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 冰
融合新聞報道中的職業主體配備*
□文│劉冰
融合新聞報道中的職業主體可分為背包記者和超級團隊。背包記者在記者主導型融合新聞報道中發揮主導作用,派駐國外的記者、戰地記者和小型媒體的記者可多設置背包記者崗位。超級團隊人員構成數量是融合新聞操作過程中應該考慮的問題,對團隊成員的主要要求是技術互補,成員還須具備良好的團隊合作意識和公平偏好。
融合新聞職業主體背包記者超級團隊
背包記者又被稱為超級記者、全能型記者。記者個人全面掌握文字、圖片、音頻、視頻采集與呈現技能,采訪報道過程中一個獨立的記者個體能夠身兼文字記者、攝影記者、攝像記者、廣播記者等數種角色,熟悉多種媒介采編設備與編輯軟件,后期勝任文字編輯、圖表編輯、音視頻編輯工作,能夠快速加工相關材料,及時發回融合新聞報道及相關素材。
背包記者在裝備上有一個形象的做法,即將與互聯網方便連接的筆記本電腦、數碼相機、數碼攝像機、錄音筆等新聞采錄設備集中裝在一個背包里,記者可以迅速帶上這樣的背包奔赴新聞現場采集多媒體信息。煙臺日報傳媒集團就為全媒體中心記者配備了這樣的裝備,“每人一臺筆記本電腦,移動、聯通兩種無線上網卡,一臺照相機,一臺攝像機,一部智能手機,可以同時滿足手機報、水母網、電子紙移動報、紙媒文字圖片需求以及網站、戶外視屏的視頻需求。”[1]
背包記者的工作任務主要是采集與發布包括融合新聞在內的多媒體新聞。融合新聞與多媒體新聞是兩個相互關聯但是又有區別的概念——融合新聞是個小概念,多媒體新聞是個大概念;融合新聞是升級版的多媒體新聞,多媒體新聞包含融合新聞。多媒體新聞強調的是利用多種媒介元素呈現新聞信息,但不強調媒介元素的融合,也不特別強調與用戶的互動。融合新聞則注重不同媒介元素的相互聯系,強調整體的融合性,強調與用戶的互動。背包記者的誕生是多媒體新聞報道的需要,同時也是融合新聞報道的需要。
背包記者在記者主導型融合新聞報道中占據核心位置,發揮主導作用,其工作價值突出地表現在:①減少溝通協調成本,提高傳播效率;②更為迅速地提供多媒體素材報道;③減少人力資源成本,提高運營效益。
美國媒介綜合集團女記者杰基·巴倫(Jackie Barron)的一段工作經歷可以很好地說明超級記者具有令人驚嘆的工作效率及工作價值。她曾經用四個星期的時間報道一個重要案件,其工作日程相當緊密:早上6點為網站撰寫一篇介紹案件情況的稿件;之后去法院采訪案件最新情況,10點打電話將最新報道發給電視臺;14點30分至15點,就案件進展情況編制晚間電視節目并傳給電視臺;之后赴法院繼續采集案件進展信息,一般要工作到19點;末了,為次日出版的報紙撰寫新聞報道。[2]
從杰基·巴倫的工作日程來看,她是一個工作成效顯著的全能型記者,是一個超級記者。在一天時間里,她同時為網站、電視臺和報紙工作,并發表了4篇(條)報道,其中網站1篇,電視臺2條,報紙1篇。杰基·巴倫的工作內容涵蓋了新聞信息采集、電視節目編制與報道、電視節目口述報道、文字稿件撰寫,一人身兼數職,投入人力成本低,但產出卻很高。
按照一天發表4篇報道來算,杰基·巴倫這樣的超級記者一個月里能夠發表120篇報道。傳統媒體時代,一名都市報記者每個月的任務量是發表12篇達到要求的稿件,機關報記者的發稿量通常會更少。在這個案例的數據計算中,超級記者發稿量是傳統媒體記者的10倍,從中不難看出其工作效率。
