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億文 傅 潔
古籍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人才培養研究*
□文│孫億文傅潔
如何在中國夢的大背景下,讓更多有專業素養的年輕人積極投身到浩瀚的古籍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之中,做到“以籍為榮”,并構建古籍高端人才發展路徑,確立古籍人才培養體系是落在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文化工作者肩頭嚴峻的命題。本文通過對民族復興語境下古籍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人才培養的研究意義;古籍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現狀與危機;古籍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高端人才發展路徑三部分研究,探討民族復興語境下古籍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人才培養。
民族復興古籍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人才培養
古籍文化遺產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瑰寶,歷來受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自2007年啟動“中華古籍保護計劃”至今,我國在古籍普查、古籍鑒定修復、古籍保護、古籍出版、古籍宣傳、少數民族古籍保護等方面成效非常顯著,古籍出版領域也迎來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機。
古籍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分為古籍鑒定與修復、古籍編目與整理、古籍傳媒與出版、古籍文化策劃與推廣四個層級,這四個層級構筑了我國古籍保護傳承人才的發展方向。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在古籍保護傳承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如,我國高等院校及科研機構參與力量相對不足,很多高等院校缺乏相關聯動培養機制,古籍相關專業課程開設相對困難,高校培養古籍人才方面相對薄弱等。
近年來,我國采取多種措施保護,在古籍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方面取得顯著成效,但古籍現狀仍堪憂。古籍損毀和自然老化非常嚴重,大量古籍亟待保護。四川的涼山大約50萬卷彝族文化古籍老損,搶救迫在眉睫,古籍鑒定師、修復師、古籍傳媒與出版等人才卻嚴重匱乏,讓保護工作捉襟見肘。古籍修復的速度遠遠趕不上折損老化的速度。進一步加快培養古籍優秀人才已迫在眉睫。
1.古籍遭嚴重侵蝕,原材料緊缺
古籍主要指具有較高文物價值、文獻價值及藝術價值的籍本。現存多數古籍文化遺產以紙、絲織品等為載體,極其容易受到潮濕、霉變、蟲嚙等損害,加之自身老化,加快了酸化脆化的過程。在國家和地方館藏的近5500萬冊古籍中,“病籍”的數量已超過1600萬冊,要完成全部修復這些“病籍”,工作量需上百年以上,前提基礎是它不再繼續遭到任何損壞。古籍修復材料難得對古籍保護造成很大影響。修復古籍使用“老”料日漸短缺,可需求與日俱增,導致入不敷出。
2.專業高端保護人才嚴重匱乏
一方面是亟待修復的大量“病籍”,另一方面古籍高端人才嚴重缺失,部分少數民族古籍甚至會面臨失傳。高端人才不足是扼制古籍保護的瓶頸。目前國內設立涉及古籍修復專業多為大中專、高職院校。在高等院校中,“古籍修復”“古籍出版”等開設專業沒有普及,研究生培養更是鳳毛麟角。人才培養結構不合理、專業人才隊伍數量不足、協同創新能力不夠、高端人才匱乏、從業人員良莠不齊等問題較為突出。
自2007年我國中華古籍保護計劃開展以來,古籍鑒定、修復培訓班、研修班等在全國各地接連舉辦,參與古籍保護領域員工與日俱增。已培訓近7000多人次,涵蓋近千家古籍相關單位,形成了一批不可忽視古籍保護生力軍,國家級的古籍修復技藝傳承中心相繼浮出水面,多途徑培養了古籍人才,態勢較為喜人。但是,目前高端的、科學的、系統性梯隊人才“國字頭”培養體系尚未完全形成,人才梯隊建設瓶頸依舊。古籍人才數量上去了,但質量更需要進一步拔高。解決這一瓶頸問題,需要更多的高校協同創新、深度量化對接,只有全面、規范、高層次的學科建設,才可能培養出緊缺人才。
3.學生對古籍相關專業冷淡,學校教育參差不齊
面對多元文化發展態勢,學生們受西方流行文化的影響較大,對古籍相關課程興趣有限,對古籍文化傳承的熱情不高。有的大學生甚至不知道《山海經》《芥子園畫譜》《十竹齋箋譜》等這些文化遺產古籍中的經典,更有甚者不了解古籍百衲本、邋遢本、巾箱本的基本概念。一些高校雖然設立了古籍版本學、文獻保護學、古籍出版等課程,但由于學生積極性不高,開課率就非常低,老師們的上課積極性很受影響,甚至有的高校古籍相關課程已停課。另外,我國高校古籍相關教育也參差不齊,有些學校在大學生古籍人才培養問題上,衡量人才過度要求數據化、指標化、市場化;也有些省份即使比較重視古籍文化在我國高校中的教育,但心有余而力不足,一刀切填充擠壓式的應試教育模式最終抹殺了同學們個體的階段性差異化趨勢,這些都造成了在古籍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過程中未來人才銜接性不夠的問題。
