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玉榮
今年9月我走進了華中師范大學參加了“國培計劃(2013)——湖北省中小學緊缺學科骨干教師集中培訓”,它讓我有了脫胎換骨的感覺。這次培訓內容豐富,學術水平高,充溢著對新課程理念的深刻闡釋,充滿了教育智慧,使我開闊了眼界。華師吳倫敦教授深邃的、精彩的教育理論講座為我的頭腦增添了許多新的教育理念;靳岳濱教授親切和藹的闡述師生關系的情感教育讓我收獲了一份快樂心情;省教研員周詩杰精辟的課堂有效教學使我知道如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觀摩優秀教師演繹的優質課堂教學,領略優秀教師創設的積極互動的、精彩紛呈的、精致細膩的課堂教學,使我獲益匪淺。國培,不是空頭理論的繁瑣分析,是理論和實踐對接的內化;國培,就像一盞啟明燈,照亮了我們前進的方向,幫我們解決了很多教學過程中的困惑和煩惱。國培學習給了我探索課堂改革的方向,也讓我對教育教學工作有了一種新的理解和認識,給了我信心和勇氣。在國培中,我不僅僅收獲著、進步著、同時也在不斷地反思著,下面具體談一下自己的幾點思考。
一.陽光心態,促進師生關系和諧發展
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吉諾特博士關于教師作用和力量的論述:“在經歷了若干年教師工作之后,我得到一個令人惶恐的結論:教學的成功與失敗‘我是決定的因素。我個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緒,是造成學習氣氛和情境的原因。身為老師,我具有極大的力量,能夠讓孩子們活得愉快或悲慘。我可以使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啟發靈感的媒介;我能讓人丟臉,也能讓人開心;能傷人,也能救人。無論在任何情況下,一場危機之惡化或解除,兒童之是否受到感化,全部決定在我。”可見,教師每天有快樂的心情,保持一顆樂觀向上的心態是多么重要。當我們在面對事情的時候,它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對它的態度。當你看到反面的時候,不要灰心,因為調過來就是正面。學生的成長也是一個試錯的過程,當學生犯錯的時候不要嚴厲的批評,使用尖酸嘲諷的語言,盡管滿含“恨鐵不成鋼”的愛意,但師生之間的隔膜就在這不經意中產生。教師要有容忍、寬大的胸懷,學會微笑面對,有時候親切的話語、和藹的笑容會讓學生更愿意主動改正錯誤。學會為小事高興,為學生的點滴進步高興,這樣能促進師生關系更融洽、更和諧。
二.角色轉變,讓學生積極“動”起來
教育家贊可夫說:“教育方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心理需要,這種教學就會變得高度有效。”傳統的英語教學方式主要是“精講多練”,因此教師擔任著“主講”和“指揮”兩個角色,學生只能看、聽。我們知道小學生年齡一般在6—12歲,在這段時期,他們的身體組織器官正處于生長發育的突增期,聽覺靈敏,模仿能力強,活潑、好動。對新鮮事物充滿了好奇和熱情,但注意力不易集中,易受外界環境因素的干擾,讓他們一節課安安靜靜坐著聽老師講那課堂效果就可想而知了。水果湖二小的李秋枝老師讓我們看了一份關于小學生最喜歡的課堂教學方式的調查表,結果顯示有86.7%的學生喜歡有較多的動手操作或親身實踐,討論交流或自學等課堂方式。所以課堂教學教師不再只是灌輸者,而應該成為教學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引導者,是學生活動的伙伴。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是活動的實施者,讓學生通過實踐,參與和合作的方式,體會到英語是有用的、有趣的、是容易學習的。讓孩子們“動”起來吧,讓課堂“活”起來吧,學生才會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終身學習,不斷提高自身專業水平
教師的專業化水平是有效實施英語課程的關鍵。隨著課程的不斷進步和改革,新時期的教育要求教師要有深厚的專業知識,要有扎實的教學理論和實踐能力,還應具有較強的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身為教師,不能墨守成規,而應該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反思,努力提高自身的英語語言素養,同時,發展新的教學策略,研究如何幫助學生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和文化知識,運用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根據兒童和青少年的認知發展特點和中國學生學習英語的環境,探索學生學習英語的客觀規律,做終身學習的典范。唯有如此,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適應教育改革的步伐。否則,我們就會落后于時代,就難以完成肩負的職責和使命。
國培學習猶如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窗,撥云見日,使我在一次次的感悟中豁然開朗。分享名家智慧,反思自我差距,通過學習我不僅提高了理論知識,又豐富了實踐經驗,當然我會繼續在今后的學習中用心,成為一名不斷進取、具有反思意識和創新精神的英語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