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琦
新聞采訪,是新聞事業中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工作,是記者認識客觀事物、尋找與挖掘新聞事實或新聞線索的一種特殊的調查研究活動,是一系列新聞業務活動的“龍頭”,是新聞記者最基本、最經常的職業性工作。
電視采訪則是新聞采訪中的后起之秀。我國電視界一般認為,電視新聞已經經歷了三代發展過程:第一代是口播新聞,第二代是“圖像+解說”,第三代是現場采訪報道,也就是鏡頭前采訪。電視記者的現場采訪報道對于傳統意義上的采訪來說是現代新聞發展進程中又一次質的飛躍。
現場采訪報道是記者奔赴新聞現場,手持話筒或身帶無線話筒,面對攝像機,將新聞事件和采訪過程直接展示給觀眾的現場采訪活動,包括記者在現場的口頭報道和口頭訪問。這種采訪報道可以直接獲得新聞事實,可以錄像播出,也可以現場直播。
現場采訪報道具有強烈的現場紀實性、信息傳播的全方位性和觀眾心理的參與性三個特征。這種報道能夠非常直觀地將新聞事件的發生過程和現場場景,將記者在現場采訪、報道的真實過程和富有動感的現場氣氛,都采用客觀實錄的方法,原原本本地記錄下來,直接呈現在觀眾的面前,使觀眾看到、聽到現場的場景,感受現場特有的氣氛,全方位接受更多的信息,從而產生一種強烈的親臨其境的真切感受。
電視屏幕是“寸金之地”,記者要想做好現場采訪報道這篇“寸金文章”,就應當遵循新聞規律,掌握以下七個方面的現場采訪報道藝術。
一、充分準備,熟悉情況
現場采訪報道的目的性和時間性都很強,準備工作顯得尤為重要。充分的準備不僅是采訪報道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采訪取得成功的重要條件。記者在接受采訪任務之后,應當充分準備,熟悉情況,學習和掌握與采訪內容、采訪對象相關的政策和知識,盡量縮小與采訪對象之間的距離,擬定采訪提綱,掌握采訪進程,統籌安排,靈活調節,取得主動,先入為主。同時,要檢查好話筒等采訪設備。
2007年5月16日16時38分,盤錦船舶修造產業園誕生的第一艘巨輪——出口新加坡的1.68萬噸成品油輪“加里曼丹號”,滿載著盤錦人的藍色夢想,成功下水。很榮幸我參與了這次下水儀式的現場報道工作。由于當天7點30分《盤錦新聞》要準時播發這條新聞,為了爭取時間,我們必須在短時間內對于現場情況、背景介紹和現場采訪一氣呵成。因此,在采訪報道之前,我做了詳細的準備工作,閱讀了這艘油輪的建造等自然情況,通過盤錦發改委的同志了解到了,這艘油輪成功下水后對于我市向海發展的重大意義。同時,當天中午我和同志們就趕到船廠,對于地形進行了解。由于準備充分,報道非常及時、成功。實踐證明,準備工作做得越充分、越周密,采訪就會越主動越得心應手,越有成功的把握,采訪報道的質量就越高。
二、注重氛圍,選擇時機
良好的氛圍是整個采訪活動的基礎,也是記者采訪能否順利進行和取得成功的關鍵。記者進行現場采訪報道時,既要注重和反映整個新聞事件現場的氛圍,也要注重和營造與采訪對象談話的氛圍,記者與采訪對象大多數是初次見面,彼此之間不免有種陌生感。因此,記者進行現場采訪報道時,要研究采訪對象的心理,在采訪開始前尋找合適的場所,營造輕松的采訪氛圍,消除采訪對象的心理障礙。使采訪在輕松自然的氣氛中進行。
2000年元旦,遼寧衛視《喜迎千禧——跨世紀》攝制組,在盤錦市美麗的世紀廣場進行拍攝。當時,領導臨時派我和我的同志采訪省臺來盤采訪報道的同仁。由于當時遼寧電視臺正在直播,我并沒有貿然打擾,當直播一結束,遼寧電視臺的主持人劉紅兵正在和他的同事們為了順利直播而慶祝的時候,我們便抓住了這一理想的時機,開始了對劉紅兵的現場采訪。整個采訪報道進行得非常順利,并且達到了比預期還要好的目的和效果。
三、善于提問,溝通情感
