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貴石
評論被稱為媒體的旗幟和靈魂,是增強媒體公信力的重要載體。從2012年8月開始,本溪廣播電視臺《本溪新聞》節目中推出了《今日關注》專欄,運行兩年多來,已經成為新聞節目的看點和觀眾喜愛的亮點。筆者認為,堅持“三貼近”原則,力求新穎精當,注重情理交融,彰顯聲畫優勢,這是市級臺辦好新聞評論的關鍵所在。
一、堅持“三貼近”,是辦好新聞評論的源頭活水
新聞戰線開展“走轉改”活動,讓記者們把身心沉到了基層,捕捉到了鮮活的新聞,跟上時代前行的腳步,聆聽到百姓的心聲。對于社會普遍關心和百姓關注的民生問題,適時闡明觀點,進行深度解析,不僅是新聞媒體把握正確輿論導向的責任所在,也是觀眾的迫切需求。每年的10月底,各大供暖公司進入預熱狀態,陸續開栓供暖,供暖質量成為百姓關注的熱點。記者適時到各供暖企業采訪,撰寫本臺評論《以百姓是否滿意檢驗供暖質量》,明確提出確保供暖質量,是供暖企業的責任和目標,而檢驗供暖質量的標準則是百姓是否滿意。“天再冷屋里不能冷,身子暖心里更要暖。希望各供暖企業及相關部門也要轉變工作作風,積極主動地征求百姓的意見,利利整整兒地解決問題,把確保供暖質量的承諾落在實心實意的行動上。”評論文風樸實,娓娓道來,反映百姓的心聲,同時配發各供暖企業生產及簽訂承諾書等畫面,提供給觀眾更多信息量。實踐證明,只有深入火熱的生產生活一線,才能采寫出百姓歡迎的新聞,也只有堅持“三貼近”,新聞評論才能把握好正確的導向,贏得群眾的認可。
二、評論要精當新穎,不落俗套
與報紙和網絡上的評論相比,電視新聞節目中的評論受時間限制,不可能氣勢恢宏、深邃寬厚,同時在新媒體沖擊和速讀時代的背景下,讓觀眾耐下心聽一通長篇闊論也不太現實。在電視評論中,要在精當新穎上下功夫。精當就是言簡意賅,時長控制在1分半鐘以內,一般情況下不要超過一分鐘。新穎就是論點要新穎,不落俗套,切忌無關痛癢。每年的“3·15”,各地都要搞一些活動,讓消費者提高防假能力,普及維權常識。本臺評論《確保消費安全還須出重拳》中指出,“在假冒偽劣變幻無常的情況下,讓消費者火眼金睛是難為老百姓”,“對坑害消費者的行為,和風細雨的感化、隔靴搔癢的處罰起不到多大作用,關鍵是要嚴格落實法律法規,出重拳、下猛藥、拔毒根。”這篇評論提出普法更要執法,執法的關鍵是動真格的,要明確責任主體。
三、情理交融,增強評論的感染力
評論強調科學的邏輯,要有理性之美和說服力,同時也應情理交融,增強對受眾的感染力。記者在深入調查后采寫出《邁出第一步是勇敢更是責任》。評論中指出,大學生就業難不能只抱怨經濟下行的客觀環境,部分高校辦學質量馬馬虎虎、專業設置脫離實際,讓學生們吃盡了苦頭。同時,一些大學生缺乏實踐能力、在擇業上眼高手低也是一道門檻。面對就業難,個別大學畢業生甚至是“拼爹”和“啃老”。 “不下水就永遠學不會游泳,已經長大成人的大學生們,該離開父母的呵護了,要調整好心態,有責任有擔當,勇敢地邁出第一步。”評論入情入理,引起觀眾的共鳴。打動人的感情是樸實無華的,在電視新聞評論中要注重語言的親近性,多說百姓能聽懂的話,避免華而不實的辭藻堆砌,不可追求所謂的神采飛揚。針對比較敏感的話題以及政策性很強的話題,也要注重以理服人、以情動人。比如針對房地產市場的評論《讓房地產業健康發展》中,既闡明了房地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作用,也客觀分析了百姓的消費能力。“讓房地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應繼續鞏固宏觀調控成果,堵住漏洞、擠掉泡沫,讓房價合理回歸,改變幾代人口攢肚挪去買房的狀況;房地產企業要以誠信為本,優化產品結構,適應消費者的需求;政府相關部門也要做好服務,對違法違規行為絕不手軟,不能讓百姓花不明不白的錢,真正保護好百姓利益。”評論在環環相扣的說理中融入了感情,反映了百姓的心愿。
在電視新聞評論中,也要注重發揮典型畫面的作用,增強畫面的信息量和沖擊力,與短小精悍的文字相互輝映。同時,新聞節目主持人的作用至關重要,不僅要理解吃透評論的觀點,把握好表情、聲調、語速和形體語言等環節,也要對評論的文字適當進行口語化的二度創作,使整個評論節目更加貼近觀眾。
(作者單位:本溪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