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莉
摘 要:本文使用SVAR模型與脈沖響應函數定量分析了1990-2012年我國統一貨幣政策對四大經濟區域人均GDP影響的動態過程。表明:在短期內,貨幣政策效果存在顯著的區域非對稱性,在經濟發達地區的實施效果要強于經濟欠發達地區;從長期來看,貨幣政策效應具有典型的“貨幣政策長期中性”的特征。然后分析原因,并從實施區域差別化的存款準備金率政策,擴大人民銀行大區行的貨幣政策管理權限,改變銀行信貸資金縱向管理體制、健全欠發達地區的金融體系,增強生產要素的跨區流動性、順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等四個方面提出了促進各區域經濟金融協調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貨幣政策;區域效應;SVAR模型;實證研究
中圖分類號:F830.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0017-2014(1)-0043-05
一、問題提出
貨幣政策是宏觀經濟調控的重要手段之一,關于貨幣政策非對稱性的爭論由來已久,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貨幣政策方向上的非對稱性,即經濟衰退階段的擴張性貨幣政策對經濟的刺激作用小于經濟過熱階段的緊縮性貨幣政策對經濟的抑制作用;二是貨幣政策空間上的非對稱性,或稱區域效應,即統一貨幣政策作用于不同經濟區域會產生不同的政策效果。對于貨幣政策方向上的非對稱性已被國內外諸多研究所證實,如Tsiddon(1991)、Caballero和Engei(1992)、Ball和Mankiw(1994)理論研究;Delong 和Summers(1988)、Cover(1992)、Morgan(1993)、Thoma (1994)、Ammer 和Brunner (1996)、Weise (1999)等的實證研究;在對中國貨幣政策效應方向上的非對稱性研究方面,黃先開和鄧述慧(2000)、萬解秋和徐濤(2001)、馮春平(2002)、陸軍和舒元(2002)、劉金全(2002)、(2003)、趙進文和閔捷(2005)、劉明(2006)、楊定華(2008)、曹小衡(2008)、何國華(2010)等運用不同的計量方法,從不同方面證實了貨幣政策在治理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的效果方面表現出明顯的非對稱性。
對于貨幣政策空間上非對稱性的研究在國外始于20世紀70年代,國內近幾年才涉足,還處于初始階段。而中國1978年以來改革開放創造了持續快速增長的“中國經濟奇跡”,大大縮小了中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但是卻沒能阻止國內區域經濟差距的不斷擴大和區域經濟金融二元結構特征的繼續深化。與此同時,中國一直實行統一貨幣政策,這與區域經濟發展不均衡性的矛盾已經影響了貨幣政策效用的有效發揮,其政策效果是否呈現區域非對稱性,如何降低或弱化這種政策效應的區域差異等問題,亟需我們深入研究。
二、文獻回顧與評述
國外已有文獻證實了貨幣政策區域間的非對稱性確實存在,Carlirio和DeFina(1998)采用VAR方法證實了貨幣政策對美國48個州個人真實收入的影響程度存在顯著差異;Arnold和Nyenrode(1999)發現貨幣政策對歐洲69個地區具有不同的影響;Elbouren和Haan(2004)采用VAR方法證實了歐元區各國貨幣政策區域非對稱性的存在,并對價格和產出的反應大小進行了穩健性排序。
對于中國貨幣政策區域非對稱性的研究,孫天琦(2004),胡振華(2007),蔣益民(2009),丁文麗(2006),楊曉(2007),阮莉莉(2011),申俊喜(2011),方蔚豪(2011)等均證實了中國貨幣政策區域非對稱性的存在。但是在區域劃分上大多數學者仍沿襲傳統的區域劃分方法將中國粗略地劃分為東、中、西三個部分,這已不能充分刻畫中國經濟特征在區域上的差別,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也發表報告指出,應把中國內地主要區域劃分為東、中、西以及東北四大主要區域;在研究方法上,VAR模型是目前學者研究貨幣政策區域非對稱性的常用計量方法,雖然效果顯著,但是不能反映變量間的當期關系,而SVAR是在一般VAR基礎上加入內生變量之間的當期關系,使模型的經濟意義更加明確。
基于此,本文采用“四分法”將中國經濟區域劃分為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部,運用SVAR模型實證檢驗基礎貨幣(M0)變動對各區域人均GDP和貨幣供應量(M2)的影響,及各區域貨幣供應量對區域人均GDP的影響,并分析原因,提出建議。
