對于P2P行業主體而言,要獲取和應用個人信用信息非常有難度,遠遠不能與發達國家相比,國內很多P2P網貸企業不得不摒棄只依靠純線上審批的機制,而要結合線下進行實地考察征信,分辨材料真假、判斷經營情況。
三是市場化征信機構的發展相對滯后。西方發達國家的征信體系建設多以市場化征信機構參與為主,相對較為完善,能有效滿足經濟和社會發展對信用產品的需求,而在我國市場化的征信機構發展才剛剛起步。今年人民銀行批準同意8家機構開展個人征信業務,標志著市場化征信機構發展的正式起航,其中包含了阿里巴巴和騰訊等互聯網巨頭旗下的公司。可以說,市場已經敏銳的意識到了市場化征信領域的巨大商機。
信用體系建設的相對滯后,阻礙了部分行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經濟轉型和社會發展的步伐。同樣從P2P行業的角度來看信用體系建設,有許多的問題亟待解決。一是將信用信息作為行業準入的條件之一。從P2P近年的發展可以看到,行業準入門檻非常低,無論信用好差,只要搭個平臺建個網站就能做P2P。很多人甚至抱著進來撈一把的心態來做P2P,全然沒有為客戶服務的思想,這也是導致跑路、倒閉潮出現的重要原因。建議有關監管部門在設定行業準入條件的時候應將信用狀況作為一個重要的參考依據,信用等級沒有達到一定程度的,不予準入,這在一定程度能有效遏制住P2P行業欺客、騙投等現象,為行業的發展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二是加快培育市場化征信機構的發展。市場化的手段往往比行政手段更具活力和競爭力,因為市場最清楚市場和社會的需求。市場化征信體系的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政府首先在部分領域推動信用產品的使用,進而刺激信用產品需求的不斷擴張和延伸,帶動其他行業推行使用信用報告和信用產品。同時政府需要在不斷實踐的基礎,進一步完善市場化征信的管理制度,為行業的發展做好制度保障。
三是加大信用信息公開力度。目前,政府在信用信息數據庫建設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這部分信用信息數據缺乏有效的應用,要解決這方面問題,就必須做好信用信息的公開,在保證隱私的基礎上,盡可能的向社會公開信用信息,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培育社會使用信用信息的良好氛圍,有助刺激市場需求的產生。
可以說,我國信用體系建設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工作。信用體系的完善建立不僅能讓p2p網貸行業受益,對整個中國金融體系乃至中國社會的發展都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