新媒體時代赴國外采訪、戰地采訪的任務可以更多地交由背包記者承擔。媒體通常不愿意同時派出文字記者、攝影攝像記者、廣播記者駐外采訪或戰地采訪,在類似情況下背包記者可以大大節省采訪的人力資源成本,發揮更大的作用,提高多媒體新聞信息的采集成效。
背包記者在小型媒體里也將有一番大的作為。小型媒體記者資源有限,一個人同時肩負幾項工作任務的情況比較常見,背包記者在這樣的媒體里可以大展身手,更有一番作為,更會受到媒體組織管理者的歡迎。另外,小型媒體的記者學習和實踐多種媒體技能的機會也更多。在大型媒體里,一個職業記者往往容易固守一個職位角色,每個職位也都有相關工作人員占據和把握,通常并不歡迎其他人干預。相比較而言,小型媒體的開放性和包容性更強,記者可以更加自由地嘗試和發展多種媒體的采制技能。
背包記者采制的融合新聞報道多見于突發新聞、特稿、調查性報道等新聞報道類別或形式。
突發新聞是典型的硬新聞,對報道的時間要求極高,需要記者對突發事件作出快速反應。突發新聞發生后,媒體若一時無法派出更多記者前往新聞現場采訪,可充分利用背包記者輕便靈活、高效快捷的優勢,完成融合新聞采集與報道任務。對于突發新聞的采訪與報道,背包記者可以迅速趕往新聞現場,以一當十,采集多媒體新聞素材,快速及時地發回融合新聞報道及相關素材。
特稿是故事化新聞報道,它運用講故事的方法與技巧來報道新聞,注重故事情節的展現,強調生動、細致的敘事,追求文學品質和可欣賞性。調查性報道是一種通過深入調查以揭露事實真相的新聞報道,調查性報道的內容通常是被調查者竭力掩蓋、不愿為世人知曉的負面信息,相關信息的調查比較艱難,并有一定的危險性。背包記者在特稿、調查性報道等融合新聞采制中也能大有作為,背包記者熟悉多媒體新聞采集與呈現技術,熟悉報道內容,“一般此類報道記者在報道之初就擬定制作融合新聞的計劃,在報道過程中收集各種便于呈現的信息”。[3]在特稿、調查性報道信息采集結束后,背包記者可以按照制作融合新聞的原定計劃做融合報道,以適宜的媒介元素呈現新聞信息,增強新聞傳播效果。
2012年2月,美國特納爾溪地區發生雪崩,幾名滑雪愛好者遇難。《紐約時報》記者約翰·布蘭奇前往納爾溪地區調查,采集素材,發回信息與報道。《紐約時報》通過后期多個部門的融合努力,最終于12月20日成功推出了融合新聞力作《雪崩》。2013年4月,《雪崩》還榮獲了普利策特稿獎。《雪崩》是一部體驗式特稿作品,發布幾天之內就吸引了290萬人次訪問。[4]在《雪崩》新聞信息采集與前期報道中,約翰·布蘭奇扮演了背包記者角色,他獨自完成了前期融合新聞素材的采集工作,其勇敢精神與不俗的職業能力令人贊嘆。如果沒有這位超級記者的前期努力,趕赴新聞現場調查采集到足夠的信息,發回量質俱佳的多媒體素材與報道,《紐約時報》各個部門后期再怎么努力也是無法推出影響力那么大的融合新聞作品的。
The patient had a prior history of diarrhea and hypoproteinemia which was managed by supportive treatment and was diagnosed with protein losing enteropathy(PLE)in 2000,but the underlying cause was unknown.