三、研究方法
(一)變量選擇與數據來源
貨幣政策目標的實現路徑是:政策工具→操作目標→貨幣中間目標→最終目標。貨幣政策傳導過程為:央行通過再貼現、存款準備金和公開市場操作等工具,影響基礎貨幣投放等操作目標,進而影響貨幣供應量等中間目標,最終實現物價穩定、經濟增長。但由于我國各省物價指數差異較小,同時缺乏根據各省物價指數計算各區域物價指數的統一標準,故本文選取經濟增長作為研究各區域貨幣政策有效性的變量。因此,本文選擇的分析變量包括:基礎貨幣(M0)、區域廣義貨幣供應量(M2)、區域人均GDP(PG),使用1990-2012年度的年度數據,所有變量均取對數,以消除異方差,取對數后各變量分別記作:LM0,LM2和LPG。根據研究需要,本文將我國經濟區域的劃分為東、中、西和東北部。
(二)分析模型
本文運用結構向量自回歸(SVAR)模型來分析,SVAR是基于特定的經濟理論對VAR系統參數附加結構性約束條件,從而避免無約束的VAR在設定和估計過程中出現隨意性缺陷進而影響結論可靠性。運用SVAR不但可以發現變量之間的當期相互影響關系,還可以通過脈沖反應函數發現信息沖擊的時間路徑,這是傳統VAR模型無法做到的。
包含K個變量和P階滯后的SVAR模型的一般形式為:
BY=ΦY+ΦY+…+ΦY+μ (1)
其中,t=1,2,···,T ,B為主對角線元素為1的K×K非奇異矩陣,Y為K維列向量,Φ為K×K矩陣,μ為誤差向量且滿足E[μ , μ]=I
根據式(1),結合本文研究分別建立四個區域K=3個變量的SVAR模型,其結果為:
BY=ΦY+ΦY+…+ΦY+μ (2)
其中,
Y=
LPG
LM
0
LM2
B=1 -
b
-
b
-
b
1 -
b
-
b
-
b
1 Φ=
r
r
r
r
r
r
r
r
r
t=1990,1991,1992,···2012; i=1、2、3、4,分別表示東部、中部、西部、東北部地區;j=1、2、···p;如果B可逆,可在方程(2)兩端乘以B的逆矩陣(B)-1,得到簡化式:
Y=(B)-1ΦY+(B)-1ΦY+…+(B)-1ΦY+(B)-1μ
=AY+AY+…+AY+ε (3)
A為P階滯后內生變量的系數矩陣,簡化式擾動項ε和結構式擾動項μ的關系式ε=(B)-1μ,即ε是結構式沖擊的線性組合,代表的是一種復合沖擊。根據等式ε=(B)-1μ,我們可以利用估計得到的簡化式對矩陣中B中的元素進行估計,具體估計必須對結構矩陣施加K(K-1)/2即3個約束條件。本文的所有數據分析都是基于EVIEWS 5.0數據分析軟件。
四、實證檢驗
(一)平穩性檢驗
本文采用ADF單位根檢驗對各個時間序列的平穩性進行檢驗,結果顯示,LM0和各區域的LM2和LPG均為非平穩時間序列,但是它們的一階差分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上都是平穩序列,屬于同階單整序列,可以構建SVAR模型。
(二)SVAR模型滯后階數的確定和穩定性檢驗
對LM0、各區域LM2和LPG的一階差分分別建立4個區域的VAR模型,然后以參數矩陣對模型施加約束,使之轉換為SVAR模型。采用AIC和SC取值最小的原則確定模型的滯后階數,結果顯示,東部和東北部地區的滯后階數為2,中部和西部的滯后階數為1,因此4個區域的SVAR模型分別為:
東部:BY=ΦY+ΦY+μ
中部:BY=ΦY+μ
西部:BY=ΦY+μ
東北部:BY=ΦY+ΦY+μ
采用AR根對上述滯后階數建立的SVAR1(2)、SVAR2(1)、SVAR3(1)、SVAR4(2)模型進行穩定檢驗,經檢驗4個模型的所有根模的倒數都小于1,即落于單位根圓內,表明所建立的4個SVAR模型是穩定的,可以利用脈沖響應函數分析各變量之間的動態關系。
(三)SVAR模型的約束條件及矩陣參數估計
在檢驗了變量之間的長期關系后,需要給出模型的約束條件并估計矩陣的參數,以分析變量之間的當期關系。根據前文分析,需要對每一個地區的SVAR模型施加K(K-1))/2個約束條件,即3個約束條件,由于B矩陣中的元素反映的是變量間當期關系,因而根據經濟理論和所研究的問題對模型施加如下約束條件:(1)基礎貨幣的數量影響當期產出,但是中國基礎貨幣的投放數量是年初根據上年經濟發展情況制定,因而當期基礎貨幣不受產出的影響,即b21= 0;(2)各區域貨幣供應量很大程度上由基礎貨幣等決定,而基礎貨幣不受當期貨幣供應量的影響,即b23= 0;(3)由于我國企業融資方式多為銀行信貸,貨幣供應量會決定產出,而貨幣供應量不受當期產出的影響,即b31= 0。因而,可將約束條件表示為:
μ
μ
μ=1
b
b
0 1 0
0
b
1
ε
ε
ε
