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淑敏 ,張敏學,謝 芳,郭獻崇,梁 麗
(1.張家口職業技術學院信息工程系,河北張家口075051;2.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北京100872)
?
素質本位人才培養模式在高職院校IT專業中的研究
陳淑敏1,張敏學2,謝 芳1,郭獻崇1,梁 麗1
(1.張家口職業技術學院信息工程系,河北張家口075051;2.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北京100872)
圍繞素質本位IT人才培養模式進行研究,構建高等職業院校以職業崗位能力為核心,培養實用型、素質型高級專門人才的教學模式。
素質本位;人才培養;高職教育;IT專業
高等職業教育IT專業是以培養素質本位高技能應用人才為根本目標,以適應社會市場需求為目的,以培養應用實踐能力為主線,設計出一套學生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以及素質結構的培養模式。真正培養出既具備IT 專業知識,又具備IT實踐技能和綜合職業素養,服務于IT行業一線的應用型高技能人才。因此高職院校的IT專業教育必須結合市場需求,突出實踐性技能教學,著重突出培養素質本位技能型人才的指導思想。
1.從高職院校IT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顯現的問題分析
縱觀我國高職院校的IT人才培養模式,目標是培養出一批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為此,很多高等職業院校努力探究產、學、研三結合的道路,“工學結合”、“校企合作”、“訂單式培養”等人才培養模式在教學過程中得到積極實踐與探討。然而,目前我國高職院校的IT教育的校企合作,還不完善,還有許多弊端。許多只停留在諸如企業專業人員短時期講授幾次專業培訓,一、兩門專業課程,或與教師開展幾次專業交流座談會,效果欠佳,很難達到預期目的。
2.從高職教育教學過程分析
鑒于高職院校IT專業教學歷史較短,軟件和硬件基礎設施薄弱,未將“專業性”與“職業性”有機地融合在一起。高職院校的IT專業在職業素質、知識能力培養上還未能形成完善體系,師資水平、辦學條件亟待提高。在學生的日常生活和教學管理中,也未將一個IT職業人的特色貫穿其中,教學情境缺乏模擬企業的工作情境,所以使學生對將來所從事的崗位和職業完全處于陌生認知,沒有一個具體思路和概念。進而導致許多高職學生根本缺乏IT職業人的特質,表現出“實際操作能力差”、“團隊合作意識薄弱”、“缺乏職業素養”等等。因此,在我國的高職院校IT專業沒有形成西方發達國家的“工學交替”的課程教學模式。
高職院校的 IT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經歷了從“知識本位”模式到“能力本位”模式的飛躍過程,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一切教學過程、知識傳授、能力素質的提高都必須服務于人的全面發展,而并非只是能力的培養。所以高職院校的IT專業必須堅持以就業為導向,努力探索、創新實踐以就業為導向的知識、能力、素質“三位一體”的“素質本位”人才培養模式。
1.高職院校IT專業學生知識、能力、素質“三位一體”必須協調發展
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必須以就業為導向,培養出理論知識扎實、實踐能力強、職業素質高的高技能應用型專門人才,遵照教育教學規律,制定人才培養方案,促進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
2.高職院校IT專業學生必須加強理論教學、實驗實訓、素質教育
高職院校IT專業素質本位人才培養模式,必須在以就業為導向的背景下,實現理論教學、實驗實訓、素質教育三結合。其中專業理論教學可以使學生的知識、能力及素質得以提升,是最基本教學環節;實驗實踐教學是使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完善和提高的重要環節;素質教育是提升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的拓展環節。三種方式共同用于培養IT專業人才,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3.高職院校IT專業學生必須強調人才培養的特色
高職院校IT專業學生在以就業為導向的背景下,重點關注實踐技能、關鍵能力。學生的職業技能是生存和發展的核心。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強調“專業能力”,“重點能力“,”專業素質“等,這種培養模式既培養了學生的核心生存技能,又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素質。突出IT專業學生“四有”的特色,即“正確的價值觀,良好的IT素養,優良的專業技能,積極的生活態度”,對學生一生的發展至關重要。
結合幾所高職院校IT專業的教學改革實踐,合理建立素質教育評價體系,優化IT職業培訓課程,更新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進行積極探索。
1.貫徹素質本位人才培養模式,進一步優化高職院校IT專業課程體系和人才培養方案
首先,優化IT專業課程,在理論教學體系中,正確處理好“必需的”基礎教學環節和專業教學環節之間的關系,增加實踐性授課,相關專業基礎課程、專業課程以及選修課程之間必須有效銜接,探索打破專業之間和學科的橫向空間壁壘,研發、優化綜合課程。不僅要注重培養IT專業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而且要注重培養IT專業學生人文情懷,比如開設相關課程《IT職業素養》、《音樂鑒賞》等相關課程。
其次,增加實踐教學環節,加強綜合訓練、課程設計、培訓和實習,鼓勵學生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技能,使學生迅速適應社會需求。走出校園,走向社會,與企業合作,逐漸擴大穩定的實訓實習基地,拓寬IT專業學生的實踐平臺,最大限度的加大實踐教學比重。使IT專業學生在專業實踐基礎上,進一步提高社會適應能力,以及培養吃苦耐勞精神、團隊合作精神。努力培養學生的學習、創新、團結、協作等職業關鍵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2.貫徹素質本位人才培養模式,科學開展高職院校IT專業課程改革
