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婷婷 趙銀龍 熊曉亮 羅云霄▲ 陳野.吉林大學第二醫:核醫學科,吉林長春3004;.吉林大學第二醫:科教部,吉林長春3004
核醫學教學中醫患溝通能力的培養
郝婷婷1趙銀龍1熊曉亮1羅云霄1▲陳野2
1.吉林大學第二醫:核醫學科,吉林長春130041;2.吉林大學第二醫:科教部,吉林長春130041
隨著當今社會醫患矛盾的不斷加深,提高醫學生醫患溝通能力成為醫學教育的重要內容。但在大多數核醫學教學中醫患溝通能力的培養并沒有得到重視,課程內容缺乏醫患溝通方面的人文科學知識,更很少涉及核醫學實際工作中醫患交流的內容及技巧。筆者通過分析總結臨床工作及教學工作中的經驗,應用多種高效的教學方法,將醫患溝通相關內容及交流技巧融入整個理論課及實習課的教學過程中,同時不斷完善醫學生醫患溝通的考評體系,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醫患溝通能力。
核醫學教學;教學改革;醫患溝通能力
目前,我國的醫患關系正處于相對緊張時期,醫患糾紛持續增多,嚴重影響了醫療機構工作人員正常工作秩序,同時也產生了一定不良影響。如何改善醫療環境、建立和諧的醫患關系已經成為醫務工作者、醫療機構及國家相關部門等多方面努力解決的問題。有調查顯示,60%的醫療糾紛由溝通不良所致[1],良好的醫患溝通可以有效地減少和避免醫患矛盾,進而建立良好的醫療新秩序。醫患溝通是醫務人員在診療活動中與患者包括其家屬、朋友等組成的群體之間在信息、情感、行為等方面的交流,從而使醫患雙方形成共識并建立信任合作關系。醫患溝通能力是臨床醫護人員重要的工作能力之一。
培養醫療團隊良好的醫患溝通能力,要從醫學生抓起,引導、培養他們學會如何建立和諧的醫患關系。隨著醫療及教育事業的共同發展,醫患溝通能力的培養已越來越受到重視[2]。我國的醫學生醫患溝通能力的培養起步較晚,特別是在課程安排及課程內容上落后于先進國家[3]。1998年初,分別由國際醫學教育組織、世界醫學教育聯合會及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制訂的《全球醫學教育最基本要求》、《本科醫學教育全球標準》及《本科醫學教育質量保障指南》均從知識、態度及技能這三個方面明確指出醫學教學應使每位醫師具備精湛的醫術和良好的溝通能力[4],它們也成為醫患溝通教學的目標指南;美、德等國在高等醫學:校中較早地開設了醫患溝通學課程;美國把醫患溝通能力的培養列為21世紀醫學生教育課程重點加強的9項內容之一,并提出讓溝通能力成為執業醫師的必備條件之一。而在1998年我國教育部頒布的《制定高等醫藥本科教育專業教學計劃的原則和基本要求》中只提及“培養具有從事本專業業務工作實際能力的醫學生”;直到2008年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醫學教育專業委員會制定的《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試行)》在思想道德與職業素質目標和技能目標中明確提出了醫學生“應具有有效交流的能力”;醫學生醫患溝通能力的培養計劃制定也是近些年才出現的。
核醫學是一門新興學科,在很多醫:開展的并不廣泛,因科室的主要診療過程多采用放射性物質,患者及家屬常常存在疑慮和焦恐,對放射性藥物、器械對身體可能產生的危害很恐懼,又由于核素顯橡檢查程序的復雜及核素治療過程的繁瑣,很多患者對診療過程理解不當,這些都可能影響診療質量,故核醫學科的醫患溝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及必要性。然而,在核醫學教學過程中由于多方面原因醫患溝通能力的培養經常被忽視。本文對當前核醫學教學中醫患溝通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總結并對如何提高醫學生醫患溝通能力的措施進行歸納,以便為核醫學教學改革提供有益的思路或參考。
1.1 課程內容忽略醫患溝通方面的人文知識
目前,國內的高等醫學:校更多的是把如何能提高醫學專業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知識視為教學的重點,而嚴重忽略了人文科學知識的教育,這種教育觀念必然導致學生學到的都是書本上的專業知識,缺乏人文知識的培養。長此以來由于內心缺乏人文關懷理念,無人文關懷情節,很難在工作和生活中去主動對他人施以關懷和關心,使醫學生在步入臨床工作后,在大量的工作壓力和生活壓力下,很容易采取被動和消極的工作態度和工作習慣,不愿傾聽患者的意愿和傾訴,不愿解釋醫治相關的內容,缺乏與患者群體交流的語言藝術,更不會與患者溝通。
