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冰冰
也關學術也關政
——《杜甫詩里的非戰思想》評析
□文│金冰冰
作為中國古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一生都背負著對國家和時代的憂慮和責任。他的詩作也因真實反映了封建社會的種種現實,展現勞動人民受到的壓迫和苦難,而被后人稱為“詩史”。杜甫詩作的字里行間深刻表達著對人民的同情,其民本思想一覽無遺。其中的非戰思想更是其民本思想的具體體現。雖然研究杜甫的作品繁多,但是對于其非戰思想的研究,則首推《近代名家散佚學術著作叢刊·文學:杜甫詩里的非戰思想》(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11月出版) 一書。該書以鮮明的時代烙印、深刻的學術反省、全新的研究方法,成為了研究杜甫非戰思想的代表性著作,是后來者理解杜甫非戰思想的經典之作。
民國學者顧彭年所著的《杜甫詩里的非戰思想》,是作者應《小說月報》之約而寫,卻最早在1928年由商務印書館列為“國學小叢書”之一種而出版,于1933年重印。幾十年后,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將其整理在“近代名家散佚學術著作叢刊”中。
《杜甫詩里的非戰思想》作為叢刊中民國出版的學術精品之一,主要以論述杜甫的非戰思想為主題,緊扣“五四運動”時期中國的社會現實,從杜甫的人物傳記、杜甫的時代、杜甫以前及他同時代的反對戰爭的思想與作品、杜甫詩里的非戰思想、杜甫時代之重要戰爭與叛亂年表等方面全面系統解析了杜甫的非戰觀點。作者精于對杜甫的研究,同時以比較分析的研究范式來剖析杜甫的經歷與思想,實現對社會環境的反思,在學術研究之外賦予了本書對戰爭的批判性和關注國家命運的思想性。
作者具有深厚的國學根底,同時也兼具西學研究之長,其在行文中試圖以歷史的眼光跨越千年,在比較研究的基礎上分析杜甫非戰主張的特點,采取史筆與詩筆相結合的方式,不失為一種現代性的思維方式和研究范式,結合了古典和現代的學術風格,使該書在學術方法上實現了詩學與史學、國學與西學的學術碰撞的效果。書中,以歷史的視角對比中西方自古以來非戰思想的流變,例如作者所列舉的希臘的《伊里亞特》詩集、《詩經·采薇》中所言及的“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兮”、孔孟的德治主張、沈佺期和王勃等人的詩作等,以這種追溯的手法敘述杜甫之前中外非戰思想隨著社會背景的變化而深入人心。同時,又結合文學發展和歷史潮流,列舉其時反對內戰的詩人如元結,反對對外征戰的詩人如李白、王昌齡、岑參,總結出杜甫反對戰爭的作品在同期詩人中是最多的,以及非戰已成為當時的重要思潮。文中既有歷史視角的非戰思想于詩學這種表現形式的梳理,又有對非戰主題詩歌的具體舉證,如《兵車行》《后出塞》等,如此在古今和橫向的對比中,在史筆和詩筆交相輝映的過程中,在國學的渲染和西學的比較研究中凸顯了杜甫非戰思想之千古影響,為后人研究杜甫非戰思想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作者將時代的研究方法和問題的研究方法相結合,在還原杜甫詩作的生長現場的同時,完成了對自身所處的時代的反思與對戰爭的批評。通過追溯杜甫的生平、性格和家庭,尋覓杜甫的文學發展之路與思想變化,探究杜甫所處時代的動蕩,再現其時的政治、時運、社會、民俗。作者以非戰思想為中心議題,以現代的倫理和人文關懷來解析杜甫的非戰觀念及其詩歌中簡單的語言包含的豐富意蘊,揭示了戰爭的殘酷,批評了社會的動蕩,賦予了研究充沛的時代內涵,使該書成為表達時代呼聲的作品。
可見,就學術性而言,該書作為較早以反戰視角研究杜甫的專著,體現了作者在歷史的解讀、比較的分析和問題意識、時代精神的指引下的客觀理解力和學術洞察力。該書也因獨到的見解和研究方法,為周汝昌等人編撰《唐詩鑒賞辭典》提供了學術參考。如果說詩歌是時代的鏡子,那么此書立足于戰亂的民國,通過對杜甫詩作中非戰思想的整理分析,在體現作者深厚的學術造詣和沉郁的民本觀點之余,更是使文學與社會相結合,契合了“五四”之后的社會意象。
(作者單位:河南大學民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