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君超
典型報道寫作特色與問題探討
—— 七獲中國新聞獎的基層記者唐湘岳作品研究
□文│王君超
基層記者唐湘岳在長期的新聞工作中,本著求真意識、基層意識和問題意識,探索出采寫基層典型報道的一系列可資借鑒的經驗,包括從基層挖掘典型、運用連續報道擴大社會效應、借鑒文學手法改進敘事方法、實事求是核實細節等,是輿論監督和“解困新聞學”的理念在基層報道中的具體實踐。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基層的典型報道應該更多地考慮社交媒體時代讀者的接受心理和閱讀習慣,改變話語方式,突破固有的報道模式,推動典型報道的文體創新。
典型報道 問題意識 解困新聞學 基層報道 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駐湖南記者站站長唐湘岳從事新聞工作32年,發表作品2000多篇,榮獲7次中國新聞獎和第二屆范長江新聞獎提名獎,被譽為“為光明而呼、為光明而書的英勇戰士”“好人背后的好人”。他的新聞作品具有弘揚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和樸實感人的獨特風格,讀之如同聆聽“油菜花開的聲音”。湘潭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季水河認為:“不管是從其新聞實績看,還是從其新聞作品的影響看,唐湘岳都是值得新聞理論界研究的典型個案。”[1]
作為對具有重大新聞價值和普遍意義的新聞的突出報道,典型報道是我國主流媒體常用的一種報道形式,其報道對象包括人物、事物,也包括工作經驗和社會問題。因為選題重大,典型報道一般都經過宣傳部門或媒體編輯部策劃,并運用集中、連續和“媒體聯動”的形式,對其傳播效果予以強化。
唐湘岳長期在基層采訪,所寫典型報道大多屬于基層類的典型報道。他說:“30年的記者生涯,我采訪報道過數以百計的先進典型,鄭培民、胡昭程、夏雨甜、李春華、李黎明、袁隆平……”[2]
湖南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蔡騏認為,唐湘岳的作品回答了“記者去哪兒”的問題。“他長期堅持深入基層第一線,采寫了一大批非常有影響力的稿件,挖掘出好多全國重大典型。這正是他高度敬業、長期行走在基層的結果。他給所有記者樹立了一個榜樣。”[3]
唐湘岳的典型報道之所以值得研究,是因為它們具有鮮明的個性特色。
1.從基層挖掘典型
過去有些典型報道是在有關宣傳精神的指引下,循著基層通訊員或記者挖掘、有關領導批示或有關部門布置宣傳、多家媒體記者集體采訪、對“新聞通稿”加工、見報或播發的路徑。因為大多稿件來源于“新聞通稿”半成品,所以風格往往千篇一律。唐湘岳采寫的典型人物和典型經驗則以原創為主,在《光明日報》發表后為其他媒體所關注,獲得較大的社會反響,甚至成為全國性的典型。
比如,經過唐湘岳報道后,被譽為新時代的“活雷鋒”的新聞人物劉真茂,就是他在湖南宜章縣采訪基層校長李黎明時偶然聽說的。在翻過四座大山、蹚過三條小溪后,他才采訪到了這位住在深山老林里的“原始人”。他的報道《新時代的活雷鋒》在《光明日報》整版篇幅推出后,他又連寫了6篇后續報道,使得劉真茂的“活雷鋒”形象廣為人知。唐湘岳的報道,為這個新時期雷鋒式的典型人物的宣傳起到了“首因效應”,也為《光明日報》贏得了榮譽。
光明日報總編輯何東平對唐湘岳扎根基層的采訪作風予以了高度評價。他說:“湘岳總是在基層。每次給我打電話,他總是說,他在宜章,在衡山,在炎陵……有時候,湘岳一年里有七八個月時間在省會長沙以外的基層。寫袁賢光的通訊《老百姓是天》,湘岳跟蹤了3年6個月。寫《李黎明:豐碑樹立在人民心上》,湘岳在宜章縣連續呆了3個月。”[4]光明日報遼寧記者站站長畢玉才說:“從1982年到2014年,唐湘岳在新聞界浸淫了32年,像‘不粘鍋’一樣超然于喧囂和繁華之外,心無旁騖地堅守在基層,難能可貴”。[5]