背包記者集文字采寫、圖片采制、音視頻采編等多種技能于一身,是融合新聞報道的重要職業主體,也是融媒時代傳統媒體記者轉型發展不可回避的技能模范和學習參照對象。我們應該重視背包記者在融合新聞采制過程中的作用與價值,背包記者是融合新聞工作者培養的一個必要方向,但這并不意味著融合新聞報道的職業主體模式就只能固守于此。
除了背包記者單獨作戰以外,融合新聞的采制還有團隊組合方式。而從業界融合新聞實踐來看,團隊作戰的重要性也顯得越發重要。2013年8月,《杭州日報》成立了全媒體新聞中心。該中心建立了一支全媒體采編隊伍,發布體系整合了報紙、網絡與手機客戶端三種媒體渠道。“在全媒體中心,團隊作戰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重要程度”,[5]全媒體報道工作模式受到足夠重視。
即便我們崇尚背包記者工作的高效能,我們也要明白融合新聞報道不可能完全依賴背包記者。一方面,有很多融合新聞的采制需要超級團隊的共同努力;另一方面,并非所有記者都能轉型成為背包記者,即使做出了很多努力,一些人還是更擅長某種媒介元素的運用,而對其他媒介元素的運用則要遜色得多。
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摩恩(Daryl Moen)說:“我個人并不認為會有很多人能成為‘背包記者’,但是這種人才在某些地方會有用武之地。”[6]具有15年新聞工作經驗的澳大利亞新聞學者奎因(Stephen Quinn)和美國新聞學者費拉克(Vincent F. Filak)認為,“所有記者變成一個人的觀念是荒謬的,因為一個人跨平臺制作頂級水平節目是不可能的”。[7]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彭蘭也認為,背包記者只是媒介融合時代一種記者模式,這種模式既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理想的。[8]融合新聞采集必須重視將在不同領域各有所長的記者組合起來,周密部署,通力協作,取長補短,發揮團隊作戰的優勢,取得融合采制的更大成功。
團隊規模有大小之分,超級團隊人員構成數量問題也是融合新聞操作過程中應該考慮的問題。小的團隊不超過五人,大的團隊在五人以上,甚至會有數十人。
湯姆森基金數字新聞和社會化媒體特別顧問曼森(Dan Manson)認為,“一個核心團隊結構應以4~5個人為基礎”,[10]這樣的小團隊很容易實現緊密協作,若需要大規模的團隊來報道大的新聞,則可以將多個這樣的小團隊組合成大團隊。
大團隊人員構成在五人以上,被稱為“交響樂團隊模式”的豪華超級團隊成員則多達七人甚至更多。[11]《紐約時報》為了完成融合新聞項目《雪崩》,前期采集的任務主要由一個超級記者完成,后期制作則依賴多個部門的16名新聞工作者團隊合作。大團隊成員數量多,陣容豪華,成員間的協作相對復雜,需要注意配合的默契性及領導指揮的權威性、有效性,更要注意做好融合新聞采制前期的籌劃工作。
團隊成員數量影響著團隊合作效果,管理學研究表明,規模適中的團隊合作程度更高。[12]融合新聞超級團隊人員數量上的控制非常必要,應該根據新聞選題的具體情況,配備適當數量的新聞工作者組建超級團隊。大多數的融合新聞報道以小團隊作戰為主,人員數量可以控制在兩人或三人;非常規報道、特別重大的事件報道可考慮大團隊作戰,人員數量適當增加。
借鑒互聯網公司的經驗,新聞組織適宜“扁平化”,新聞團隊建設適宜“小而美”。從這個角度講,融合新聞的運作應該注重組建更多的小團隊,采取產品小組或項目制模式運作,把小團隊的創造潛能充分挖掘出來。
大團隊作戰尤其需要對人員數量的掌控,既不要由于過度節約成本,導致人員數量的不足,影響了正常的新聞采制工作;也不要由于人員配備過多,造成了資源浪費,削弱了團隊合作的效果。
從新聞專業技術角度講,對團隊成員的主要要求是技術互補。也就是說,必須確保團隊成員足以勝任不同媒介介質的采集與呈現任務,不同的成員均有在某個方面的出色表現,有自己的專業特長,從總體上確保文字采寫、攝影攝像、圖文編輯、音視頻編輯、融合呈現均有擅長的成員主導。媒介專業技術上的成員差異程度要足夠大,方能顯示團隊合作取長補短的效用,凸顯團隊作戰的優勢,釋放更大的能量。