該矩陣第一行表示各區域人均GDP與基礎貨幣M0和區域貨幣供應量M2具有同期相關性, 相關系數分別為b和b;第二行表示基礎貨幣M0只受其他變量的滯后期影響,并不受到其他變量的同期影響;第三行表示各區域貨幣供應量M2與基礎貨幣M0具有同期相關性,相關系數為b。經檢驗,在5%的置信水平上,矩陣B的參數結果見表1:
從當期來看,在95%的概率水平下,基礎貨幣每增加1%,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部地區的人均GDP分別相應的增加0.62%、0.55%、0.42%和0.57%,區域貨幣供應量分別相應的增加0.76%,0.78%,0.83%,0.81%;各區域貨幣供應量每增加1%,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部地區的人均GDP分別相應的增加0.18%,0.25%,0.22%和0.26%。表明,在當期對于全國統一的貨幣政策,各區域的政策效應是:東部大于東北部,東北部大于中部,中部大于西部;各區域貨幣政策中間目標M2對基礎貨幣M0的反應是:西部大于東北部,東北部大于中部,中部大于東部;各區域貨幣供應量對區域人均GDP的效應是:東北部大于中部,中部大于西部,西部大于東部。
(四)脈沖響應分析
在SVAR模型中,通過結構脈沖響應函數的分析可以得到系統中各個內生變量對自身以及其他變量單位變動的反應。根據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分析基礎貨幣對各區域貨幣供應量和人均GDP,以及區域貨幣供應量對人均GDP的動態影響,本文選取滯后長度為15期。
圖1為各區域人均GDP對基礎貨幣的結構式脈沖響應函數結果。可見,對同一的貨幣政策M0施加一個正向沖擊,這一政策沖擊對四大經濟區域人均GDP的影響在總體趨勢上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影響程度的大小和影響時間的長短,具體表現為:一是在短期內,基礎貨幣對各區域人均GDP的影響,東部地區最為明顯,其次是東北地區,然后是中部地區,經濟欠發達的西部地區人均GDP對基礎貨幣的反應最弱,其響應的峰值僅為東部地區峰值的65%;二是基礎貨幣M0對各區域人均GDP的影響在第3、4期才達到最大值,證實了貨幣政策傳導的時滯性;三是從長期來看,四大區域人均GDP對基礎貨幣的響應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波動后最終趨向于0,說明貨幣政策沖擊在四大經濟區域的長期效應不明顯,存在“貨幣中性”。
圖2為各區域貨幣供應量對基礎貨幣的結構式脈沖函數響應結果。表明:一是各區域貨幣供應量對基礎貨幣沖擊的反應迅速且趨勢大致相同,四大區域都在第1期就達到峰值;二是基礎貨幣對經濟欠發達的西部地區影響最大,其次是中部地區,然后是東北地區,影響最小的是東部地區,其峰值是西部地區峰值的73%,這可能是因為經濟欠發達的西部地區金融市場不完善,對央行基礎貨幣投放計劃依賴性較強。
圖3為區域人均GDP對貨幣供應量的結構式脈沖函數響應結果。可見,貨幣政策中間目標在短期具有有效性,但存在明顯的區域非對稱性,對區域廣義貨幣供應量M2施加一個正的沖擊后,四個區域的人均GDP在短期內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并在第2期達到峰值,其中,東北地區受到的影響最大,其次是中部地區,略低于東北,然后為西部地區,受到影響最小的是東部地區,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四個區域人均GDP對貨幣供應量的沖擊逐漸減小并趨向于0,進一步證實貨幣政策的長期效應不明顯,存在“貨幣中性”。
五、結論與建議
(一)實證結論與分析
1、從短期來看,貨幣政策效果存在顯著的區域非對稱性,在經濟發達地區的實施效果要強于經濟欠發達地區,基礎貨幣的產出效應要強于區域貨幣供應量的產出效應(對比圖1和圖3的峰值)。具體表現為:
(1)基礎貨幣對各區域人均GDP的影響存在顯著的區域非對稱性:東部地區最為明顯,其次是東北地區,然后是中部地區,經濟欠發達的西部地區人均GDP對基礎貨幣的反應最弱。這是因為在經濟越發達的地區,金融市場越完善,政策傳導機制越順暢,政策效應越顯著。
(2)區域貨幣供應量對人均GDP的影響存在顯著的區域非對稱性:東北地區受到的影響最大,其次是中部地區,然后為西部地區,受到影響最小的是東部地區。這是因為:在東部地區經濟環境競爭激烈,投資的邊際收益下降,貸款資金有可能流出實體經濟領域而進入證券市場和其他虛擬經濟領域,從而對人均GDP造成的沖擊很小;在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投資選擇相對較少,風險大、收益低,商業銀行可能把吸收來的部分存款通過系統上存,沒有用于支持地方經濟發展,從而存款的增加對人均GDP造成的沖擊較小;在東北和中部地區貨幣供應量的增加對當地經濟的發展影響很大,當貨幣供應量增加時,當地大量的中小企業立刻提高產量,擴大產能,人均GDP增加。
