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毛主席的廚師于存是在1976年認識的,那一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后,于存在家中休息了一段時間,也就重回北京飯店廚房工作了。但我真正和于存熟悉是在1984年10月份,那一年我因病住進北京醫院心臟內科病房,病友中有原北京市一商局局長李永正、抗美援朝老戰士田焰等人。住院的日子特別無聊,除了輸液就是臥床休息,尤其是到了夜里睡不著覺時,大家伙便輪流講故事,用以消磨時光便于入睡。
李永正常講一些抗日戰爭時期,他們在河北老家打日本鬼子的故事。而田焰,就用他軍人的大嗓門,講他在抗美援朝戰場上,他和戰友們如何跟美軍士兵拼殺的故事。他說在一次戰斗中被美軍的炮彈炸的他腹部血肉橫飛,最后胃部做了大手術,現僅保留了一小部分的胃,每天吃飯喝水都要分多次,每次吃一點,吃下的東西大部分要靠腸道慢慢的吸收。
一天,又來了一位新病友,我一看這不是于存師傅嗎!來了新人,晚上講故事時,老田就大聲嚷嚷,今天得換個口味了,別老是吃我們這道“醋溜白菜片”。于師傅,聽小彭說您是廚師出身,是給毛主席做飯的。這要是在前清那會兒,您可是“御廚”啊!得!得!今您非得給我們講個故事不行。
剛開始,有多年在中南海工作養成的保密習慣,于存師傅他還不怎么講,但他在了解了這幾個人的身份后,也就滔滔不絕的聊了起來,他說他是河北省遵化縣人,1936年出生,1954年到北京飯店工作,拜解放前給蔣介石做過飯,解放后給毛主席做過飯的四川菜大師羅國榮、范俊康為師,1957年初又拜給周恩來總理做過飯的淮揚菜大師王蘭為師,經過三名大師的多年悉心指教和他的刻苦學藝,使他掌握了川菜的因料施藝,烹制技藝變化多端的方法。如他掌握了叉燒、酥、炸、浸、烘、熏、靠、煎、炒、爆、溜、滑、塌、貼、攤、烹、熗、燒、燴、煨、燉、烤、汆、煮、撣、蒸等20多種廚藝。又掌握了淮揚菜在烹調上擅長燉、蒸、燒、燜、炒的技法,菜肴咸甜適中,原汁原味,注重調湯的特點,使得他做的菜濃而不膩,滑嫩爽脆,淡而不薄,淸鮮軟糯。他不但精通了四川菜、淮揚菜的烹調技術,還虛心跟譚家菜的掌門人彭長海,廣東菜的大師張橋、康輝、李厚光等人學藝。1965年,經過組織層層審查,于存被調到中南海為毛主席掌勺做飯。文化大革命之前毛主席暢游長江,于存就在毛主席身邊游泳,當年人民日報發表的照片中就有于存的身影。于存說:“那是1965年7月1日,我在武漢陪毛主席暢游長江,回到了東湖賓館后,主席笑著對我說:‘小于,知道什么叫天、地、人合一呀?你只有在長江的激流中仰泳,水天一色,橫臥江心,任他風吹浪打,我自巋然不動,才能體會得到其中的真諦。”
于存看著今天毛主席心情很好,他也就放開了膽子:“主席我能跟您照張相片嗎?”“好哇”,毛主席說完又笑了起來,隨行的攝影師趕快端起相機,留下了這一珍貴的歷史瞬間。看照片上,毛主席和于存都笑的那么開心暢快,這恐怕在中國餐飲界和毛主席照過相的人一定沒有或也不多。
于存還說過,在中南海里朱老總家愛養蘭花,朱老總也喜歡種些倭瓜、絲瓜、西紅柿等菜。但毛主席喜歡種些老玉米、紅薯、茄子、土豆等菜,他除了讓警衛戰士幫忙種菜、澆水、施肥,主席工作累了,需要腦子休息時,他也到菜地里勞動一會兒,如拔拔草、澆澆水。主席是農民出身,心系天下老百姓的溫飽,他什么都吃,他特別愛吃于存剛從地里掰下來的新鮮老玉米,常叫于存為他烤嫩玉米吃,烤紅薯吃。有一次,于存還為毛主席用剛刨出來的土豆,做了“炸土豆餅”,這是一款創新菜,他一共試做了四個,沒想到主席都吃光了,還沒有吃夠。他跟秘書說:“讓小于子在做幾個來,真香喲。”從此,這“炸土豆餅”,就成了毛主席常吃的菜。
在中南海的海子里,有不少的魚,種類很多。有一種野生的小泥鰍魚,北京俗稱“泥鉆子”,在海子邊淺水的泥池中能夠抓到,于存和警衛戰士抓到小泥鰍后,便放在清水中凈養幾天,讓它們吐掉泥沙后。于存便把小泥鰍收拾干凈,加一點豆腐、雞蛋和蔥姜末、咸鹽給毛主席做“鰍魚蛋羹”吃,有一次于存還給毛主席做了一道“泥鰍鉆豆腐”的江西風味名菜,毛主席吃后滿意極了,讓服務員把于存叫進書房中說:“小于呀,這泥鰍是外面買的嗎?”“不是”。于存回答:“是戰士們從海子里抓的”。“那更好嘛”,主席笑答:“經濟實惠,還不花錢噢”。主席邊吸煙邊說:“你給戰士們也做一頓吃吧,讓他們嘗一嘗鮮嘛。吃了這道菜使我想起了井岡山,當年在井岡山,鄉親們也給我做過這道菜吃,那時候為了粉碎敵人的‘圍剿,紅軍經常沒糧食吃,吃頓魚,那真像過年打牙祭呀!我們經常吃的是紅米飯,紅米價格便宜,吃了也很撐時候,所以那時紅軍中流行著這樣的一支歌子:‘紅米飯,南瓜湯,秋茄子,飯好香,每餐吃個精大光!”。
讓人溫馨回憶的1984年10月,每天夜里我們都聽于存師傅給我們講那些年,他在中南海里給毛主席做飯的故事。于存他常常愛說的一句話是:“毛主席他老人家,不愛吃山珍海味,不愛吃燕窩魚翅,就愛吃粗茶淡飯和蝦米小魚子,就連喝過多遍的茶葉,他也都拿手撈起來吃掉”。今年12月26日是毛主席誕辰121周年紀念日,他的廚師于存也已去世多年了,讓我們用一代偉人毛主席和廚師于存的故事,來紀念他們吧。
作者介紹:彭曉東北京市順義區北小營鎮榆林村人,曾用筆名:彭小冬、彭小東。現年59歲,系北京飯店會計,美食文化研究者、中國國畫藝術研究收藏鑒賞者。曾在人民日報發表“給毛主席做飯”“周總理和他的理發師”的文章影響很大,(尤其是在人民日報發表的“周總理和他的理發師”,在北京晚報發表的“周總理的理發師朱殿華”這兩篇文章,是在國內理發界、美容界首次提出來的關于國人和國家領導人發型設計的一些新觀點。)在《中國食品》《食品界》雜志、中國日報英文網發表“開國第一宴”,在人民政協報發表“開國第一宴的幾個細節”“毛主席和面點師握手”等文章,在北京晚報發表“志愿軍汽車兵彭瑞愚”“我所認識的韓素音”?鄧小平同志吃泡饃?“泡饃鮮美留影缺憾”等文章,亦曾在中國食品雜志、作家文摘、工人日報、農民日報、中國老年報、中國書畫報等報發表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