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慶霞,周雪菲,馮 莉
(黑龍江省教育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在職培訓作為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方式,從國家層面到區域層面都有不同規模的培訓行動。通過幾年來對各類教師培訓效果進行追蹤調研,筆者發現教師培訓在促進教師理論知識轉化為教育教學行為、發展教育教學實踐能力等方面,還遠沒有達到理想的培訓效果。這急需我們轉變培訓觀念,提高對實踐性培訓模式的研究,找到其探究的合理路徑,并采取切實有效的行動,促進教師教育實踐性培訓模式的成功建構與實施,以更好地提升教師專業發展水平。
反思教師培訓的整體規劃和組織實施,主要問題聚焦在培訓的實踐環節上:
1.培訓課程:注重理論知識,忽視實踐活動
課程設計重視專家講座的高端理論,忽視鏈接教學的實踐指導,培訓者對高深的理論如數家珍,卻無法與教師的教學實踐產生共鳴,實踐性課程薄弱。
2.培訓方式:注重專家講授,忽視現場互動
以注入式培訓為主要形式,“一言堂”一以貫之,呈現“集中講授+回校實踐”的機械模式,缺少與教師的思想碰撞和交流體驗,教師感覺乏味、缺乏激情。
3.專家引領:注重解釋問題,忽視解決策略
大多數的專家講座中,僅僅停留在對教學問題或現象的解釋上,難以做到瞄準難點聚焦問題,提出解決問題路徑或方法,缺乏對教育教學專業化的有效指導。
4.培訓資源:注重既定文本,忽視生成資源
僅僅利用現成的、文本的培訓資源,大多往往停留在專家講座的內容上,忽略了培訓過程中生成的資源,尤其是學員再生性資源的開發利用。
5.培訓評價:注重即時效果,忽視后續跟蹤
只關注參加培訓時獲得的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培訓后帶來的教學行為改進和對學生學習與發展的影響無人問津,學員每每感嘆:“聽講時熱血沸騰,回去后心灰意冷”。
為解決這種以聽專家講理論知識為主,流于認知層面的培訓模式,真正把培訓轉化為教師有效的教育教學行為,基于對以上問題的梳理和理性分析,我們找到建構實踐性教師培訓模式的邏輯起點。
選擇“實踐性教師培訓的模式建構和應用創新”的研究,就是立足教師培訓“回歸實踐的價值追求”[1],創新培訓的實踐策略,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提供專業的培訓服務。該研究提出了三個期待:
1.實踐性教師培訓模式,必須是對教師內驅力的激活和自覺性的喚醒,盡可能滿足教師的個性化需要,強調目標與需求的高契合度。
2.實踐性教師培訓模式,必須基于教師工作中的問題與困惑,立足于教師崗位的歷練和提高,使教師領悟到培訓的個人意義,增強培訓的高實效度。
3.實踐性教師培訓模式,必須著眼于教師發展的未來走向,幫助教師提高實踐能力、提升實踐智慧,引發教師實質性變化,體現培訓的高遷移度。
1.理論意義。本研究提出了把教師的“實踐知識”作為培訓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培訓設計體現“培訓者與受訓者共同創生培訓資源”的理念,破解了教師培訓高原期的重要難題,豐富和完善了現代教師培訓理論,具有理論上的重要建樹。
2.實踐意義。本研究構建了以“完善實踐知識,發展實踐能力,提高實踐智慧”為核心的實踐培訓模式,直接指向教師培訓的現實困惑和關鍵環節,創造性地提出了解決問題的行動路徑和有效策略,具有實踐上的重大突破。
3.輻射意義。本研究系統地梳理了四年來的實踐經驗,科學地進行了提煉升華,并以此構建了系列化專業化的成型模式,創建了可資借鑒的有效范式,在全國產生了極大的專業影響和引領作用,具有示范性的輻射價值。
2009年9月,我們開始了對“實踐性教師培訓模式建構與應用創新”的研究。期間經歷了醞釀論證、探索構建、實踐建模、應用驗證、推廣應用等階段,截止至2013年12月,已形成了較為成型的實踐性教師培訓模式,成為全省戰線和外省院校學習借鑒應用的成功范式。
1.醞釀論證階段:2009年9月—2009年12月