(3)基礎貨幣對各區域貨幣供應量的影響存在顯著的區域非對稱性:西部地區影響最大,其次是中部地區,然后是東北地區,影響最小的是東部地區,這是因為經濟越不發達地區金融市場越不完善,對央行基礎貨幣投放計劃依賴性就越強。
2、從長期來看,基礎貨幣和區域貨幣供應量對區域人均GDP的沖擊都趨向于零,具有典型的“貨幣政策長期中性”的特征。這是因為,從長期來看,經濟的增長主要依靠技術的進步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貨幣數量的長期擴張只會引起物價水平的上升而對人均產出無影響。
(二)對策建議
以上結論表明,短期內,我國統一貨幣政策難以實現四大區域經濟同步增長的目標,政策效果的區域差異性不僅加大了央行實施貨幣政策的難度,甚至有可能激化區域金融資源配置的內在矛盾。但是從長期來看,政策效果的區域差異具有“先趨異后趨同”的規律,在經濟發展的初期,資源流動等因素會使得區域間的發展差距擴大,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區域間的經濟差距也將由擴大轉為縮小,并趨于一致。因此,在政策效果區域差異性難以避免的前提下,政策建議的重點應放在縮小過渡時間上。短期內,應進行及時的宏觀干預,制定并實施差異化的區域性貨幣政策,為欠發達地區爭取更多的金融資源;從中長期來看,應通過相關的改革來增強生產要素在不同區域間的流動性,疏通貨幣政策的傳導渠道,改善各地區金融環境,從而引導各地區逐步實現經濟金融協調發展。
1、實施區域差別化的存款準備金率政策。為防止貨幣政策“一刀切”的負面影響,中國人民銀行自2004 年4月25日起已經對金融機構實行差別存款準備金率制度,這一制度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金融風險,但對于欠發達地區的金融機構而言,其資本充足率往往不高,按規定將實施較高的存款準備金率,依據貨幣派生的乘數效應,其貨幣供給將成倍縮小,會進一步抑制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因此,差別存款準備金率的制度設計不僅要考慮金融機構的資本充足率、信貸規模擴張、資產質量等因素的差異,更要考慮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在有效控制金融風險的前提下,應對欠發達地區的金融機構執行較低的存款準備金率標準。在1913-1972年之間,美國落后地區鄉村銀行的準備金率往往是最低的,美聯儲的這種措施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落后地區的經濟發展。
2、擴大人民銀行大區行的貨幣政策管理權限。在堅持我國貨幣政策大方向統一的前提下,中國人民銀行應授予大區分行一定范圍內的區域貨幣政策制定權和決策權,允許其根據本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在利率浮動幅度、資金額度和金融服務等方面進行相機抉擇。美國1913年制定的聯邦儲備法就曾明確規定:美聯儲實行分散管理,地區聯邦儲備銀行可以根據本轄區的經濟狀況直接對當地銀行進行再貸款和再貼現,執行不同的貼現率。
3、改變銀行信貸資金縱向管理體制、健全欠發達地區的金融體系。一是進一步明確規定欠發達地區金融機構吸收本地存款用于當地貸款的最低比例,盡可能減少欠發達地區信貸資金外流;二是大力引導資金流向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對國家重點扶持的西部基礎設施建設、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高新產業發展的貸款,國家應給予商業銀行貼息或優惠利率支持。三是降低欠發達地區區域性金融機構的進入門檻,加大服務本地發展的金融支持力度,為欠發達地區有發展潛力的企業提供資金支持。四是在中西部的某些地區建設區域金融中心,提升區域融資能力,減輕資金短缺給地區經濟發展帶來的限制,促進中西部地區產業的結構升級,優化產業結構,提升貨幣政策的執行效果。