提問是一門很深的學問,也是一門精深的藝術。可以說,記者的提問是語言的“開掘機”,是打開采訪對象“話匣子”的“鑰匙”。全國人大代表趙喜忠是我市糧食企業的負責人,當他參加完2007年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回到盤錦的時候,我和我臺記者在車站采訪到了他,當時,我問他的第一句話就是:“趙主任,您這次去北京吃的盤錦大米正宗嗎?”因為當時在省內外盤錦大米名氣很大,但是假冒盤錦大米的現象非常嚴重。這次在人代會上,趙喜忠也把關于保護地域農產品品牌的建議帶到了會上。采訪中,他侃侃而談,報道非常順利。
記者在現場采訪報道時,就是要通過提問調節現場氣氛,架起與采訪對象之間情感溝通的橋梁。提問要恰到好處,針對性強,風趣幽默,寓問于談,深化主題,相得益彰。
四、敏銳觀察,捕捉細節
觀察是記者在新聞現場的視覺活動和思維活動的有機結合與辯證統一,用記者的行話來說就是用眼睛采訪。細節材料在采訪報道中有特殊作用,典型的細節材料往往會成為新聞事實的“眼睛”,它既是記者正確認識事物的向導,也是使新聞報道能夠生動感人的重要條件。
由此可以看出,記者在新聞現場的敏銳觀察、捕捉細節對于做好現場采訪報道的重要性,也反映出記者的觀察捕捉與思維判斷是互為因果的,兩者并重,相得益彰,可以讓記者出色地完成現場采訪報道。從中,我們不難看出,記者只要長期堅持敏銳觀察,捕捉細節,就能練出一雙不同于常人的“火眼金睛”,記者手中的筆、話筒和攝像機就會“神”起來,也就是著名記者彭子岡高度概括的“慧眼神筆”。
五、準確定位,平等交流
記者是采訪活動的主體。記者在日常生活中要平等待人,采訪時要與采訪對象平等交流。記者在采訪時要準確定位,擺正與采訪對象的位置,不卑不亢。面對平民百姓,不俯而視之,居高臨下;面對領導、名人、專家不仰而望之,盲目崇拜。記者要在平等的基礎上與采訪對象以誠相待,敞開心扉,交換意見,探討問題。這樣才能使記者與采訪對象心靈溝通,雙向互動,確保采訪報道成功。
六、駕馭現場,隨機應變
記者是采訪的主體,在進行現場采訪報道時要始終掌握主動權,全盤在胸,隨機應變。要緊緊圍繞采訪報道的主題進行提高,展開采訪,控制好現場氣氛,調節好自我心態。不要被采訪對象牽著走,不要受采訪對象過于激動或過于消沉的情緒影響。記者要把握交談節奏,采訪對象談得投入時不要隨意打斷,談得走題時要巧妙地引回話題,以保證在規定時間內達到預期的采訪報道目的。
七、自然大方,協調配合
現場采訪報道將記者的采訪過程和記者的形象完整地展現在觀眾面前,記者在鏡頭前的形象,不僅直接關系到采訪任務的完成,而且關系到觀眾的接受心理甚至關系到電視臺的形象和聲譽。因此,記者在進行現場采訪報道時,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儀表整潔,儀態端莊,自然大方;要注重口頭語言與得體適度的形體語言結合運用,構筑全方位的信息結構。記者采訪報道時要使用標準普通話,吐字發音準確無誤,語流音調控制得當。記者自己講話時,一手持話筒,自然放在胸前,另一只手自然下垂或輔助以相應得體的手勢動作,但不宜過多。話筒伸向采訪對象時,遠近、高低要適中。采訪對象談話時,記者要聚精會神地聽。這既是訪問所必須的,也是對采訪對象的尊重。記者只有聽得清楚,聽得明白,才能正確而得體地引導談話。同時,記者要對采訪對象的談話做出合乎情理的反饋、思考。另外,記者在采訪前要把采訪的意圖、重點和要求向攝像師表達清楚,互相溝通。采訪時密切配合,協調一致,以確保采訪效果。
以上七個方面的現場采訪報道藝術,是我作為一名記者、主持人在十余年的新聞工作中,對現場采訪報道的一點粗淺的體會和積累。實踐證明,記者只有學習理解和掌握現場采訪報道的定義、內涵、特征和采訪藝術、采訪技巧,才能使現場采訪報道獲得成功。
(作者單位:盤錦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