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燕
做實業要有點傻氣
汪燕
這是筆者在臺州調研座談時,臺州杰克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阮福德說的一句話,“前些年很多朋友都說我傻,只知道做縫紉機,我就是憑著這股傻勁,現在做到了工業縫紉機行業的全國第一、世界第三。”
“傻”,百度詞典解釋有二:一是頭腦糊涂、不明事理;二是死心眼、不知變通。這個原本帶點貶義色彩的詞,但是用在堅守實業、不為投機誘惑的企業家身上,則體現了一種執著和專注實業的精神。
曾幾何時,在資本狂潮下,那些眼花繚亂的資本運作、以小博大的資本杠桿、高溢價的資產估值,使一夜暴富的投資神話不斷上演,快錢賺得笑聲一片,越來越多的投資家而非實業家躋身中國首富榜單。面對非理性暴漲、輕易獲取暴利、投機收益遠遠高于實業收益的誘惑,一些人失去了踏踏實實做實業的耐心。筆者在調研中發現,在民間資本充裕的溫臺地區也不例外,有的知名企業將自己辛辛苦苦做大的企業賣掉,換成大把現金用于投資;有的逐漸脫離主業,什么熱門投什么,甚至高額負債投入一些所謂的暴利行業;還有的雖然保留著實業,但早已身在曹營、心在漢,熱衷于各種投機炒作。像杰克這樣拒絕涉足本行業之外的領域,心無旁騖做實業的企業家,一度不為外人所理解,甚至被人取笑為“傻”。
后來的事實人所共知,狂歡結束、泡沫破裂,熱衷此道的企業垮的垮、跑的跑,而步步為營、一步一個腳印的實業家,成為笑到最后的人。對此,杰克的阮總并不認為自己有多少高明,只是堅持做自己能夠掌控的事情,走專業化道路,在一個專業領域做到極致。
世界上很多國家也都有過類似的教訓,18世紀英、德、美、法等國發生的生產過剩危機,1929年的美國經濟大蕭條,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的日本經濟大衰退,以及此次遲遲走不出陰霾的國際金融危機,一個共同的原因都是虛擬經濟過度膨脹且與實體經濟脫節。以工業起家的美國,在經歷了此輪金融危機風險后,已經深切認識到實業根基的重要性,提出了“再工業化”的設想。
我國前不久發布的《中國制造2025規劃綱要》,開宗明義提出“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沒有強大的制造業,就沒有國家和民族的強盛。”小到一個企業,大到一個國家,只有實體經濟成為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才能增強抵御風險的能力。
要想通過三個十年的努力實現制造強國之夢,克服制造業大而不強,自主創新能力弱、產品檔次低等現實問題,還真的需要一批有點傻氣企業和實業家。
——企業要讓實業精神扎根。克服一朝一夕急功近利的心態,克制對暴利的追求,靜下心、沉住氣,要有打造百年老店的精神,把主業做專、做精、做實,把企業做好、做強、做大,做一家持續成長的企業。
——社會要培養企業家精神。真正的企業家不是只會賺錢的商人,還要具有誠信精神、創新精神、合作精神和敬業精神等許多元素,在創造利潤,對股東利益負責的同時,還要承擔對員工、對消費者、對社區和環境的責任,要成為社會的中流砥柱,得到社會的承認和尊重。要努力培養一批像GE的韋爾奇、蘋果的喬布斯、英特爾的格羅夫那樣的企業家楷模。
——政府要營造做實業的社會氛圍。制造強國不僅需要企業家一份堅守實業的“傻氣”,更需要政府的責任和智慧,為實業發展營造一個寬松的氛圍,要有效調控行業利潤率,只有各個行業利潤率都差不多了,人們才不會一股腦兒跑去高利潤行業“尋租”,才會安心做自己的專業。
作者為浙江省經濟信息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