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雅坤
對散文之道的本體論思考
——評《百年散文探索叢書:散文的常道》
□文│胡雅坤
什么是散文?怎樣寫散文?何為散文的安身立命之本?如何能夠使散文寫作直達人心,發(fā)人深省?這些問題眾說紛紜,并沒有統(tǒng)一的答案。鑒于此,廣東人民出版社啟動了“百年散文探索叢書”項目,意在通過解讀散文名家,梳理散文理論脈絡(luò),創(chuàng)新散文理論話語,推動散文理論研究。其中的《散文的常道》一書,由中山大學謝有順教授編寫,在對散文本體的體悟中,尋求百年來散文的話語之道。
《百年散文探索叢書:散文的常道》(廣東人民出版社,2014年9月出版)作為一本散文研究專著,入選2014年國家出版基金項目。該書是謝有順教授多年研究成果的整合。在書中,他以名家作品為切入點,通過批評式的文本解讀,從中找出關(guān)于散文寫作之道的研究專題,將具體的理論命題寓于對百年散文的精讀和解讀之中,直面當代散文的困境并試圖對散文作出形而上的反思,以期探索關(guān)于散文的基本規(guī)律和常規(guī)的話語之道。該書蘊含著作者對散文本體的追問與探析,浸透著他對散文寫作的根本問題和核心價值的歸納與總結(jié),洋溢著作者厚重的鄉(xiāng)土情懷。
該書結(jié)構(gòu)細密嚴謹,層次分明,思想性強,一以貫之的論題即是對散文本體的思考。作者不僅探討了散文的寫作方法,更是沿著對散文的本體論認識,層層推進,娓娓道來,為散文找到了存在之本和精神家園,為讀者揭示了散文的寫作之道。“散文背后的人”“鄉(xiāng)土情結(jié)”等觀點,呈現(xiàn)出作者在散文理論研究領(lǐng)域經(jīng)年研究的積累,具有很好的參考價值。
雖然全書致力于散文理論的學理性分析,具有學術(shù)作品的嚴謹性,但也不乏生動細膩的描述和信手拈來的列舉。特別是這些舉例針對散文寫作的常見問題,具有強烈的代表性。比如在談到散文背后的那個有赤子之心的人時,以《紅樓夢》中林黛玉指點香菱學詩為例,引用錢穆先生的論證,細細分析何以林黛玉認為陸游的詩“重簾不卷留香久,古硯微凹聚墨多”是不可學的。這樣的分析會讓讀者有豁然開朗之感,進而產(chǎn)生共鳴,這也是本書的獨特之處。而且,文中還引用了郁達夫、梁實秋、張愛玲、余光中等諸多散文大家的觀點,在述評中不斷傳遞作者閱讀過程中的內(nèi)心體驗,以點帶面,體用合一,讓說理更為立足寫作實際,有耳目一新之感。
全書語言精辟,文字鮮活,簡明犀利,直指本心。就其作為一本散文理論專著而言,論述可謂深入淺出,用詞親切,并不流于晦澀。例如提倡散文家要放低姿態(tài)的時候,直言“不要被知識和史料嚇傻了”,等等。可見,與一般的文學研究作品不同,本書多了一份親切的語調(diào)和溫暖的色調(diào)。
此外,在對散文之常道的探索中,既有文學理論概括,又有諸如“美在適當”之類的美學命題的歸納,使得散文本體的討論在這里實現(xiàn)了文學價值和美學價值的合二為一。散文的閱讀和寫作,散文的理解和感悟,不僅是閱讀心得和文學造詣的體現(xiàn),更是在生活經(jīng)歷的基礎(chǔ)上獲得的美學意趣。書中對散文美學共識的介紹,對“在人間”作為散文寫作常道的強調(diào),對于散文理論研究乃至文學理論研究,都具有借鑒意義。
(作者單位:澳門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