除了專業技術的差異要求以外,還應注意對團隊成員個性因素的考察。專業技術過硬而合作意識淡薄的新聞工作者加入融合新聞團隊,容易給團隊合作帶來障礙,反而不如讓其單兵作戰效果更好。
超級團隊的成員必須具備良好的團隊合作意識,新聞記者個性因素差異較大,未必每個人都適合加入超級團隊。以員工風險厭惡程度作為指標,測量新聞工作者的團隊合作意識是一種值得嘗試的做法。管理學者的研究表明,員工風險厭惡程度越高,團隊合作程度也會越高。[13]可以通過性格測試來了解和確認新聞工作者的風險厭惡程度,吸收風險厭惡程度較高的新聞工作者加入超級團隊,協同完成融合新聞的采集與呈現工作,鼓勵風險厭惡程度低的記者成為背包記者或從事其他合作要求低的工作。
此外,還應注意對新聞工作者公平偏好的考察,選擇公平偏好強的記者,讓他們成為融合新聞團隊成員。從職業角度講,公平、公正本身就是新聞傳播的原則要求,理應成為每個新聞工作者安身立命的職業素養。但現實情況未必完全吻合理論要求,記者自身對公平的偏好情況也存在個體差異,這一點在組建融合團隊時應當引起注意。“應采用性格測評等方法,并輔以多層次、多方向的面試環節,以最大程度地選擇公平偏好較強的員工,因為這樣的員工會形成更大的同事壓力,更可能選擇合作性的行為方式。”[14]
[作者單位:山東大學(威海)文化傳播學院]
*本文系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重點研究項目“多媒體條件下黨報主體角色的建構研究”(14BXW301)階段性成果
[1]鄭強.從傳統報業到全媒體的探索之路[J].傳媒,2008(10)
[2]蔡雯.從“超級記者”到“超級團隊”——西方媒體“融合新聞”的實踐和理論[J].中國記者,2007(1)
[3]方潔.美國融合新聞的內容與形態特征研究[J].國際新聞界,2011(5)
[4]https://www.nytimes.com/projects/2012/snow-fall/,2012/12/20。另外參見莊捷,鄧炘炘.體驗式特稿傳播Snow Fall[J].新聞戰線,2013(8)
[5]王翔等.都市新聞眼《杭州日報》全媒體報道展示[J].中國記者,2014(8)
[6]蔡雯.媒體融合與融合新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6
[7]Stephen Quinn & Vincent F. Filak. Convergent Journalism: An Introduction. Elsevier (Singapore) Pte Ltd, 2009, P132.
[8]彭蘭.如何從全媒體化走向媒介融合——對全媒體化業務四個關鍵問題的思考[J].新聞與寫作,2009(7)
[9]人民日報社新聞協調部、《新興媒體》版主編王舒懷的構想,參見麥尚文.全媒體融合模式研究:中國報業轉型的理論邏輯與現實選擇[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236
[10]錢進,尹謎眉.社會化媒介時代的新聞編輯部轉型——對話英國湯姆森基金數字新聞和社會化媒體特別顧問Dan Manson[J].新聞記者,2014(5)
[11]麥尚文.全媒體融合模式研究:中國報業轉型的理論邏輯與現實選擇[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236
[12][13]魏光興,余樂安,汪壽陽,黎建強.基于協同效應的團隊合作激勵因素研究[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7(1)
[14]魏光興,張茜.內在心理偏好、外在文化規范與團隊合作[J].企業經濟,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