研究現實問題,多方開展調研,確立“實踐性培訓”項目起點。
2.探索構建階段:2010年1月—2010年12月
研究核心理念,鏈接教師發展,建構“實踐性培訓”理論模型。
3.實踐建模階段:2011年1月—2011年12月
研究實踐經驗,聚焦行為改進,完善“實踐性培訓”實施策略。
4.應用驗證階段:2012年1月—2012年12月
研究改進方案,結合各類項目,打造“實踐性培訓”典型樣本。
5.提煉推廣階段:2013年1月—2013年12月
研究成果提升,總結示范輻射,放大“實踐性培訓”應用功效。
1.“緘默知識”理論。英國著名物理化學家和思想家波蘭尼提出:“人類的知識有兩種,通常所說的知識是用書面文字或地圖、數學公式來表達的,稱為顯性知識;不能系統表述的,不可言說的、只可意會的,有關自己行為的某種知識,稱為緘默知識。”[2]這是本研究的基本要素和關鍵環節確立的實踐基礎。
2.“泰勒課程模式”。美國課程理論家泰勒認為:“任何課程設計都必須回答4個問題:為什么教(或學)?教(或學)什么?怎么教(或學)?如何評價教(或學)的效果。”[3]這4個問題構成了著名的“目標”“內容”“組織”和“評價”泰勒課程模式4要素,稱課程開發與設計的永恒范疇。這是本研究的步驟和模式建立過程中的理論基礎。
3.成人學習理論。“諾克斯的熟練理論”認為,成人的學習既是一種內在的、發展變化的過程,又是一種與外界相連的、事務性的活動。[4]成人學習是伴隨著成人生長發展而進行的一種完整的變化過程。這是本研究的核心理念和價值追求確立的發展基礎。
我們在探究過程中,遵循波蘭尼“緘默知識”的基本理論,聚焦教師“實踐知識”的內涵價值,依據“泰勒課程模式”提出的研究步驟,達成了促進學習共同體的建立和教師行為改進的目標追求,同時以“質性研究”為主要探究方式,將落腳點放在創新教師培訓的行動策略上。關鍵點具體體現在:
尊重每位教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通過創設情境,引導教師在活動體驗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產生新的經驗,得到新的認識,從而實現自我提高,倡導情境體驗中的內化生成。
以教育教學實踐的真實案例為線索,對教學案例剖析、追問,以敘事的文字表現形式呈現自己的研究成果,借助案例達到教育理論鏈接教學實踐,倡導案例辨析中的示范引領。
遵循“培訓對象也是培訓資源”的新理念,挖掘參訓教師中蘊含的豐富實踐經驗和充裕資源因素,提高參與的廣泛度和問題研討的精細度,在培訓中分享、在合作中提升,倡導主題研討中的互動生成。
讓教師在真實的環境中,體驗異地學校的校園氛圍和文化氣息,領略不同學校的教育特色和先進經驗,拓展教師的視野,倡導實踐引領中的理性提升。
圍繞亟待解決的問題,設計多樣化的學習任務,基于培訓感悟和深入思考,以學習共同體為單位布置相應任務,通過任務的完成程度檢驗學習效果,倡導任務驅動中的自主建構。
依托互聯網的技術優勢,讓網絡服務于教師的自身學習,讓網絡促進培訓方式的變革,讓網絡改變教師的職業狀態,讓網絡成為我們培訓后服務學員、指導學員的空中橋梁,倡導網絡服務中的可持續發展。
通過四年多的實踐探索,實踐性培訓模式取得了理論和實踐上的重大突破,已形成了基本的實踐性培訓范式,其成效得到社會各方和受訓教師的贊譽和認可。▲
[1]王冬凌.構建高效教師培訓模式:內涵與策略[J].教育研究,2011(5):107-110.
[2]周光岑,陳明英,劉英.基于緘默知識的核心問題教學模式實踐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8(12):280-285.
[3]姜圣秋,劉汗青,陳躍輝.基于目標理論的教師培訓項目設計與實踐——以湖南省湘潭市首屆教師教育科研能力專項研修班為例[J].教師,2013(31):19-20.
[4]孫漢群.基于學習理論的成人有效學習研究[J].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4(2):2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