目前,國家尚未建立起完整“國字頭”的古籍文化遺產教學體系,多數高校目前培養的不是古籍高端人才,這樣發展下去所培養的畢業生很難勝任新世紀我國古籍保護與傳承的迫切需要。本科是素質教育、通識教育,學生的發展方向非固定,從這個角度說,古籍編目等相關課程放在本科階段是否適合,有待進一步考證。
古籍保護傳承的趨勢是高端人才的梯隊培養,主要涉及古籍編目與整理、古籍鑒定與修復、古籍傳媒出版、古籍文化策劃與推廣四大層級。古籍高端人才需要高學歷(職稱)、高技能、高協同的復合型人才即“古籍三高”人才。
1.協同創新,多學科、多部門協同培養古籍高端人才
高校之間協同創新,多緯度無縫對接是大勢所趨,涉及文理多個學科,實現重基礎、重實踐、重推廣的三重原則。把握高校多學科綜合優勢,融合傳統的考古、人文、美學與化學、物理、材料、生物科技、新媒體、計算機、網絡等理工科方面的學術研究資源,并與中央與地方圖書館、博物館展開相關合作,建立教學科研實驗基地,給同學們提供有責任心的知名校內外導師。
高校需與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加大協作深度與廣度,在全國高校(包括民族院校)建立國家古籍保護與傳承學院,以培養專業碩士為主,建立從中專、大專、本科、碩士、博士到博士后流動站的教育培養路徑,全面科學地建立古籍保護學科體系,培養古籍保護專業梯隊人才。
另外,教育部、文化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高等院校等需多方深度協作,將古籍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重點學科建設及古籍人才培養方案列入國家重點規劃,在保護、傳承古籍文化的同時,更要讓中華古籍文化走進尋常百姓家,使古籍文化與百姓零距離交流。需充分利用好古籍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天時地利人和的有利條件,搶救保護為先、傳承為主、合理規劃利用、協同與創新,與時俱進的理念,努力開創高校古籍保護工作全新的格局。
2.從書工、書師、書家轉變與升華
古籍人才不僅需要扎實的修復基本功,還需深厚文化積淀。掌握官簿、史志、私錄、輯佚等文獻學基礎,掌握音節、韻律、典故等詩歌基礎,掌握民族宗教,官制變革、婚喪嫁娶、地理沿革等民俗歷史常識。因此要在完善和創新古籍人才培養機制上下功夫。一方面要積極推動在高校設立古籍專業和人才培養基地,加強學科、專業教材、師資隊伍等建設;另一方面,實施委托培養、在職培訓等多種教育模式,形成多層次的梯隊漸進人才培養結構。古籍專業人才培養是潤物細無聲、甘于寂寞的“細活”,讓古籍保護人才有安全感、歸屬感和民族自豪感。從重視古籍文化傳承研究的時代價值出發,培養一大批研究的中青年學科帶頭人,使古籍研究與保護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我國高等院校(不含獨立學院)共計2500余所,目前已有近90個古籍研究所,其中復旦大學和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共同培養古籍保護方向碩士研究生計劃也在制定之中,這在古籍保護傳承領域是一個重要的突破。該校還成立了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整合了復旦大學圖書館、歷史地理研究院、古文字研究中心等資源,是協同創新跨學科的綜合研究院,其中設立國家古籍保護人才培訓基地,將優秀人才培養與學術縱深研究二者緊密結合。
另外,在我國開設古籍保護方向碩士研究生的還有廣州中山大學、山東大學等。三所高校在全國古籍保護中心統籌與協調下,共同擔當學科建設。廣州中山大學開置古籍保護與修復方向專業碩士,學制共計3年。理論課占1/3,剩余的2/3為實踐(實驗)課程。招生標準不像其他學科專業,古籍保護專業招生沒有對學生本科專業背景設置硬性的條框與門檻,而是更側重于學生對古籍保護領域的責任與熱愛以及在該領域未來發展的潛力。
民族復興語境下古籍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人才培養之路任重而道遠,是落在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文化工作者肩頭不可回避的嚴峻命題與歷史責任。古籍人才培養應立足于我國本土文化現實,承擔傳承民族文化的責任,構建區別于西方古籍文化發展的譜系。古籍人才培養應努力汲取中國傳統文脈與西方古籍保護傳承的精華并融會貫通,以更貼近我國尋常百姓藝術感知的方式與生存經驗,在古籍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展現當下鮮明的民族品格與精神光輝。古籍人才培養要尊重本民族各古籍文化藝術之間以及中西古籍文化之間的差異性,以開放的姿態和觀念構筑交流的平臺,以國人的純粹心智追尋民族文化脈絡。
(作者單位:杭州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本文系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教育部青年課題“中國夢背景下‘非遺’美術教育研究”(ELA130436)階段成果
[1]郝建強,趙玉.中國古籍版本學的個性之作——評黃永年著《古籍版本學》[J].安徽文學,2011
[2]趙霞.淺議網絡環境下高校圖書館的古籍數字化[J].江西圖書館學刊,2007
[3]肖希明,谷聰聰.歐洲國家的圖書館政策研究[J].國家圖書館學刊,2012
[4]孫永平.從古籍修“復”到古籍修“護”——由同一種破損情況多種修整方法談修復理念更新[A].廣西圖書館學會2013年年會暨第31次科學討論會論文集[C].2013
[5]郭藝鴿.《欽定續文獻通考·經籍考》的目錄學價值與文獻價值[D].吉林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