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鴻
(廈門市同安職業技術學校,福建 廈門 361100)
新形勢下中職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析
吳曉鴻
(廈門市同安職業技術學校,福建 廈門 361100)
目的 探討新形勢下中職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方法 著眼于社會需求,對中職護理專業人才培養現狀、傳統人才培養模式的局限性進行分析,對“1.5+1+0.5”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探索和實踐。結果“1.5+1+0.5”人才培養模式以護理崗位需求為導向,構建基于工作流程的課程體系,密切校院合作,產學結合,優化教學過程,建立以能力為核心的學生評價模式,推行“雙證書”制度,注重職業道德培養,為社會和企業輸送技能型、應用型護理人才。結論“雙證融通、工學結合”的“1.5+1+0.5”人才培養模式,適應社會和市場需求與趨勢,是新形勢下中職護理專業人才培養的有效模式。
中職;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人才培養模式指教育理論在教育實踐中的表現形式,是在一定教育理論、教育思想指導下,根據特定培養目標和規格,以相對穩定的教學內容、課程體系為依托,不同類型專業人才教育教學模式、管理制度、評估方式及其實施過程的總和[1]。高質量的人才培養模式是培養合格護理人才的重要保證。目前傳統中職護理教育模式已不能適應社會和市場形勢變化,因此中職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必須做出調整。我校自2008年開始對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深層次改革,現介紹如下。
隨著社會的發展,危害公眾健康的因素不斷增加,加之人口老齡化等自然及社會因素,護理工作在醫院、社區及家庭疾病預防、治療、康復保健、健康指導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近年來,我國護理人員雖數量增長較快,但相對于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和人民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而言,醫療衛生單位護理人員數量仍有較大缺口,護理專業人才已成為緊缺人才。據調查,截至2013年底,我國注冊護士共278.3萬人,每千人護士比為1∶2.05(衛生部要求1∶3,WHO要求1∶5)。2013年廈門市常住人口373萬,注冊護士9301人,每千人口護士比為1∶2.49,按衛生部標準,廈門市注冊護士缺口為1889人。2013年底,全國床護比低于衛生部要求的1∶0.6(許多國家為1∶1),廈門市床護比1∶0.71。全國醫護比為1∶0.61(衛生部要求1∶2,重要科室醫護比為1∶4,而世界平均水平為1∶2.7,香港為1∶4.04),廈門市醫護比為1∶1.07,廈門市共有執業醫師8105人、執業助理醫師564人,注冊護士缺口達8037人。《醫藥衛生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2011—2020年)》(衛人發[2011] 15號)指出,未來10年,我國護理隊伍將快速壯大,2020年達到445萬人,實現比2010年翻一番,平均每千人口擁有注冊護士3.14人。與此同時,養老院、美容院、中醫保健機構等與護理專業學生就業相關的企事業單位近幾年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對護理專業人員的需求進一步加大。毋庸置疑,廈門市乃至全國護理專業人才缺口很大,迫切需要各職業院校及時、源源不斷地為其輸送技能型、應用型護理人才。
對用人單位的訪談與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廈門地區三級醫院和二級醫院臨床護理崗位目前已基本停止招收中職畢業生,僅有一些輔助崗位接收中職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雖然護理人員缺口較大,但由于學歷原因,對中職護理專業畢業生的接收數量也十分有限。調研中還發現,近年來興起的一些養老院、生活美容行業和中醫保健機構對中職護理人才需求量較大。因此,中職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必須做出調整,以適應社會與市場形勢的變化。
國務院于2008年1月23日通過了《護士條例》,將護士準入制度納入法制化管理。《護士條例》第七條規定,在中等職業學校、高等學校完成國務院教育主管部門和國務院衛生主管部門規定的普通全日制三年以上的護理、助產專業課程學習,包括在教學、綜合醫院完成8個月以上護理臨床實習,并取得相應學歷證書,方具備參加護士執業考試資格。《護士條例》實施后,允許應屆畢業生參加當年護士執業資格考試,這也把學校推上了考試第一線。通過護士執業資格考試成為畢業生就業的基本條件,而通過率成為評價各院校教學水平的“金指標”,也與學生就業、學校招生及未來發展息息相關。三年制中職護理專業學生起點低,學制短,專業課程內容范圍廣,目標定位于實踐技能、終身教育和順利通過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因此,在設置護理專業課程時,必須在學制年限內合理分配課時,確保護士執業資格考試通過率。
我校一直實行傳統“2+1”護理人才培養模式,即第一、二學年學生在校內完成基礎和專業課程理論學習及護理操作實訓,第三學年到各實習單位進行臨床實習。經與醫院相關人員座談及實地調研,發現這一人才培養模式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很難對學生進行系統的、有針對性的考前培訓,學生護士執業資格考試通過率較低,無法實現人才培養目標。
我校在進行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改革時,以“工學結合、雙證并舉”為模板,嘗試實行“雙證融通、工學結合”的“1.5+1+0.5”人才培養模式,即一年半校內教學,一年醫院臨床實習,半年護士執業資格考試輔導,具體見圖1。