IT專業學生通過學習、培訓必要的課程,熟練掌握可視化編程,網頁設計,計算機網絡管理,數據庫管理,二維平面軟件,三維建模,燈光渲染技術等課程圖形、圖像制作等實用技能。 IT產業的發展,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內容的要求,應廣泛吸收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積極改革教學內容,將其置于“更新,拓寬,全面,簡潔”,逐步完善課程設置的實用性、針對性和綜合性,力求小型化、模塊化和多樣化。
高職院校IT專業須堅持將“職業本位觀與課程改革相融合”,時刻關注IT行業的發展動向,與相關IT企業合作,不斷整合教學相關內容和課程設置,并與相關職業資格關聯。把認證培訓納入高職院校IT職業技術教育, IT廠商可以直接使用原始的培訓教材和案例研究,和企業合作的課程置換,使學生熟悉并掌握最新、最實用的相關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
3.貫徹素質本位人才培養模式,積極探究IT專業教學手段和方法 ,重視真實教學環境和仿真教學環境的平行建設
首先,高職院校IT專業須堅持“一切為了學生需求服務“的先進理念,積極探索教學課程改革,激發學生自主學習,開展靈活多樣的課堂教學,譬如:案例教學、項目教學、網絡教學、模塊化教學等等。通過開展“協作教學”和“信息資源共享”的有效途徑,最大限度地獲取專業知識,提升高職院校IT專業學生的綜合素養。
其次,高職院校IT專業人才培養須根據就業崗位的需求,即要增加校內仿真設備的投入,又要加強真實教學環境的建設,積極與相關IT企業建立“產、學、研”合作關系,努力克服目前高職院校自身教學資源的匱乏,打造穩定的校外實訓實習基地。
4.貫徹素質本位人才培養模式,加強高職院校IT專業教師的“雙師型”建設與學生的“雙證”教育
高職院校IT專業教育必須加強“雙師型”教師建設。遵照IT專業素質本位人才培養模式,高職院校應該努力打造一支規范的專職和兼職相結合的師資隊伍。激勵教師積極走出校門,通過掛職鍛煉,培訓等多種渠道,獲得雙專業技術職務。其次,把企業中優秀的專業一線人才引入做兼職教師。校內專業教師通過在企業服務和鍛煉,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通過參加職業資格考試方式,獲取“雙師”資格。另外,高職院校還應聘請大量的IT行業的企業專家到學校擔任兼職教師,講授提高學生實踐技能的主要課程。
再者,高職院校應該加強IT專業學生“雙證書”教育。在校學習期間,鼓勵學生既可以獲取畢業證,同時努力獲得國家認證的IT專業資格證、技能證。使學生既具備職業資格的任職能力,又具備社會生存能力和綜合素養的發展潛力。
所以,高職院校應重視與IT專業產業認證機構的緊密協作,為IT專業學生提供良好的技能鑒定和考試服務培訓環境,定期組織學生參加職業技能競賽,努力提高IT專業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
5.貫徹素質本位人才培養模式,豐富校園文化生活
校園文化是校園環境的很重要一部分,學生在課外活動期間,廣泛交流,教師積極參與。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特征更應該具備獨特性,實用、專業和職業。
另外,高職院校教學環境應該模擬企業環境,要把企業文化貫穿到校園文化中。將“視學生為企業員工,視學校為企業“的辦學理念融入教學情境中。努力創建一個良好職業環境和企業文化的氛圍,根據IT行業的職業屬性,努力提高學生的業務素質、人文素質、專業素質、創新素質等綜合素質,對在校學生進行職業相關方面的培養,完成從學生到職業人的飛躍。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應結合自身的特點,遵循素質本位人才培養模式,以就業為導向,產、學、研三結合,提高IT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以應對IT專業學生就業日益嚴峻的形勢。
[1]賴一飛,魏敏杰.面向新世紀的統計學教學改革[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1,(06).
[2]田鋒社,趙居禮.淺談高職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探索與創新[J].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1) .
[3]史忠健.見證——記2007高等職業教育國際研討會[M].青島:青島出版社,2008.
[4]曾鑠.論校園文化建設在職業院校人才培養過程中發揮的作用[J].科技信息,2009,(07).
[5]劉永濱. 對開展職業素養教育的幾點思考[J]. 科技創新導報, 2009,(11) .
Study of Quality-Based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in IT Speciali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HEN Shu-min1,ZHANG Min-xue2,XIE Fang1,GUO Xian-chong1,LIANG LI1
(1.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Zhangjiak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Zhangjiakou, Hebei 075051; 2. School of Economy, Renmin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2)
Focusing on the quality-based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teaching mode with the building of students’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as its core.
quality-based; talent cultivatio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T speciality
2015-08-15
陳淑敏(1968-),女,山西忻州人,張家口職業技術學院信息工程系教授,碩士。研究方向:計算機軟件教學、信息管理。
本文系2015年度張家口市社會科學立項研究課題“素質本位人才培養模式在高職院校IT專業中的研究”(項目編號:2015085)的研究成果。
TP3-4
A
1008-8156(2015)03-0072-03
修回日期:2015-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