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璐 鄧 婷 白 明 巴 一 (天津醫科大學研究生院,天津 300060)
左右半結腸癌臨床特點及生存預后的比較
張海璐 鄧 婷1白 明1巴 一1(天津醫科大學研究生院,天津 300060)
目的 研究左右半結腸癌臨床特點及生存預后的對比。方法 2007~2010年282例根治性手術切除的結腸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訪其后續治療、生存時間,對比左右半結腸癌患者的流行病學特征、臨床首發癥狀、組織病理學及其與預后,并評價結腸癌的危險因素。結果 右半結腸癌中女性多于男性;左右半結腸癌各年齡組中構成存在統計學差異,年齡越大,更容易發生右半結腸癌(P<0.05);左半結腸癌患者主要表現為血便、大便性狀及排便習慣發生改變等,而右半結腸癌患者主要表現為腹部包塊、腹痛、腹脹及腹瀉;右側結腸癌腫塊直徑≥5 cm的比例較左側高;右側結腸癌以低分化腺癌為主,左側結腸癌以高分化腺癌為主(P<0.05);左側半結腸癌5年生存率明顯高于右側(P<0.05);生存曲線Kplan-Meier法分析顯示左半結腸癌累積5年生存率明顯高于右側(P<0.05);年齡、腫瘤部位、是否轉移、病理分型是結腸癌預后的危險因素。結論 右半結腸癌與左半結腸癌在流行病學特征、臨床首發癥狀、組織病理學及預后方面存在明顯不同,可為結腸癌的診斷、治療及預后提供理論依據。
結腸癌;病理分型
結腸癌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消化道腫瘤,各部位的結腸癌其臨床癥狀、生理特點、病理特征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1〕。本研究通過對搜集的282例結腸癌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研究,為左右半結腸癌的診斷、治療及預后提供理論依據。
1.1 臨床資料 選擇天津市腫瘤醫院2007年2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282例左、右半結腸癌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174例,女108例。年齡26~89歲,平均(68.2±6.2)歲。確診時間10 d~1.5年,其中左半結腸病變113例,右半結腸169例。
1.2 研究方法 從我院信息化系統中調取設計的調查表,收集患者的年齡、性別、首發癥狀、病理特征、臨床分期、1年、3年、5年生存率等,并通過電話、門診隨訪、定期復查等了解患者的生存情況。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EpiData3.0錄入數據庫,并采用SPSS16.0軟件進行統計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采用Kaplan-Meier法匯制左、右半結腸癌5年生存曲線,COX回歸分析。
2.1 左右半結腸癌患者的流行病學特征比較 左半結腸癌患者男76例,女37例;右半結腸癌患者男98例,女71例,性別在左右半結腸癌中存在統計學差異(χ2=7.235,P<0.05)。左半結腸癌年齡<40歲7例,40~49歲13例,50~59歲34例;60~69歲41例,≥70歲18例;右半結腸癌分別為 7、21、49、59、33例,左、右半結腸癌各年齡組構成存在統計學差異(χ2=9.156,P<0.05)。
2.2 左、右半結腸癌患者的臨床首發癥狀比較 腹痛、腹脹及腹瀉(10 vs 142例)、排便習慣及性狀改變(65 vs 24例)、血便(72 vs 43例)、腹部包塊(16 vs 71例)等臨床首發癥狀在左、右半結腸癌中分布有統計學差異(P<0.05);食欲減退(25 vs 51例)、體重下降(11 vs 18例)在左右半結腸癌中分布無顯著差異(P>0.05)。
2.3 左右半結腸癌患者的組織病理學特點分析 左右半結腸癌患者中腫瘤直徑、病理分型、組織病理分型及轉移途徑均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左右半結腸癌患者的組織病理學特征比較(n)
2.4 左右結腸癌患者的生存預后因素分析 共隨訪282例,其中失訪45例,失訪率為16.0%。對未失訪者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左半結腸癌和右半結腸癌的1年生存率(95.8%vs 97.2%)和3年生存率(85.4%vs 80.1%)無統計學差異(P>0.05),而5年生存率左半結腸癌(74.0%)明顯高于右半結腸癌(63.1%)(P<0.05)。COX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腫瘤部位、是否轉移、病理分型是結腸癌預后的危險因素。見表2。
表2 結腸癌患者的生存影響因素分析
不同部位的結腸癌因為其局部微環境、組織形態學、生理學以及代謝特點等不同,其發病、癥狀、腫瘤病理學及分子生物學等多方面存在差異〔2,3〕。Gupta 等〔4〕指出,左右半結腸是兩種不同的器官,其起源于不同的胚胎組織,因此左右半結腸癌是兩種不同的腫瘤。