唐湘岳鐘情典型報道,源于“‘為人民服務’是一個黨報記者的根本宗旨”的認識。他說:“為人民服務,就是要把為人民服務的典型人物宣揚出來,鼓舞更多的黨員干部為人民服務……一個個為人民服務的典型,組成一道最美的人墻、最美的風景。這道人墻足以抵擋洪水、暴雪等自然災難;這道風景足以讓中華民族昂首挺胸,讓世界矚目。”[6]
2.運用連續報道,增加報道的傳播效果
以往的典型報道是“一篇制勝”,后續報道往往像文學作品的續集一樣,難以續寫精彩。唐湘岳借助連續報道提供新鮮信息,使典型報道走出了“虎頭蛇尾”的報道怪圈。2013年6月17日,他與周彩麗采寫的《聽油菜花開的聲音》見報后,又陸續寫出20余篇后續報道,被評為宣傳“中國夢”的代表性新聞作品;他在劉真茂的報道發表3年后,又到海拔1600多米的防火瞭望哨進行重訪,與人合寫了《獅子口大山的春天——重訪劉真茂》一文,透露了郴州市政府啟動國家森林公園或國家自然保護區的工作的信息。
《光明日報》不僅一如既往地刊登與典型報道有關的后續報道,而且還配發讀者反饋、社會反響,以及唐湘岳報道中所反映出的問題的解決情況等,從不同的側面對典型報道新聞事實進行拓展,把新聞價值進一步做大。從時間的維度上來看,這些報道可以稱之為“連續報道”;從邏輯維度上來看,它們也符合“系列報道”的定義。
唐湘岳還經常將有關典型事跡與其他媒體分享,采用“新聞聯動”的策略,增強典型報道的傳播效果;《光明日報》也舍得拿出版面,客觀上為為他提供了新聞資源的支撐。“唐湘岳采寫的幾乎每一篇重大報道,都凝聚著全體采編人員的心血,唐湘岳能成為光明日報的一棵‘常青樹’,與報社一如既往的支持和培養密不可分。”[7]
3.借鑒文學手法“講故事”,增強作品的感染力
何東平認為,“他是一個講故事的高手,這與他在湘潭大學讀書時學的是中文專業應該有很大關系……中央領導同志在湘岳的長篇通訊《聽油菜花開的聲音》反響材料中批示:‘講好故事事半功倍’,這是對像唐湘岳這樣的記者們堅持用新聞講故事風格的極大肯定。”[8]
唐湘岳認為,作家和記者都是用作品來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都需要帶著感情去寫,都要寫得有文采,都要講故事。[9]他的典型報道作品經常借鑒報告文學與“新新聞主義”的寫法,大量運用人物對話、場景和情節白描,將故事講得真實感人、娓娓動人;他的作品在文體上不拘一格,有時采用日記體和對話體,令人耳目一新。
4.實事求是,拒絕拔高
由于典型報道在歷史上曾出現肆意拔高的傾向,“典型人物”往往不食人間煙火,缺少正常人的感情。尤其在社交媒體時代,一些典型報道無視讀者的心理需求,肆意拔高,以至于遭到受眾的“對抗式解碼”,取得相反的傳播效果。因此,“正面報道的負面效應”成為近年來新聞界十分警惕的一種報道偏向。
唐湘岳的典型報道,挖掘的是帶有“泥土味”的新人、新事、新經驗,使用的是群眾語言,展示的是基層生活的生動畫面,避免了“為宣傳而宣傳”的拔高傾向。他在多篇典型報道中,質疑采訪對象的種種“傳說”與“光輝形象”,自己不惜翻山越嶺到現場核對事實、比對信源,用“拼命采訪”維護了報道的真實性,也使得筆下的典型人物可信、可親、可學。
5.作品體現輿論監督和“解困新聞學”的理念
唐湘岳的新聞作品不滿足于對社會現象的膚淺報道,而是深入新聞事件的背后挖掘真相,通過報道為社會問題尋求解決之道,符合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干預運動”的輿論監督理念和西方新聞界提倡的“解困新聞學”(Solution Journalism)的報道理念。
唐湘岳的作品不只是簡單地呈現新聞事實,而是在提出問題后尋找問題癥結,并提出可行性建議,從而鼓舞人心和引導社會輿論,實踐“解困新
聞學”的理念。比如,他的一些作品聚焦如何解決醫患沖突、如何改善教師待遇、如何解決弱勢群體的生活困難等問題。引起了較大的社會反響。2013年,他采寫《一位獨臂教師的堅守,一座堂屋小學的重生》,使湘西州170多所倒塌的校舍和危房得以重建;他通過湘潭大學學生的‘孝行’故事”系列報道,推動社會募集40余萬元,促使社會關注、幫助身患尿毒癥晚期卻精心護理患癌父親的大學生胡志鵬,衡東縣為此專門成立了胡志鵬陪護小組;他通過《兩個大學生的愛心假期》的連續報道,使先天性心臟病小患者李小紅的手術圓滿成功;采寫的通訊《他為何離開這家醫院》等報道,則使一位因揭露腐敗而處于困境的“為民醫生”胡衛民,得到了包括湖南省領導和數萬名普通網民的稱贊。
