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成名+王聰聰
摘 要:大學象征著文化,本質上是一種文化機構。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大學搭乘經濟快車,物質基礎有了蓬勃發展,但是我們也看到大學精神式微,大學和大學精神的討論研究在變得越來越重要,正在考驗著每一個學者和學生。試問,誰來守望精神的家園?如何找回失落的大學精神?大學依舊平庸,但是,我們依舊心存夢想,當大多數人加入進來,大學精神將會回歸。
關鍵詞:大學 大學精神 回歸
如果有人問我:“什么是大學和大學精神?”或許我會列舉國內 211、985之類的學校來解釋大學;或許我只能用“學術自由”“學生自強”“學習自主”等一些官方化的耳熟能詳的關鍵字來回答大學精神;又或許,這是一個值得討論三天三夜的話題,需要“述往事,思來者”。以前,從來沒有仔細想過這樣一個問題,當自己用一種平和而又虔誠的心態看待這一問題時,才發現自己知之甚少。那么我又能做點什么呢?本文僅從中外學者對大學的研究、當今中國大學發展的幾點心中不快來闡述一下自己的想法,以期能與君共勉罷了。若多得一些共識,實是幸事。
一、大學和大學精神
約翰.亨利.紐曼(John Henry Neman,1801-1890)在其著作《大學的理想》的序言中指出,大學在于傳授普遍的知識。他說:“大學理應來者不拘 ,沒有憂慮 ,沒有偏見,沒有妥協,只要他們是沖著真理而來。”大學理想是自由教育和追求真理。中國近代學者蔡元培認為“大學者,‘囊括大典,網羅百家之學府也”“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梅貽琦則提出“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大師之謂也”,認為大學應當奉行“通識教育、教授治校與學術自由”三大原則。竺可楨認為:“大學是社會之光,不應隨波逐流。 ”“大學猶之海上之燈塔,吾人不能降落道德標準也。”
所以,大學并不是一個確定的概念,它有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社會的以及制度的屬性,它應該且必須是精神、物質、制度的統一體。中外先賢圣人、專家學者們在論述大學這一問題時也是帶有各自獨特觀點的,并且有自己的傾向性在里面,這種傾向性,我且稱之為“大學理想”,即是學者心中的大學和大學精神,也即他們所期許的理想中的大學應該向什么樣的方向發展。
有關大學精神,我國大學發展史上形成了相當多的對大學精神的經典表述,它們多表現為三種形式:一是各大學歷任領導者的簡明扼要的經典性論述,二是各大學所制定的校訓、校歌等,三是與時代發展相適應提出的口號與目標。例如:蔡元培在北京大學倡導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清華大學“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的校訓與梅貽琦的“通識為本、專識為末”的辦學理念;張伯苓為南開大學制定的“允公允能、日新月異”的校訓;竺可楨為浙江大學確定的“求是”精神,即內在道德修養與勤于躬行實踐相結合的作風;等等。這些都分別從不同角度簡要地表述了當時的大學精神。
但是不論怎樣,對于大學或者大學精神,我們都不能要求有一個確切而統一的回答,正如中華民國時期清華大學校長、著名的教育家梅貽琦先生說 :“今日中國之大學教育,溯其源流,實自西洋移植而來,故制度為一事,而精神又為一事。……”即是說我們的現代大學主要是學習西方文明的成果,但是大學精神卻是本土化的;另外,我們歷史上積淀的大學精神也并不能完全代表今天,時代會賦予其新的內涵。大學精神,愚認為是自由,是人文關懷,是道德自覺,是科學,是民主,諸如此類,大學是理想,甚至是夢,是真善美罷了。
二、今日大學之問題
從學者的眼中,我們不能找到有關”什么是大學和大學精神”的確切的答案。我們或許不必糾結這一問題,因為大學是理想,過多用語言表達會產生歧義。如此,我們可不必說,更不能說。但是,“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大學愛得深沉。今日大學是有問題的。
比如我們熟知的大學合并、升本、改名現象。愚不認為有些大學“穿了馬甲”人們就不認識它了,一個好的大學擁有的是好的名聲和口碑,而不是好聽的名字;是大師有沒有,而不是校區有多少。尤其是從 20世紀 90年代至今,高等教育追求升格的學校不在少數,中國曾經的高等專科學校陸續升級改名叫學院,曾經的學院則升級改名叫大學,已經是大學的還要改一個更高大上、更響亮的名字。可是,學院不見得就不如大學,美國的麻省理工學院、加州理工學院,法國的巴黎高等師范學院,英國的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等,都是世界上頂尖一流的大學。且看教育部公布的數據: 2015年高校設置考察合并院校 22所,各省市、各高校籌備的新建本科院校 194所。僅僅是 2015年一年的數據。看到這個我沒有震撼,卻很傷心:大學是好聽的名字?是高樓大廈?如果真的是這樣,大學是死了的。“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大師之謂也”,梅貽琦先生如是說。
目前的中國大學還有高校行政化的困局、教育質量和數量的困惑、高校德育的問題等等,所有這些,都不應該是大學應有的樣子。由此,不難看出,這些都是與我們需要的大學和大學精神相反的。
三、大學在我心中
“大學之道,在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是政治意義上的大學。“……是思想昀活躍、昀富有創造力的學術殿堂,是新思想、新知識、新文化的發源地。”這是思想意義上的大學。大學是高等教育和學術研究機構,這是組織意義上的大學。等等。關于大學,不同的維度是有不同的理解的。我理解的大學是指培養人才、傳授高深學問的教育機構。但是,這種機構應該且必須不同于其他機構,“他”應是一個精力充沛的年輕人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學無止境,氣有浩然”“自尊、致知、正義、力行”等等。“他”應該是這些大學校訓所追求的融合體。如果具體來說:首先大學是活的,而且是活著的,自身要有理想,沒有理想的人猶如行尸走肉,況乎大學?其次,大學要有人文精神,關心自己,關心他人。倘若你置身象牙塔感受不到一絲溫暖,那么,大學這個機構就僅僅是個機構了。再次,大學須求是,造假只是讓自己外表光鮮一時而已,若曝于日光下,則盡毀矣!豈不害了蕓蕓努力上進之大學人。
I have a dream .大學在心中,有太多的語言卻無法形容它,但是我堅信它肯定會越來越好。
參考文獻:
[1]徐春霞.大學的精神傳統和文化內涵的追問與反思[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 45.
[2]董云川.找回大學精神[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15.10.
[3]王冀生.現代大學文化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