“重技能、輕人文”是我國高等醫學教育長期以來存在的普遍問題[5],核醫學教學也不例外。核醫學的課程內容專業技術性較強,教學過程中任課教師很容易注重專業技術知識而忽視人文科學知識的傳授,導致學生缺乏人文知識,醫患溝通意識淡漠,在今后的實際工作中易引發醫患溝通矛盾。
核醫學科最常見的為皮膚疾病、甲狀腺疾病及惡性腫瘤患者,這些患者及其家屬心理承受著很大的疾病及精神壓力,由于病情的困擾患者也更容易處于激惹的狀態;在這樣緊張的醫患關系背景下,醫生任何不適當的態度或言語都可能讓患者及家屬感覺不滿意,易產生抵觸情緒或對醫生的信任度降低,甚至采取某些偏激的行為,最終導致醫生的執醫過程難度加大,影響正常的醫療秩序,容易引發醫患矛盾。
1.2 教學過程中輕視醫患溝通能力的培養
當代核醫學科醫生無論在醫學生階段還是進入臨床階段都缺乏醫患溝通方面的專業培訓,授課教材只涉及專業知識,教學大綱沒有醫患溝通方面的要求,身為傳授知識的教師也缺乏醫患溝通的教學經驗,因此,在理論課教學中很容易忽略對醫學生進行醫患溝通內容的傳授和醫患溝通技能的指導。在核醫學教學中即使涉及,可能也是一筆帶過,涉及的醫患溝通內容簡單而淺顯,不能讓醫學生在課堂上達到對醫患溝通學習的高度重視和認真對待,給學生“學不學無所謂”或“可以不學”的錯誤理解,使醫學生在學之初就忽略了掌握醫患溝通能力的重要性。在實習課教學中,教師更注重的是傳授學生如何詢問病史、接診、做出疾病的診斷和鑒別診斷、判斷影橡資料、書寫報告、交待診療過程、做出診療意見等專業知識,而忽略了與患者溝通方法和技巧的講授,包括如何讓患者對診療過程真正地知情理解、建立和諧的醫患關系、使醫患之間充分地信任。
醫患溝通能力是醫學生及醫務工作者在醫療工作中必需的工具,沒有這把利器將寸步難行。如核素顯橡是核醫學最常用的檢查項目,大部分患者及家屬因為對核醫學知識的一知半解而出現“核恐懼”,或對顯橡過程的復雜程序及檢查要求理解不完全而產生費解或出現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沒有良好的交流技巧和人文關懷理念,就不能使患者在獲得必要的輻射防護知識基礎上愉快而順利地完成檢查項目。
1.3 核醫學考試缺乏對醫患溝通能力的測評
任何測試和評估都是對已施加的措施進行效果的評價,從而對該措施進行進一步的改進。每門專業知識結業后對學生進行測試和考評同樣是對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情況的有效評價。目前,多數醫學:校都將醫學生的考核重點放在理論課的考核上,醫療實踐考核未受到足夠的重視,而醫學生醫患溝通能力的考評幾乎沒有涉及,核醫學的課程考核也不例外。從應試教育的角度來說,考什么學什么是絕大多數學生的必然選擇,考核以外的內容很難真正得到學生的重視,這樣培養的醫學生將來到臨床實際工作中不容易快速成長,在復雜的醫患矛盾面前可能會束手無策,只能靠“吃一塹長一智”的方法在磕磕碰碰中自己摸索,不斷成長。但針對應試教育,考核應不失為一種有效的評價教學效果、測評學生掌握程度的有效手段。從教與學的角度來說,任課教師的教學大綱不包含醫患溝通內容,任課教師不好掌握,授課效果無法評估;對于醫學生來說,課堂上沒有學到醫患溝通方面的知識和技巧,醫患溝通理念匱乏,在實際工作中易出現醫患矛盾。所以,在授課中應引入醫患溝通方面的知識,在考核中應融入醫患溝通方面的內容。
2.1 將醫患溝通相關內容落實于教學過程中
首先,在理論課的總論部分集中講述核醫學科醫患溝通的基本原則及技巧,在授課之始講授這些內容利于日后進一步安排醫患溝通的內容。筆者認為,醫患溝通的原則就是以患者為中心,樹立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醫:屬于特殊的服務行業,服務對象特殊,醫生在接診過程中要努力探求患者的病痛所在、顧慮所在、擔心所在,傾聽患者及家屬的心聲,積極主動解決患者的疾病之苦和心理疑慮,盡量滿足患者因疾病而出現的心理需求,盡量減輕患者及家屬的心理負擔,增加患者及家屬的信任度,增強患者戰勝病魔的信心,營造和諧的診療氛圍。溝通中盡量避免使用深奧的醫學術語,提倡使用患者慣用的方言或普通話,避免態度生硬和冷言冷語,在不影響正常診療的情況下盡量耐心傾聽患者的傾訴,設身處地地為患者著想,真心真意地與患者溝通,“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努力成為他們的信任者和朋友,這樣既有利于醫生的行醫,又有利于患者的康復和治療。在這一教學過程中可選擇性地插入必要的職業道德教育及法律法規教育,并融入心理學知識。筆者將工作中醫患溝通的技巧總結為“三要”:一要積極主動,二要真摯熱情,三要真心耐心。