魯迅在《未有天才之前》一文中寫道:“不但產生天才難,單是有培養天才的泥土也難……縱有成千成百的天才,也因為沒有泥土,不能發達,要像一碟子綠豆芽。”[10]
唐湘岳的新聞作品之所以獲得學界和業界的高度評價,除了《光明日報》對基層報道予以全力支持外,也與他個人擁有強烈的基層意識、求真意識和問題意識不無關系。正是這些看不見的“泥土”,使他的典型報道呈現出鮮明的個性。何東平對此評價道:“我幾乎不要看作者都可以認出湘岳的作品。”[11]
1.基層意識
比起設在首都的總部,各地的記者站已經算是比較“基層”了,但對唐湘岳來說,群眾在哪里,基層就在哪里——有時是人跡罕至的深山老林,有時是油菜花開的田間地頭,有時是人才濟濟的高校和科研機構。2010年到2012年的兩年間,他采訪的時間一共有300多天,有時是連續5天5夜的尋找、追訪。他說:“人海里有功成名就的大人物,也有平凡普通的老百姓。我的體會是,媒體的眼光不要老盯著名人,要盯著老百姓。有什么好處呢?你寫的東西是沒人寫過的,寫出來了就很有新聞價值。”[12]
基層也最能出真情實感。唐湘岳的作品善于從基層中挖掘人世間的感人故事,傳遞人間真情。他寫的“玻璃娃娃”、團長和漢劇娃娃、大學生與兩個養母、“獨臂教師的堅守”等作品,都讓人感受到人間真情的可貴。他在總結中寫道:“如果我不是一直待在基層,這些大魚,這些活魚,也許就與我失之交臂了”。[13]
2.求真意識
新聞的生命在于真實。只有報道的新聞事實和細節全部真實,才符合新聞真實性的要求。但是,由于“新聞框架”(News Frame)廣泛存在于新聞生產的全過程,具有不同的生活經歷、知識素養和意識形態的記者,在報道同一新聞事件時,會表現出不同的意識形態傾向性,由此造成事實的走樣和客觀性的傾斜。
“最喜悅的事情:伸張正義;最害怕的事情:報道失實。”這句寫在博客上的話,反映了唐湘岳作為一位基層黨報記者的求真心態。他認為:“作為記者,應該認識到今天的新聞是明天的歷史,對于包括先進典型人物采寫在內的新聞報道,要經得起歷史和人民的檢驗,要對新聞中的人和事負責。”[14]這種求真意識,貫穿在他發現線索、核實事實和落筆成文的過程中。
求真也是新聞專業主義的要求。唐湘岳堅持不寫涉及自己親朋好友的輿論監督報道,“哪怕我的親朋好友在一些事情中受到了傷害”。他寫輿論監督稿件的時候,“保證不吃被采訪對象的一餐飯,不住他們的房子,不接受任何好處。”[15]唐湘岳的求真意識一方面來自他的新聞素養,另一方面來自他早年新聞工作中的教訓。他在兩次上當后,“學會了越是離奇的越是新聞價值大的事情,越要對新聞的真實性存在疑問。”[16]
3.問題意識
在生活中觀察到問題和在采訪中發現問題,是推動記者不斷“追問”事實真相的動力。問題意識也是一個記者正確判斷新聞價值的必備素質。唐湘岳寫的《他為何離開這家醫院》《“為民醫生”胡衛民為何舉報醫院問題》等報道,僅從標題就可以窺見這種可貴的問題意識。在采寫劉真茂守護山林30年的故事時,問題意識使他不斷追問以下問題:為什么劉真茂對記者心目中的“壞人”也笑臉相迎?為什么他與妻子之間的關系那么別扭?“這些不解困擾著我,甚至折磨著我。我要尋找答案”。[17]正
是這種“尋找答案”的問題意識,推動他寫出一篇又一篇的后續報道。
在他發表小學校長李黎明“過勞死”的感人事跡后,有不少光明網友發帖問:“這樣的好校長為什么說走就走了呢”?唐湘岳為此專門在宜章縣做了一次鄉村教師健康的調查,在后續的兩篇報道中發出了“老師啊,您在講臺上還能支持多久?”和“李黎明精神不能倒,李黎明隊伍不能垮”的呼吁。