4、增強生產要素的跨區流動性、順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在很大程度上,四大經濟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市場化改革深度的差異是導致貨幣政策效果的區域非對稱效應的重要原因。因此,應進一步拓寬資金的跨區流通渠道、打破勞動力的區域流動限制、深化本地企業的市場化改革和對外開放,提升企業的經營水平和市場化適應能力,促進欠發達地區生產效率和資本利潤率的提高,從而為貨幣政策的傳導提供暢通的微觀基礎,減少區域發展的不平衡程度。同時,加強欠發達地區的金融生態環境建設,順暢貨幣政策在欠發達地區的傳導途徑,更好地促進地區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申俊喜等.貨幣政策的區域異質性效應--基于中國31個省域的實證分析[J].中國工業經濟,2011,(6):36-46。
[2] 封思賢等.貨幣政策效應的區域差異:基于SVAR的分析[J].南京師大學報,2011,(2):65-71。
[3] 曾擁政.貨幣政策區域非對稱性效應研究評述[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1,(1):99-105。
[4] 孫天琦.貨幣政策:統一性前提下部分內容的區域差別化研究[J].金融研究,2004,(5):1-19。
[5] 王錚.貨幣政策區域非對稱性在中國的實證檢驗[J].經濟問題,2011,(7):15-19。
[6] 蔣益民,陳璋.SVAR模型框架下貨幣政策區域效應的實證研究:1978-2006[J].金融研究,2009,(4):180-195。
The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Asymmetry of the Regional Monetary Policy under the Framework of the SVAR Model
WANG Hongli
(Shangluo Municipal Sub-branch PBC, Shangluo Shaanxi 726000)
Abstract:The paper analyzes quantitatively the dynamic process of the influence of Chinas unified monetary policy from 1990 to 2012 on per capita GDP of four major economic regions using the SVAR model and 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in the short term, the effect of monetary policy is significantly asymmetric, and is better in economically developed areas than that in the less developed areas. In the long run, the effect of the monetary policy takes on the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that the monetary policies in the long term are neutral. The paper analyzes the reasons, and then proposes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n promoting the coordinated economic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 of all regions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such as adopting the differential regional deposit reserve rate policy, expanding the monetary policy authority of the branches of PBC, changing the vertical management system of banks credit funds and improving the financial system of the less developed regions, strengthening the across-region liquidity of the production factors and arranging well the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 channels.
