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寧江
·首席論衡·
讓市民卡應用回歸
王寧江
市民卡植入社會信用概念開展應用是城市管理和社會治理的創新,會非常有意義。市民卡應用功能應回歸主業,至少三個方向,一是讓市民卡變成政務通卡;二是讓市民卡變成城市社會誠信卡;三是讓市民卡成為區域聯通卡。
先看一下各地市民卡普遍的應用點在什么地方,一是公用服務類的,如醫保、圖書館、公用自行車租用、公園等;二是小額支付類,如公共交通、出租車、水電氣通訊費用繳納、餐飲、加油等。以國資出資或控股成立市民卡公司,負責市民卡運營。前者作為公用服務,理由政府提供;后者作為小額支付工具,則面臨各類移動支付寶們的“圍追堵截”,市民卡的“互聯網+”征途漫漫,前途難卜。
市民卡究竟作為經濟卡還是社會卡的定位十分重要。筆者認為,市民卡應當在社會治理領域中發揮更大作用,而不是經濟交易領域,否則會是舍本逐末。據新華網報道,中國式辦證:中國人一輩子最多需辦證件超400個,其中常用的證件、證明近百個。于是,調侃“人不是在辦證就是在辦證的路上”。雖然夸大其實,但也不無道理。這也恰恰是我國政府職能無限放大或懶政的一個縮影。拿著納稅人的錢,不辦納稅人的事,行政辦事大廳的服務人員窗口往外一丟,“缺……材料,補齊后再來”。政府效能改革,轉變作風,提出“一次性告知”、“一站式服務”等舉措,但這些恐怕還是停留在治標不治本的表層。
群眾來辦事,應借鑒行政訴訟中“由被告行政機關負舉證”的做法,實施“由辦事機關舉證”。在提供政務服務時,群眾只帶一張市民卡或身份證即可,取消其他所有的證明或復印件。讓市民卡或身份證、一個碼集成所有的政務信息,實現一張證辦所有事!這才是改革方向,才是問題導向。只有實現之,才能說改革有突破、有成績,政府職能在轉變、“店小二”服務理念在形成。支撐這句話的是政務一張網,實現國家機關間的信息共享,也是癥結、關鍵和難點。正如總理質疑商事制度改革中“證與碼”,為何還是“一證三碼”,而不敢提“一證一碼”?讓市民卡回歸政務通卡,這才是真諦。
市民卡應當成為記錄市民在城市活動中遵法守禮的誠信卡。曾經辦理提案建議時,一政協委員提到,城市如何破解自行車載人難題。委員反問我們,究竟是警察現場制止并罰款效果好,還是直接刷卡記錄在案效果好?當時第一反應,顯然是記錄在案效果好,可以發揮信息傳播的作用。因為一旦違規記錄在案,那么在今后個人的銀行往來、城市入戶、社會保障等領域會受到限制,想必每個人都會掂量這違規成本。市民卡要客觀公正記錄正負面信息。正面的可以包括履約的穩定性、社區義工、社會捐助、榮譽稱號等信息,負面的如違反城市管理、違反交通法規、拖欠水電氣電信費用、公共交通逃票、損壞公用設施等。采用合適的模型方法量化,形成市民的誠信積分,并以此在城市公共服務和管理中給予便利或警示,譬如優先發放居住證,優先就讀,便利享用公共設施,享受公用事業服務折扣或事后付費等便利。
阿里巴巴的芝麻信用評分體系,納入“圈子”作為一個維度,這其實也是一種探索,傳統文化的“人以類聚、物以群分”,恐怕也是這個道理。從社會學解釋,這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經濟信用的社會化訴求所致。筆者也認為,傳統經濟信用疊加、融合社會誠信是一種進步。如果這樣的社會誠信積分數據再和金融機構實現信息共享和交換,社會誠信又可經濟化,兩者會起到相互促進推動的作用。憑借市民卡拿到信用貸款,啟動創業之路,想必對全民創業是福祉。同樣,對于金融機構而言,這恐怕也是破解小微企業融資難、信息不對稱的又一條新途徑。杭州、溫州等市已經開始一些探索。
借鑒自貿區試點的模式,我們要讓一座城市市民卡的經驗做法形成在全國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的做法和標準,讓城市通、變成區域通,最后到全國通。其中要做到頂層設計、標準統一,譬如,一個代碼、一套算法;一個信息歸集目錄、一個城市應用目錄;還有信息化基礎設施、數據交換等技術支撐。雖然有點難,但可以沿著這條路走下去。
作者為浙江省經濟信息中心副主任、浙江省信用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