結腸癌與性別關系密切。以往大量研究〔5〕顯示左側結腸癌患者中男性比例較右側高。這種性別差異可能與女性激素影響膽固醇代謝,而這個過程大多數在近段結腸分布有關。男性不良的飲酒等習慣與其結腸癌遠端分布相關〔6〕。年齡也是結腸癌流行病學的一個重要特征。本研究結果提示老年人更好發右半結腸癌。這與von Einem等〔7〕研究結果一致。
結腸癌患者早期并無明顯癥狀,因此當患者出現癥狀就診時,病情已經有了較大進展。結腸癌患者的首發癥狀筆者認為應包括食欲減退、體重下降、腹痛、腹脹、腹瀉、排便習慣及性狀改變、血便、腹部包塊等。首發癥狀與結腸癌的病變部位存在一定的關系。但是結腸癌患者的早期首發癥狀與大多數腸道疾病如腸炎、痔瘡等消化道急性癥狀相似,難以區別,因此也是結腸癌早期漏診、不宜發現的重要原因之一〔8〕。
右半結腸癌多以低分化的黏液腺癌、印戒細胞癌較高,還有可能出現鱗狀細胞癌;左半結腸癌主要以高分化腺癌比例較高,分析原因可能與左、右半結腸致癌物的質量、致癌物對于腸上皮細胞敏感程度、與致癌物質的接觸先后、在腸道內的持續時間、局部菌群滋生及糞便通過的速度等均有密切的關系。
結腸癌組織類型中多數為腺癌,其中低分化腺癌的惡性程度明顯高于高分化的腺癌,尤其是黏液腺癌和印戒細胞癌的預后較差,同時也提示了癌腫本身的生物學特性和預后有著密切的關系。
Pappas等〔9〕對結腸癌患者進行了生存分析,結果表明結腸癌患者的總體中位存活時間是83個月,其中右側結腸癌的中位存活時間是78個月,左側結腸癌的中位存活時間為89個月。本研究結果顯示,右側結腸癌比左側結腸癌的惡性程度更高,侵襲轉移能力更強,更容易惡化,預后較差。但具體病理學機制仍需進一步深入研究。
1 金秉巍,徐子平.老年患者結腸癌發生部位與肺轉移關系探討〔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1;15(7):120-2.
2 馮珊珊,楊 博,王安平,等.不同發病部位結直腸癌患者的臨床特點分析〔J〕.寧夏醫科大學學報,2013;35(5):525-7.
3 Montroni I.The challenge of education in colorectal cancer surgery:a comparison of early oncological results,morbidity,and mortality between residents and attending surgeons performing an open right colectomy〔J〕.J Surg Edu,2014;71(2):254-61.
4 Gupta S.Polyps with advanced neoplasia are smaller in the right than in the left colon:implications for colorectal cancer screening〔J〕.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2012;10(12):p.1395-1401e2.
5 張月寧,魯重美,陳原稼,等.近段與遠段結腸癌的差異〔J〕.中國腫瘤臨床,2006;33(7):415-7.
6 鐘旭輝,羅 程,余志金,等.左右半大腸癌臨床特征對比研究〔J〕.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2010;15(1):10-3.
7 von Einem JC.Left-sided primary tumors are associated with favorable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KRAS codon 12/13 wild-type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treated with cetuximab plus chemotherapy:an analysis of the AIO KRK-0104 trial〔J〕.J Cancer Res Clin Oncol,2014;140(9):1607-14.
8 Greene FL.Distribution of colorectal neoplasms.A left to right shift of polyps and cancer〔J〕.Am Surg,1983;49(2):62-5.
9 Pappas AV.Differences in colorectal cancer patterns between right and left sided colorectal cancer lesions〔J〕.J BUON,2010;15(3):509-13.
R735
A
1005-9202(2015)09-2446-02;
10.3969/j.issn.1005-9202.2015.09.062
1 天津市腫瘤醫院消化腫瘤內科
巴 一(1969-),女,博士,主任醫師,主要從事消化系統腫瘤的基礎與臨床研究。
張海璐(1988-),女,碩士,主要從事腫瘤學研究。
〔2014-07-11修回〕
(編輯 徐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