在各論教學中適當插入目前核醫學臨床工作中醫患關系的典型案例,與時俱進地更新核醫學教學中醫患溝通的內容,匯總新形勢下核醫學科醫患關系中存在的主要焦點問題、典型事件,并配合案例分析教學法及以問題為中心(problem-based learn,PBL)教學法,以案例分析的方式進行講授和開展,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教學效果,從而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同時,在實際的案例分析中會遇到不同的問題,此時,以某些問題為出發點,圍繞這一問題展開后進行分析和總結,讓學生在課堂上掌握實際工作中醫患溝通的要點和技能,讓學生在真實的事件中發現和解決醫患溝通經常存在的癥結問題,夯實提高醫患溝通能力的理念,把學到的溝通技巧運用到未來的實際工作中。
核醫學實習課是理論課內容的延續和拓展,是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工作中的重要環節,是理解和提高交流、溝通能力的重要渠道,也是檢驗醫學生實際解決醫患溝通問題的重要環節。讓醫學生親身參與核醫學臨床實際工作,接觸患者及家屬,了解核醫學科患者群體的心理需求,既能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又有助于較全面地掌握醫患溝通的技巧和方法。要鼓勵學生主動積極地與患者溝通,一方面可以實踐運用已學到的溝通技巧,另一方面還可以從實踐中獲得新的技巧和經驗,從而有助于溝通能力的成長和進步。
2.2 提高教師及學生對培養醫患溝通能力的重視
帶教老師和教務部門首先應明確提高醫患溝通能力和技巧的重要性和現實意義。作為醫務工作者的教師本身必須首先認識到這一點,同時,也要讓醫學生們體會到學會醫患溝通能力和技巧的迫切性、重要性,這是激發醫學生們主動學習醫患溝通技能的重要前提,所謂“認識是基礎,信念是動力,行為改變是目標”。在最初的理論課教學中就要埋下伏筆,讓醫學生們深刻認識到醫患溝通能力和技巧是未來從醫的先決條件、必備工具,這樣廣大醫學生們會積極主動地學習該部分內容。臨床實習中,可利用早會及科會等學習時間,通過講座、案例討論等方式加強實習生對醫患溝通能力重要性的感性認識,也可讓學生收集涉及醫療糾紛的個案,分析醫患溝通中解決和防止醫療糾紛或不良事件的手段,從而鼓勵醫學生們主動思考,在進行醫療行為前,首先斟酌針對不同類型患者及不同特點的家屬應采用何種方式開始交流,以獲得診療過程中真正有意義的信息,方便醫療工作的順利進行。
2.3 優化醫患溝通的教學方法和強化溝通技巧訓練
在醫患溝通教學的理論課及實習課中積極大膽地嘗試多種教學方法,對其不斷完善并逐漸地靈活運用。授課老師要注意以身作則和因勢利導,溝通技能訓練課程應該采用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方法,以實踐教學為主,國外的經驗是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之比應達到6∶1[6]。教師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還應重視醫患溝通能力相關知識的傳授,時刻重視學生醫患溝通能力的培養,應將培養醫學生的醫患溝通能力滲透到每天的臨床教學中。帶教教師要注意樹立良好的醫德醫風,要言傳身教,做到既教書又育人,要善于因勢利導,積極研究不同患者的心理特征,關注不同患者的心理需求,并及時進行相應的有效溝通。同時,帶教教師應注意觀察、了解臨床醫學生的實際能力和心理狀況,對他們的良好表現予以表揚和鼓勵,出現差錯要及時糾正,幫助醫學生們樹立足夠的自信心,敢于并善于與患者交流。目前醫患溝通教學中效果較好的手段主要包括:①PBL教學法:它是以問題為中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為思路,逐步將所講述的問題教授給學生,使講述的內容銜接緊密,有層次感。該方法可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和探索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明顯優化教學效果,提高學生溝通能力[7]。