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偉杰
·智庫新銳·
思辯“互聯網+”
杜偉杰
自從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上提出制定“互聯網+”計劃,各地把制定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作為一項重要工作,推動“互聯網+”熱潮不斷升溫。面對熱潮,在理論和實踐中有幾個關鍵問題值得細細探討。
互聯網是不是中國的第五次“邊緣革命”?
“邊緣革命”是經濟學家科斯及其助手王寧提出的關于中國經濟改革的一個改革觀點,他們將中國經濟改革中政府主導之外的由民間邊緣力量主導運作的自下而上的改革稱為“邊緣革命”,最典型的有家庭責任承包制、鄉鎮企業、城市個體經濟和經濟特區。近期有學者把互聯網看作是中國的第五次“邊緣革命”,認為我國互聯網經濟過去十年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有一個較為寬松的發展環境,走的是一條典型的自下而上“邊緣革命”式的發展路徑。
因為有了互聯網,經濟發展中出現各種體制外野蠻生長;因為有了互聯網,經濟發展中所涌現的草根創業是以往任何時候任何領域都無法比擬的。可以說,互聯網所具備的草根精神精髓是任何行業都無法與其等量齊觀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互聯網確是“邊緣革命”無疑。
但深入探究,互聯網又與前四次“邊緣革命”有根本差異。以往“邊緣革命”需要政府在制度上進行明確的改革,需要政府打破以往的制度牢籠、清除以往的制度藩籬,然后才能變“邊緣”為“主流”,形成巨大的發展浪潮。不同于以往“邊緣革命”對政府制度創新的直接需要,互聯網發展更重要的是自身的創新,互聯網的草根屬性決定了其強大的創造性和創新性,新模式、新業態、新業務不斷涌現,其發展最需要的是政府給予更寬松、更包容、更完善的創新發展環境,這也是推進“互聯網+”的根本出發點。
推進“互聯網+”的關鍵是什么?
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筆者認為,互聯網基礎設施是推進“互聯網+”的關鍵?!盎ヂ摼W+”的前提和基礎是互聯網作為基礎設施的廣泛安裝和便捷應用,沒有廣泛安裝和便捷應用的基礎設施,互聯網發展將成為“無水之源”、“無木之本”,互聯網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更將成為“空中樓閣”?;A設施普及發展情況更是體現和決定了人的互聯網化程度。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人的互聯網化程度將決定“互聯網+”發展情況。
根據阿里研究院的研究,在過去十年“互聯網+”過程呈現“逆向”互聯網化的特點,是一個由消費者到生產者的過程,消費者在線是這個過程的最初起點。目前我國的互聯網發展仍更多地由消費者驅動,而且考慮到我國互聯網普及率只有47.9%,可以判定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仍將保持消費者驅動發展模式,既由人的互聯網化逆向帶動產業互聯網化,且人的互聯網化程度越高,產生的動力越大,帶動產業互聯網化發展速度越快。
可以說,推進“互聯網+”首當其沖的應該是完善基礎設施,國務院近期著力加快高速寬帶網絡建設、推進網絡提速降費舉措的戰略意義正在于此。
推進“互聯網+”的最大障礙是什么?
互聯網與以往幾次重大技術革命的區別首先是互聯網最大限度的縮短了時空距離、突破了時空限制,為實現連接一切、萬物互聯提供了技術性可能。然后在連接的基礎上實現經濟社會所有要素的虛擬化、數據化,數據成了獨立的生產要素,而且是驅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生產要素。正如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2015貴陽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賀電中指出的,“數據是基礎性資源,也是重要的生產力。”
然而,數據要產生價值,由“基礎性資源”轉化成“重要的生產力”,首先必須要實現流通。數據只有在流通中才能產生價值,而且流通的范圍越大,價值越大。而由于頂層設計不足以及各部門本位主義的限制,分散在政府各個部門中的數據不成體系,且部門壁壘森嚴,存在數據打通難、數據開放不足等問題,政府目前的數據公開遠遠無法滿足發展實際需求,成為當前推進“互聯網+”的最大障礙。
就此而言,和前四次“邊緣革命”對政府制度創新的需要一樣,推進“互聯網+”不是不需要政府自身在體制機制上的改革創新,在一定程度上而言,甚至是需要更迫切。而且,基于互聯網越來越顯現的基礎性和戰略性地位,政府需要在更廣范圍、更大程度、更快速度上推動適應數據互聯互通、廣泛流動的組織和制度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