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麗娟
(武漢東湖學院 生命科學與化學學院,湖北 武漢 430212)
民辦高校開展教研活動的有效模式
鄧麗娟
(武漢東湖學院 生命科學與化學學院,湖北 武漢 430212)
根據民辦高校的特點,對傳統意義上的教研活動進行了改革,開展了一些主題式、自組織教研活動,以提高高等學校教研活動成效,促進學院教科研發展。
獨立學院;教研活動;成效
教研活動是由教研室組織的一種常規學術活動,對促進學科發展、改善師資力量、提高教學質量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研活動成效如何,不僅會直接影響師資隊伍建設、教學質量及科研水平,從長遠來看也必將影響學校的發展[1,2]。
目前,民辦高校的教研活動多為事務型教研,即:基于學校的事務性安排,安排本教研室的日常工作,進行常規教學工作檢查與督促。顯然,這種傳統意義上的教研活動已經遠不能滿足目前民辦高校的需要。因此,結合各教學單位實際,對常規教研活動進行改革與創新,適應高等學校教育、教學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教師缺乏教研活動的參與熱情一向都是教研活動中的一個瓶頸問題[3~5]。而開展主題式教研活動更具有針對性,因此也更能激發教師參與教研活動的熱情,體現骨干教師的示范作用,營造教師之間的互助氛圍,使青年教師獲得較快成長。
主題式教研活動即根據教研活動的內容和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確定一個主題,圍繞主題展開探究和討論,從而解決問題。因此主題式有效教研活動分為三個步驟:第一步確定主題,第二步研究、討論、實踐,第三步解決問題。在主題式教研活動中,主題的確定非常重要,它是能否吸引教師積極參與的關鍵。教研活動的主題可以非常廣泛,細到某一學科的某一章節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大到專業建設和規劃等,都可以被確定為研究的主題,但最終的落腳點一定是能解決大多數老師的共性問題,這才具有吸引力。譬如:對民辦高校來說,學校比較年輕,教師大多也是以年輕教師為主體,年輕教師教學經驗和手法還不夠豐富,教學水平的提高是迫切有待解決的問題,特別是對剛剛登上講臺的新教師來說,面臨的最大的困難是如何講好一堂課。針對這個實際問題,學院教研室以“如何應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提高教學質量”為主題開展主題式教研活動:每位教師圍繞主題,收集資料,以自己的授課內容為示范,展示如何發揮多媒體教學的直觀性、豐富性的特點。這次教研活動不僅教師參加,還邀請學生代表參加,讓學生站在知識接受者的角度對每位教師的多媒體示范提出聽課感受。這樣通過教師相互間的討論、講評,教師與學生的面對面的交流,每一位參加教研活動的老師都有不同程度的收獲。事實證明:主題式教研活動因為針對性強,所以能極大地激發教師參與教研活動的熱情和主動性。
結合大多數民辦高校教師教學任務繁重、上課時間不一致的特點,要經常組織全體教師開展教研活動顯然是不太符合實際的,尤其是對于生命科學與化學專業來說,由于需要開設大量的實驗課程,教師的教學任務更加繁重,這個問題也就顯得尤為突出。為此,鼓勵教師通過教研平臺或網絡平臺等多種形式,自發組織兩個或幾個教師間的交流研討,實現教研活動的自組織可以成功地解決這一難題。這一點在指導學生畢業論文和實驗課程建設中顯得尤為突出。
事實上,對指導學生畢業論文這項教研室常規工作來說,開展自組織教研活動,可以有效地規范畢業論文過程管理。因為每位學生的畢業論文的題目均不相同,所以對畢業論文的指導存在著一定的個性問題。因此,根據畢業論文的選題和所屬實驗室進行分組,在畢業論文指導過程中,每個畢業論文指導小組各自定期召開例會,分析學生在畢業論文中碰到的問題,確定下一階段畢業論文任務;各小組還可以針對某一普遍存在的問題,開展主題式教研活動,展開討論,找出解決方案,并在實踐中加以完善和修改。這樣,不但確保畢業論文的質量,同時,在潛移默化中,也極大提高了青年教師的業務水平;教研活動計劃也得到了落實。
再如,在實驗課程建設中,實驗課程的內容如何跟上學科的發展,如何開發學生個性特點,一直都是老師們關心的問題。而在學院經常可以看到這樣一種現象:實驗指導老師和實驗員老師一起探討實驗內容的更新、改進;討論各實驗項目的整合與銜接、實驗材料的綜合利用;討論如何提高學生的實驗參與意識、和綜合、設計實驗能力等。這種自組織的教研活動帶來的直接成效是:學院綜合性、設計性實驗達到專業評估要求;學院老師所參與編著的多本教程得到科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等正式出版,并在本院的教學中發揮了很好的作用;有十余篇學生業余科研論文公開發表。
總而言之,開展主題式教研活動,可以讓教師通過深入討論,解決問題,提高教學水平;而自組織教研活動的開展,在實踐中能更方便、更及時地解決問題,是主題式教研活動的實踐和補充。而根據實際情況,采用靈活多變的教研活動形式,組織教師相互交流,共享經驗和成果,適時總結,教研室就會發展成為學習共同體。教師可以在其中獲得超過自身局限的信息和資源,不斷更新自己的專業知識,更加關注教育教學發展方向的反思,進而獲得更寬泛、更完整意義上的成長[6~9]。
[1]余湘青.論高校開展教研活動的重要性[J].經濟研究導刊,2012,23(169):259~260.
[2]徐振華.高校教研活動改革探索[J].學校管理,2015(6):220~221.
[3]王秀芬.高校教研活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03,22(4):17~18.
[4]謝 英.高校教研活動的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J].教育管理,2015,3(307):120~121.
[5]尚國營.新時期地方院校教研室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7,27(3):16~17.
[6]楊家驟,方青云.開放遠程條件下教研活動的策略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10,16(5):77~82.
[7]劉 懿.構建教師自主發展的人本主義教研范式——以英語學科為例[J].繼續教育研究,2011(6):50~52.
[8]張 松.基于群體動力學的高校教研模式[J].價值工程,2012(2):229~230.
[9]田 虎.論高校教研管理與教師專業發展的目標的耦合——基于目標管理和自我控制理論的分析[J]. 教師教育論壇,2013,26(1):32~35.
2015-09-30
鄧麗娟(1974—),女,湖北嘉魚人,副教授,主要從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研究的教學及研究工作。
G645
A
1674-9944(2015)12-033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