在光明日報社與湘潭大學舉辦的唐湘岳作品研討會上,專家們對唐湘岳的作品予以了充分的肯定,也有學者對唐湘岳的作品提出更高的要求。季水河認為:“他在30多年的新聞實踐中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但風格也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定型和模式。如何突破自我和超越自我,對他來說是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18]在社交媒體時代和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如何突破典型報道的模式,轉變話語方式,對所有的基層記者都是一個更高的要求。筆者對此有以下商榷性的建議。
1.關于輿論監督報道
唐湘岳的早期作品《舉報人的命運》和《益陽市11歲小學生李振已被非法拘禁146天》兩篇報道,曾分別獲得第四屆、第五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但是,這類報道與他所擅長采寫的典型人物報道比起來,所占比例畢竟較小。
以輿論監督為主要功能的批評報道不是簡單的“負面報道”,而是積極發揮媒體的“監測環境功能”,推動社會進步的一個重要的報道品種。在社會轉型期,基層存在大量的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體制、人與環境的矛盾與沖突。對于那些生活在人民群眾中間的基層記者,應該本著“理性、建設性”的理念,發揮問題意識,將筆墨集中于對這些矛盾的追問和解決上,無疑會突破“好人好事”“感動中國”的單向框架,充分發揮媒體干預社會的力度,從另一個角度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
2.關于社交媒體時代典型報道的創新
收入唐湘岳作品集的作品,不少是以“好榜樣”“好教授”“好園丁”“活雷鋒”“贊英魂”為題的,延續了新聞教材中收錄的那些傳統的典型報道和報告文學的話語風格;一些典型人物報道的寫法與結構,也未突破傳統典型報道的寫作模式。
由于宣傳任務和“新聞框架”的影響,基層記者的作品中所具有的這些模式化色彩,既有寫作慣性的影響,同時也有主流媒體話語風格的要求。在社交媒體時代,隨著報紙的數字化轉型,以及諸如新華社《三北造林記》集成報道和光明日報《唐湘岳走基層》之類的融媒體專欄的出現,都為記者“講故事”提供了更為立體和生動的展示平臺。基層記者應在媒介融合大潮中適應移動媒體時代敘事方式的轉變,創新典型報道的表達形式,更好地適應受眾的接受心理,寫出更具感染力和氣勢恢宏的典型報道精品。
3.關于新聞報道的“解困”之道
一些基層新聞作品的“解困”之道,在于通過系列、連續的典型報道影響社會輿論,從而推動某一問題的解決。主流媒體所具有的公信力和影響力,客觀上也為這些作品發揮社會影響力提供了有利的平臺。
但是,報道對象個人問題的解決,并不意味著類似的社會問題的解決。如果主流媒體的記者能從報道對象個體的遭遇出發,探討如何解決更大背景下的社會問題,無異更加符合“解困新聞學”的理念,也會進一步增加新聞報道的深度和銳度,甚至推動記者報道理念和報道風格的轉型。
(作者單位: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注釋:
[1][18]季水河.崇真、向善、尚美——唐湘岳新聞作品的價值追求[C].唐湘岳作品研討會論文集,2014:21
[2][12-17]唐湘岳.聽油菜花開的聲音——唐湘岳新聞作品集[M].湘潭:湘潭大學出版社,2014:640-664
[3]蔡騏.記者的價值信念與人格追求[N].光明日報,2014-10-18
[4]何東平.你是光明人的代表[M].//唐湘岳.聽油菜花開的聲音——唐湘岳新聞作品集,湘潭:湘潭大學出版社,2014:2
[5]“好人背后的好人”被請到前臺——唐湘岳作品研討會召開[N].光明日報,2014-9-2
[6][9]唐湘岳.偉人的三句話和一根繩子[N].光明日報,2014-10-18
[7]龍軍,張燦強.唐湘岳作品研討會在湘潭大學召開[N].光明日報,2014-9-21
[8][11]何東平.用新聞講故事的高手[N].光明日報,2014-10-18
[10]魯迅.未有天才之前[N].京報副刊,1924-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