Keywords: monetary policy; regional effect; SVAR model; empirical research
責任編輯、校對:楊振峰
參考文獻
[1]申俊喜等.貨幣政策的區域異質性效應--基于中國31個省域的實證分析[J].中國工業經濟,2011,(6):36-46。
[2] 封思賢等.貨幣政策效應的區域差異:基于SVAR的分析[J].南京師大學報,2011,(2):65-71。
[3] 曾擁政.貨幣政策區域非對稱性效應研究評述[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1,(1):99-105。
[4] 孫天琦.貨幣政策:統一性前提下部分內容的區域差別化研究[J].金融研究,2004,(5):1-19。
[5] 王錚.貨幣政策區域非對稱性在中國的實證檢驗[J].經濟問題,2011,(7):15-19。
[6] 蔣益民,陳璋.SVAR模型框架下貨幣政策區域效應的實證研究:1978-2006[J].金融研究,2009,(4):180-195。
The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Asymmetry of the Regional Monetary Policy under the Framework of the SVAR Model
WANG Hongli
(Shangluo Municipal Sub-branch PBC, Shangluo Shaanxi 726000)
Abstract:The paper analyzes quantitatively the dynamic process of the influence of Chinas unified monetary policy from 1990 to 2012 on per capita GDP of four major economic regions using the SVAR model and 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in the short term, the effect of monetary policy is significantly asymmetric, and is better in economically developed areas than that in the less developed areas. In the long run, the effect of the monetary policy takes on the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that the monetary policies in the long term are neutral. The paper analyzes the reasons, and then proposes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n promoting the coordinated economic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 of all regions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such as adopting the differential regional deposit reserve rate policy, expanding the monetary policy authority of the branches of PBC, changing the vertical management system of banks credit funds and improving the financial system of the less developed regions, strengthening the across-region liquidity of the production factors and arranging well the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 channels.
Keywords: monetary policy; regional effect; SVAR model; empirical research
責任編輯、校對:楊振峰
參考文獻
[1]申俊喜等.貨幣政策的區域異質性效應--基于中國31個省域的實證分析[J].中國工業經濟,2011,(6):36-46。
[2] 封思賢等.貨幣政策效應的區域差異:基于SVAR的分析[J].南京師大學報,2011,(2):65-71。
[3] 曾擁政.貨幣政策區域非對稱性效應研究評述[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1,(1):99-105。
[4] 孫天琦.貨幣政策:統一性前提下部分內容的區域差別化研究[J].金融研究,2004,(5):1-19。
[5] 王錚.貨幣政策區域非對稱性在中國的實證檢驗[J].經濟問題,2011,(7):15-19。
[6] 蔣益民,陳璋.SVAR模型框架下貨幣政策區域效應的實證研究:1978-2006[J].金融研究,2009,(4):180-195。
The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Asymmetry of the Regional Monetary Policy under the Framework of the SVAR Model
WANG Hongli
(Shangluo Municipal Sub-branch PBC, Shangluo Shaanxi 726000)
Abstract:The paper analyzes quantitatively the dynamic process of the influence of Chinas unified monetary policy from 1990 to 2012 on per capita GDP of four major economic regions using the SVAR model and 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in the short term, the effect of monetary policy is significantly asymmetric, and is better in economically developed areas than that in the less developed areas. In the long run, the effect of the monetary policy takes on the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that the monetary policies in the long term are neutral. The paper analyzes the reasons, and then proposes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n promoting the coordinated economic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 of all regions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such as adopting the differential regional deposit reserve rate policy, expanding the monetary policy authority of the branches of PBC, changing the vertical management system of banks credit funds and improving the financial system of the less developed regions, strengthening the across-region liquidity of the production factors and arranging well the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 channels.
Keywords: monetary policy; regional effect; SVAR model; empirical research
責任編輯、校對:楊振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