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菲
快速崛起的跨境電子商務
李菲
跨境電子商務是指不同國家或地區的交易主體,借助互聯網平臺進行談判簽約和支付清算,并通過跨境物流送達商品、完成交易的一種國際貿易活動。簡言之,跨境電子商務就是互聯網與國際貿易的結合。當前,跨境電子商務已成為推動我國外貿增長的新引擎和實現外貿轉型升級的重要路徑。
跨境電子商務是互聯網發展到一定階段所產生的一種新型貿易形式,與傳統國際貿易比較,具有難以比擬的新優勢、新特征:
——互聯網+國際貿易。“互聯網+”的本質是產業的在線化、數據化。通過互聯網,商品信息和交易行為被遷移到互聯網上,這些在線的數據,是重要的資源,連接上下游、以最低的成本流動和交換。跨境電子商務基于互聯網,突破國界的限制,推動傳統國際貿易變革,在高效完成交易的同時,也實現了國與國之間差異化管理的要求,幫助買賣雙方企業充分挖掘全球市場、促進經營方式更加靈活。
——外貿企業供應鏈扁平化。一般而言,傳統外貿出口有6個環節,即“國內工廠—國內出口商—外國進口商—外國批發商—外國零售商—外國消費者”,并伴隨著信息不對稱、訂單周期長、匯率風險等不確定因素。而跨境電子商務,繞開諸多中間商,生產者和消費者直接進行貿易,減少了代理、批發、零售等中間環節,有效打破渠道壟斷,促進國際貿易供應鏈扁平化。跨境電子商務剔除了傳統跨境貿易貨物幾經周轉所增加的流通成本,幫助“中國制造”實現利潤回歸,也讓消費者享受更多實惠,形成制造商和消費者的“雙贏”局面。
——訂單小、批次多、個性化。2008年金融危機后,進口商出于資金及風險的考慮,傾向于將大額采購轉為中小額采購、長期采購變為短期多批次采購,導致交易形態高度碎片化,交易模式向小批量、多批次方向轉變。在此背景下,促使傳統外貿模式發生變革,跨境電子商務應運而生。同時,生產企業根據小訂單量身定制,設計和生產差異化、定制化的產品,通過跨境電子商務平臺以小額批發或在線零售的方式直銷海外。
——以出口為主,以周邊國家和地區為主。從近年的進出口結構看,超過90%的交易規模為出口所貢獻,進口比重較低。艾瑞提供數據顯示,我國跨境電商的出口市場主要為亞洲周邊國家和地區,其次為美國和歐盟。2012年,我國跨境電子商務出口總額中,東盟、日本、韓國、印度、中國香港和中國臺灣占比合計為41.6%,美國和歐盟則分別為17.2%和16.3%。
跨境電子商務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已經成為當代國際貿易發展的新趨勢,其巨大的發展潛力將進一步激發,它的未來值得期待:
——發展速度進一步加快。艾瑞咨詢發布的報告顯示,我國跨境電商交易規模將持續高速發展,在進出口貿易中的比重將會越來越大。據商務部測算,2016年我國跨境電子商務交易規模將會增至6.5萬億元,2013—2016年年均增速接近30%。跨境電子商務呈現勃勃生機,與傳統外貿增長乏力形成鮮明對比。
——國際貿易向在線全流程轉型。目前,跨境電子商務的部分環節仍是在線上完成的,尚未實現完全在線交易。隨著制度創新、管理創新、服務創新的推進,深入探索跨境電商支付、通關、退稅、結匯等環節的技術標準、業務流程、監管模式,建立適應和引領跨境電子商務發展的管理制度和規則,實現跨境電子商務在線全流程將是必然的趨勢。
——進口貿易比重會逐步增加。目前跨境電子商務進口的規模依然較小,但“直郵進口”、“網購保稅進口”,已讓喜愛的“海淘”人們享受到了便利和實惠。未來,隨著相關管理進一步規范、“云服務+大數據”的智能平臺的應用,進口商品將以更快的速度通過海關國檢的系統核查和分揀包裝,送達消費終端。
浙江跨境電商發展一直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目前正在加速布局跨境電商,爭取到2017年,全省實現跨境電子商務年交易額500億美元。中國首個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花落杭州,更是為全省跨境電子商務的發展帶來新契機。要在確定跨境電子商務經營主體的基礎上,進一步健全跨境電子商務業務體系,加強跨境電子商務發展配套支撐,推進服務體系建設,建立完善電子商務進出口報關、檢驗檢疫、收結匯、支付服務、稅收等相關管理機制,為推動全國跨境電子商務發展提供有益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