圖1 護理專業“1.5+1+0.5”人才培養模式
以就業為導向,以護理崗位需求為依據,突出專業課程的職業定向性,使學生獲得的知識與技能真正滿足職業崗位(群)發展的要求。教學過程以護理技能操作及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內容學習為主線,重新調整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增加實踐學時數,突出核心技能培養,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進行護理技能操作,大大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中職學校的學生進入臨床后普遍存在與病人溝通困難的問題,直接影響護理質量和護理效果。因此,有必要更新教學內容,加強護理禮儀、人際溝通、護理倫理等人文課程教學,以保證護理的有效性不僅僅在于打針、發藥,還在于能夠提供以知識為基礎、以信息為參考、以倫理為準則、以病人為中心、以人為本、以邏輯性判斷及處理臨床問題的行為[2]。
護理教育以培養具備較扎實護理理論知識及較熟練護理操作技能的應用型護理人才為目標,使其畢業后能在上一級護士指導和監督下從事安全有效的一線臨床護理與社區護理等工作。為此,學校與實習醫院及護理相關行業企業進行深度合作,成立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在護理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的指導下,不斷調整教學計劃和課程設置,建立以臨床護理、康復保健護理和美容護理崗位職業能力為引領的課程標準,實現課程與崗位任務無縫對接、教研室與實訓基地共建、學校專業課教師與醫院兼職教師互動合作,共同承擔教學和臨床護理工作,實現校院雙方相互支撐、共同發展。
以適應職業崗位需求為導向,融入整體護理理念,加強實踐教學,構建具有鮮明職業教育特色的實踐教學環境。加強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依托校內護理實訓基地模擬各種臨床護理情境,使學生認識工作任務,形成職業能力;依托校外實訓基地,使學生在真實的臨床護理環境中,形成職業認同,掌握職業技能。
以人才培養對接用人需求、課程對接崗位、教材對接技能為切入點,深化教學內容改革,構建“教學做”一體化課程體系。轉變傳統教學模式,優化教學過程,增強教學針對性和實效性。根據不同教學場景、對象與內容,采用適宜的教學方法。深入開展病例教學法、臨床模擬教學法及PBL教學,提高課程教學質量。
傳統教學在學生成績考核和評價方面,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弊端。通過改革,我們建立以能力為核心的學生評價模式,突出技能考核,制定了專業技能考核手冊,將理論考試與技能考核相結合,對學生進行全面評價。專業技能考核手冊包涵護理專業應掌握的基本技能,強調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建立階段性綜合考核制度,分別在學期末和畢業前進行綜合能力考核,考核內容與護士執業資格考試接軌,使學生掌握護理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并將考核成績作為畢業成績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生進入臨床實習前進行崗前培訓與技能考核,考核不合格者不準進入臨床實習,待經過輔導、再次考核合格后方可進入。學校還堅持與各實習醫院共同建立和完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對學生進行階段性評價和綜合評價,加大對教學全程的監控力度。
護理專業“雙證書”制度要求學生在校期間,除獲得畢業證外還獲得護士執業資格證等技能證書。我校堅持落實“雙證書”制度,將教學計劃與職業技能鑒定、執業資格證書的獲得有機結合,并將其融入教學中。
我校于2008年開始嘗試推行“1.5+1+0.5”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在第三學年安排半年時間對學生進行護士執業資格考試集中輔導,并將知識掌握情況納入學生畢業綜合評價。經過一個培養周期(3年),自2011年以來學生護士執業資格考試通過率逐年穩步提高(見圖2)。

圖2 近4年我校護理(含助產)專業學生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合格率
隨著我國法律體制的不斷完善,病人自我保護意識明顯增強,這就對臨床護理人員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培養高尚職業道德,打造完美護士形象,樹立優質護理服務理念,提高護士職業素養,增強法律意識尤為重要。
目前適逢我校進行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建設的大好時機,護理專業又是中央財政重點支持建設的專業,在國家政策及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我校根據廈門地區及福建省經濟發展特色,認真研究護理專業人才需求特點與趨勢,結合學校實際,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模式,源源不斷地為社會和企業輸送技能型、應用型護理人才。實踐證明,實施“雙證融通、工學結合”的“1.5+1+0.5”人才培養模式,是新形勢下中職學校護理專業人才培養的有效模式。
[1]王秋.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辨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0(3):52.
[2]劉彥,王培席,賈彩鳳,等.中等職業學校護理專業教育定位與思考[J].醫藥論壇雜志,2008,29(15):119.
G420
A
1671-1246(2015)15-007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