②情景教學法,即標準化病人教學方法:標準化病人能較全面地、準確地反映臨床實際工作中患者遇到的問題,而且標準化病人是經過系統而標準地培訓的。教學過程中,通過有目的地引入以標準化病人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從而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醫患溝通重點問題,并使學生在醫患交流過程中保持著良好的、積極主動的心態。另外,在考核過程中應用這一方法能明顯加深學生的印象。同樣筆者對核醫學臨床實際工作中溝通交流問題進一步提煉加工后教授于學生,使其通過這樣的情景演示掌握實際臨床工作中的溝通內容及技巧。置教學內容于具體形象的情境之中,存在著潛移默化的暗示作用,具有真實性、趣味性和靈活性等特點,對醫學生掌握溝通技巧、增加溝通能力有明顯的效果[8]。③體驗教學法:體驗教學的方法很多,如案例分析、走進社區、角色扮演、現場實踐等,具有提高實際操作能力、激起換位思考的優勢,特別是在建立良好醫患關系能力方面具有很大優越性[9]。另外將《卡爾加里-劍橋指南》廣泛地應用于醫患溝通能力培養的教學及評價中,甚至是教學研究中[10]。這一指南解決了溝通過程與溝通內容分離這一問題,強調在溝通內容及溝通過程中都始終切實地把握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將這個指南應用于實際教學中有利于完善溝通中細節問題[11-12]。多種教學方法的聯合及交叉應用,更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
目前,核醫學教學中有關醫患溝通方面的內容還有待于完善,對于一些自身不善于溝通、性格內向的醫學生來說,可以熟練掌握一定的溝通技巧,通過合理的運用便可以轉為自身的溝通能力。專門的溝通技巧訓練可以使不會與患者溝通或是缺乏溝通信心的醫學生逐漸學會解決醫患溝通的本領。有研究表明,經過專業溝通技巧培訓90%的醫生醫患溝通能力有了明顯地改善[13]。因此,核醫學教學中可以開展合作教學[14],即引入專門的溝通技巧的專家來對醫學生進行溝通技巧培訓,來快速有效地提高醫學生的溝通能力。
2.4 建立醫學生醫患溝通的考評體系
核醫學教學包括理論課和實習課兩部分,核醫學課程中的醫患溝通教學也同樣在理論教學及實踐教學兩個部分中完成。所以,對醫學生考評也應盡量從理論課和臨床實踐兩個方面進行。理論考核要注重核醫學科醫患溝通的原則、基本技巧及相關內容,同時要突出醫學生這一特殊職業的人文關懷特點,強化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可聯合案例分析等綜合性考題,對學生醫患溝通相關內容進行較全面的考評;在臨床實踐考評中,應以反映醫學生參與醫患溝通積極性及解決臨床工作中實際問題能力的內容為主,考評手段及內容要及時更新,評分標準要有一定的靈活性。目前,對臨床實踐中醫學生醫患溝通能力的考評可采用兩種形式。一方面,針對臨床醫學生的實習過程,對臨床實踐過程中接診、問診、回答患者及家屬問題、處置及整個診療過程中的表情及態度對醫學生實際解決醫患溝通問題的能力作出評價。另一方面,可以用標準化病人對醫學生的醫患溝通綜合能力進行系統化測評。標準化病人是指經過標準化、系統化培訓后,能準確表現患者實際臨床問題的正常人或患者。標準化病人可根據需要使用,提高了測驗的有效性,通過標準化患者測驗,可協助帶教教師對實習學生的理論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及醫患溝通能力做出更加公正、合理的判斷,這是一種很理想的評估手段[15]。教學中,對核醫學專業知識和醫患溝通能力的教與學是一個完整體系,對醫學生所學的專業知識和醫患溝通能力的考核同樣密不可分,兩者應同時進行。
核醫學科是國內外近年來發展極為迅速的科室之一,作為一名醫學生不僅要努力學習核醫學專業知識及專業技術,還必須重視自身醫患溝通技能的培養,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優秀的臨床醫生,必須兩者兼備。而作為一名核醫學授課教師則任重而道遠,應深知,良好的醫患溝通能力不是一朝一夕、三言兩語可以培養出來的,要重視理論授課及臨床實習的每一個細節,利用各種途徑及多種教學方法培養醫學生解決實際醫患問題的素質,將醫患溝通的技巧融入每一次教學之中,完善現有的授課內容及考評系統,切實有效地提高未來醫學工作者的臨床實踐能力。
[1]彭貞香.從醫患糾紛看醫患溝通[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8,7(10):138.
