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波
許多事物都是普普通通的,普普通通的事物是沒有新聞價值的,我們能從一般中找到特殊之處,就算找到了角度。所謂新聞的角度,是指作者認識新聞事實和表現新聞價值的著眼點,是揭示新聞本質和彰顯新聞主題的突破口。一篇新聞報道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最佳角度的選取。角度選擇好了,才能更準確地透視、挖掘和表現新聞事實,更充分地體現新聞價值。那么在新聞報道中,如何才能把握最佳角度呢?
善于從看似“平凡”的事物中發掘主題
現實生活中發生的事件、存在的問題,往往都是平凡的。重大事件、重大問題、重大典型,不可能在現實生活中經常碰到。社會生活中大量出現的,是人們周圍的平凡人、平凡事。這就要求記者觀微知著,由小見大,從平凡中發掘不平凡。特別是身處基層的記者,總覺得“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小事件寫不出大文章。要從平凡的事物中發現有意義有價值的主題,還必不可少地要從反映一定的生活特征和時代精神出發去思考、去構思,使平凡人、平凡事與時代的脈搏緊緊相扣。有這樣一則報道,徐公真在拉送豬的時候,一頭豬從車上掉落。李恒臣發現后,一面讓朋友看住掉落的豬,一面驅車20多里追上徐公真;高速路上看到托盤車起火,幾名司機不由分說馬上停車幫忙滅火……這些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很小,但卻充滿了正能量。
只有走進基層,深入溝通,才能傾聽到、觸摸到、發現到最平凡、最真實的新聞事實;只有將鏡頭對準身邊百姓身邊事,講述百姓當中的人,新聞才會充滿活力;新聞人只有沉下心來走進基層,帶著感情去觸摸百姓的心靈深處,才能發現有感染力的新聞作品,寫出最鮮活的新聞。多年的新聞實踐告訴我們,小事件往往蘊含著大道理、大主題、大智慧,只要角度選的好,同樣可以做出大文章。
準確把握新聞角度,傳遞正能量
面對社會,記者要勇于擔當道義;面對人民,記者要彰顯赤子情懷。這是新聞的力量與價值體現,也是新聞記者的責任與使命所在。如何做好見義勇為的報道呢?筆者認為,應該結合具體事例,報道見義勇為的英雄們在政治上有榮譽、社會上有地位、生活上有保障、經濟上不受損失、身體有傷病得到治療、親屬子女有困難得到照顧的事實,報道廣大群眾如何同心協力、挺身而出勇斗歹徒。對負傷的見義勇為英雄,報道醫療機構和有關單位如何積極、及時組織搶救和治療,對見義勇為者因犧牲、傷殘造成的家庭及個人生活困難;應報道有關部門如何創造條件,給予他們特殊的關心照顧,并盡可能地為見義勇為者及其家庭提供日常生活照料;應報道公檢法司部門如何積極地為見義勇為者提供法律援助和保護,依法從重從快嚴厲打擊行兇報復見義勇為者的違法犯罪分子,切實保護見義勇為者及其家屬的安全。
把握好新聞角度,還應不斷提升記者的政治水平和業務能力
隨著時代的發展,已經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變化。要適應這些新情況、新變化,就必須不斷提高我們的政治水平和業務能力。首先,知識在不斷更新,出現了許多新學科、新理論、新知識。這些都需我們去學習。
其次,對新聞記者來說,新聞敏感是必須具備的素質,它是一種職業敏感,是記者發現、鑒別有價值新聞的能力,是善于從平凡的事實中迅速準確地識別、判斷出最有新聞價值的事實和線索的能力。發現和挖掘新聞的能力,是記者的一種基本素養,是記者政治水平和業務能力的集中表現。有了善于捕捉新聞的本領,記者才能在紛繁復雜、浩如煙海的事實中,通過觀察與分析,及時地發現、敏感地抓住具有新聞價值的事實。在發現有價值的新聞事實之后,如何選取適當的角度對新聞事實進行挖掘,使得有價值的新聞報道更富有內涵,體現出應有的深度,則是記者更高層次的素養。這就要求我們不斷地學習新聞業務知識,增強新聞意識,提升新聞實踐能力。
作為一名地方臺的記者,實踐告訴我,沒有基層的生動細節,缺乏群眾的鮮活語言,我們的新聞作品就不可能有吸引力、感染力。走進基層,走到人民群眾中,更離不開心與心的溝通、情與情的交融。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深入基層,深入現場,堅持群眾路線和平民視角,選擇最佳的角度報道新聞。
(作者單位:盤錦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