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燕
人口危機真的要來了嗎
汪燕
最近,兩則新聞報道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一則是人社部部長表示,漸進式延遲退休改革方案經中央批準后將會向社會公布,方案預計在2017年推出,2022年左右開始實施;另一則是幾家國內權威的人口研究機構向決策層遞交了一份建議放開全面二孩政策的研究報告。兩則消息反映的是當前我國人口形勢的兩種新情況,一是人口老齡化在加快,二是勞動人口在減少。
放在十幾年前,絕大多數人都不會想到泱泱人口大國居然還要為勞動力供給問題擔憂。然而,對照以下數據,中國的人口形勢確實已讓人樂觀不起來。
從人口老齡化看,不僅程度高,而且老化速度快。2014年全國65歲以上老年人占總人口比例為10.1%,對比7%的國際老齡化社會標準,已經進入深度老齡化階段。而且,隨著上世紀60年代第二次嬰兒潮出生的人口進入老年,未來老齡化將會進一步加快,據預測,到2050年中國將有35%的人口超過60歲,成為世界上老齡化最嚴重的國家。
從青少年人口比例看,進入21世紀以后,中國0-14歲人口占總人口比例一路走低,2014年為16.5%,比2005年下降了3.77個百分點,比1982年下降了17.1個百分點。按照人口統計學標準,一個社會0-14歲人口占比15%-18%即為“嚴重少子化”。青少年人口快速減少已成為中國人口結構的另一個問題。
隨著每年進入勞動年齡人口規模的減少,以及退出勞動年齡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加,我國勞動年齡人口的規模和比重均已出現了拐點,自2012年開始,勞動年齡人口就在以每年數百萬的幅度在凈減少。中國的人口問題還真不是一個杞人憂天的故事了,不但支撐中國創造奇跡的人口紅利將不再,而且人口問題很有可能成為今后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因素。
首先是勞動力供給問題。隨著人口結構老齡化和勞動年齡人口減少,勞動力短缺今后將成為常規現象。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面對的“招工難”和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壓力將越發凸顯。
其次是養老問題。隨著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和人均預期壽命不斷提高,加上勞動年齡人口的減少,未來社會贍養比將會持續下降。有測算顯示,幾十年后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下的贍養比有可能會下降到2∶1以下,意味著每兩個在崗職工要供養一個領取養老金者,未來養老保險體系的收支平衡將面臨更大壓力,養老保險基金的缺口將會迅速擴大。同時,社會、家庭用于老年人保障的費用也將大幅增加,獨生子女政策形成的“四二一”家庭結構還將使大批中青年人口陷入養老困局。
第三是影響未來經濟發展模式。由于個人儲蓄率隨人的年齡增長而呈“倒U”型,隨著人口老齡化以及勞動年齡人口總量下降,未來的儲蓄率會持續走低。按照宏觀經濟學中“儲蓄等于投資”的理論,未來投資率也將持續走低,顯然當前我國以投資為主導的發展模式將難以為繼。從主導產業看,隨著人口總數的見頂,住房、汽車等傳統工業消費品也將迎來頂峰,意味著傳統制造業今后將進入平臺發展期,產業結構向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的轉移將是大勢所趨。
我國人口發展的新常態顯然已經得到各方面的高度關注,2013年我國在全國范圍內實施單獨二孩政策,就是希望在政策層面進行漸進式調整,然而,政策實施的效果卻出乎很多人的意外。有關方面預計單獨二孩政策實施每年將至少會增加200萬左右出生人口,然而2014年全國僅增加出生人口47萬,申請生育二孩的單獨夫妻,截至目前也只占到13%。中國人的生育觀念和生育行為早已不是十多年前“超生游擊隊”所描述的那樣了,除了受政策因素影響外,經濟、文化等其他方面的影響力在不斷加深。
在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我們要高度關注人口的新常態。人口生產是有自身規律的,人口因素對經濟社會影響具有延后性,而問題一旦產生形成,往往又是不可逆的。今天,我們確實需要對人口現狀和發展趨勢做出一個理性的判斷了,在此基礎上,無論是延遲退休,還是調整生育政策,都應該根據客觀事實及早應對,一旦錯過時機,影響將不是短期的。
作者為浙江省經濟信息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