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希偉
內容摘要:對小學生的寫作指導,教師應從學生內在的需求入手,促使寫作素材回歸到學生熟悉的家庭生活及校園生活,雙管齊下,才能使小學生的習作煥發應有的活力。
關鍵詞:需要 回歸 源泉
《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對于作文教學提出明確的要求,要求學生“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見聞、體驗和想法。能根據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發展語言運用的能力”。讓學生以人為本,以生活為源頭,讓學生用自由之筆,寫自得之見,抒自然之情,表自在之趣,彰顯真實個性。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筆者深刻體會到:只要著眼于學生,一切從學生出發,激發出他們的真情實感,習作才會煥發活力。
一.從“需要”入手,激發學生的寫作欲望。
1.需要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內驅力。
一個學生寫作興趣的濃淡、水平的高低,最終取決于寫作滿足這個學生需要的程度。學生為誰寫作呢?這個對象是不確定的,可以是自己,還可以是其他人;可以是一個人,還可以是一群人;可以是熟悉人還可以是陌生人。總之,寫作對象是根據寫作目的而定的,并隨著目的的變化而變化。一次上作文課,我告訴學生:“今年我校要評選一些優秀學生,現在我來請你們來推薦,你們認為哪些學生該評為優秀呢?”學生立刻議論紛紛,隨之舉手如林,有的學生說出其他同學的先進事跡,有的同學甚至毛遂自薦,滔滔不絕地講述起自己的故事。素材有了,我賣了關子,面露難色地說:“你們推薦了這么多的學生。列舉了這么多感人的事跡,如果我不能詳細地向校長匯報,那是我的失職。你們能把自己所推薦的學生的事跡具體生動地寫下來,那就更有說服力了。”評選優秀學生這一寫作動機激活了課堂氣氛,學生把寫作任務轉化成有情感參與的表達需要,便能興味盎然地完成習作。
2.在文章發表中體驗興趣和快樂。
在寫作教學中鼓勵學生創作,培養他們創作興趣的另一個好辦法,就是推薦學生的文章發表。發表是對學生寫作勞動的最大尊重和作品價值的充分肯定。只有當學生感覺到自己的作品有讀者并能夠及時得到反饋時,才有可能把寫作視為內在的需要,開始真正意義上的自我表達。因此教師要創設多種情境,利用現有條件,因地制宜,聽過多種方式、方法來使學生的作文得到多層次、多級別的展示、發表和反饋。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調動寫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充分挖掘寫作潛能。每次習作,我要求學生認真對待,選出一些較佳或有進步的習作,編在《彩虹》校刊上,榜上有名者會有一種成功的喜悅,沒有刊登的同學在一種羨慕的情緒激勵下積極投入到下一輪的寫作中。這種以點帶面的方式,讓學生感受到寫作的快樂,大大提高了他們創作的積極性。
二.作文訓練向學生的生活回歸。
葉圣陶先生說:“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流,泉源豐富,溪流自然活潑的晝夜不息。”《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強調“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通過各種途徑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當學生對生活的感受和情緒的儲備達到比較豐滿的程度時,心中的寫作欲望就會逐漸萌動和強化,在成熟到呼之欲出、不吐不快的時刻,受到老師的恰當點撥和某種靈感的誘發,就會不可遏抑地通過文字傾吐心緒的沖動。
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校園活動,為作文訓練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學生寫作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樂寫“隨想錄”,讓學生“以我手寫我心”,鼓勵隨時記錄自己進行活動時的感受和體驗,不拘形式,靈活自由,這樣學生就會把習作當做一件快樂的事情去想,去做,就能從生活中體驗到寫作的樂趣。記得在一次活動中,大家熱得滿頭大汗,準備到商店買水喝。想到陶行知先生“生活是一部活的教科書”的教誨,我靈機一動說:“到了商店里,我們該怎么說呢?”于是生活中的口語交際課開始了。先請學生說說去購物要注意什么?大家討論的結果一致認為要注意:禮貌待人,說清楚要買的東西。然后,他們就紛紛行動起來。平時,小紅同學的話總是前言不搭后語,常常惹得大家哄堂大笑。現在把自己購物的經過寫下來,結果非常有條理。在生活中學習語言,再轉化成書面語言,竟會如此成功。
習作,是心靈的牧場,它抒寫的是我們對生活的感悟、發現和想象,是一種自然的傾吐;它彰顯的是兒童生命的本真,是一種瑰麗的靈動;它流淌的是兒童的情趣和才思,是一種真情的涌動。我們只有這樣去看待習作,才會真正視習作為需要,而不是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