[2]Carvalho IP,Ribeiro-Silva R,Pais VG,et al.Teaching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a proposal in practice[J].Acta Med Port,2010,23(3):527-532.
[3]繆春玉,張紹蓉,曾琴.國內外醫學生醫患溝通能力培養方法的比較[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2,29(4A):43-46.
[4]曾誠,萬學紅,閻正民,等.三套本科醫學教育國際標準的比較[J].醫學教育探索,2002,1(1):55-57,61.
[5]周濤.全面提升醫學生的人文素質[J].海南醫學,2009,20(3):117-118.
[6]林杰才,田冬霞,沙秋云.比利時大學校際課程對我國醫患溝通教育的啟示[J].中國醫藥導報,2012,9(1):114-115.
[7]張勇,付麗,李淑娟,等.PBL教學法在醫患溝通理論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1,(8):98-99.
[8]Stegmann K,Pilz F,Siebeck M,et al.Vicarious learning during simulations:is it more effective than hands-on training?[J].Med Educ,2012,46(10):1001-1008.
[9]陸曉慶,陳寧,李謹.體驗教學在醫患溝通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8,(11):80-81.
[10]Kurtz S,Silverman J,Benson J,et al.Marrying Content and Process in Clinical Method Teaching:Enhancing the Calgary Cambridge Guides[J].Acad Med,2003,78(8):802-809.
[11]Kurtz SM,Silverman JD,Draper J.Teaching and Learning Communication Skills in Medicine[M].Oxford:Radcliffe Medical Press,1998:1-2.
[12]Kurtz SM,Silverman JD,Draper J.Skills for Communicating with Patients[M].Oxford:Radcliffe Medical Press,1998:1-3.
[13]Liu X,Rohrer W,Luo A,et al.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skills training in mainland China: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Patient Educ Couns,2015,98(1):3-14.
[14]Gómez G,Moore P,Araos-Baeriswyl E,et al.Learning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does co-teaching help?[J]. Rev Med Chil,2012,140(3):396-403.
[15]錢德慧,黃嵐.規范化培訓醫生醫患溝通學教學的現實問題及思考[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4,(6):7-8.
Training of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skills in nuclear medicine teaching
HAO Tingting1ZHAO Yinlong1XIONG Xiaoliang1LUO Yunxiao1▲CHEN Ye2
1.Department of Nuclear Medicine,the Second Hospital of Jilin University,Jilin Province,Changchun130041,China; 2.Science and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the Second Hospital of Jilin University,Jilin Province,Changchun130041, China
Along with the society the doctor-patient contradiction increased,improving the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ability of medical student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hing of medical education.But training of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ability has received little attention in most nuclear medicine teaching,the course lacks of humanities knowledge of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aspects,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contents and skills of practical work.The authors summarize the clinical work and teaching experience,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various teaching methods,merged the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content and skills into the whole teaching process,at the same time continue to perfected the appraisal system,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tudents'ability of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Teaching of nuclear medicine;Education reform;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skills
G642
A
1673-7210(2015)07(a)-0060-05
2015-03-04本文編輯:程銘)
吉林大學本科教學改革研究項目(41905055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