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虹 景素芬潘華(上海市寶山區高境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上海 200435)
社區干預對腦卒中偏癱患者ADL的影響效果評價*
陳虹 景素芬**潘華
(上海市寶山區高境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上海 200435)
摘 要目的:評價社區護理干預對腦卒中偏癱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的影響效果。方法:選擇高境鎮社區的腦卒中患者80例,并隨機分為干預組40例和對照組40例。對照組不加以護理干預,以家庭自然康復為主;干預組先進行Brunnstrom階段評定,根據評定結果分成三個階段,進行不同階段的康復護理干預。干預3、6個月后采用康復護理日常生活活動評定量表評價患者ADL及生活自理障礙程度,觀察兩組患者的療效。結果:干預組和對照組的RNADL評分干預前分別為(23.6±15.4)分和(25.1±12.5)分;干預3個月后分別為(42.7±17.8)分和(34.9±19.4);干預6個月后分別為(72.6±14.8)分和(48.5±17.2)分,干預后兩組RNADL評分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社區干預對腦卒中偏癱患者整體功能和生活質量有促進作用。
關鍵詞腦卒中 偏癱 社區干預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 of the community intervention on the ADL in the patients
with cerebral apoplexy hemiplegia
CHEN Hong, JING Sufeng, PAN Hua
(Gaoji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Baoshan District, Shanghai 200435,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the community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 in the patients with cerebral apoplexy hemiplegia. Methods: In Gaojing Community, 80 cases with cerebral apoplexy hemiplgia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an intervention group (40 cases) and a control one (40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was not given with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 and just with the family natural rehabilitatio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assessed with Brunnstrom first and then classified into three stages according to the assessment results and given with the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for the different stages. After 3 and 6 months intervention, the rehabilitation nursing daily life events rating scale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patients’ ADL and obstacle degree of the life self-management to observe the treatment effects of two groups. Results: The RNADL scores of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ere (23.6±15.4) and (25.1±12.5) before the intervention, and (42.7±17.8) and(34.9±19.4)after 3 months and (72.6±14.8) and (48.5±17.2) after 6 months, respectively. The difference of RNADL between two groups had th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after the intervention (P<0.05). Conclusion: The community intervention has the role in improvement of the overall function and quality of the life in the patients with cerebral apoplexy hemiplegia.
KEY WORDSstroke; hemiplegia; community intervention
腦卒中是腦血管意外中的一大類疾病,發病率、病死率、致殘率均高。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壽命的延長,我國許多城市已步入老齡社會,腦卒中的發病率、患病率、死亡率、致殘率、復發率均逐漸升高,分別為219/10萬、719/10萬、116/10萬、80%、40%[1]。近年來,腦卒中的診療手段不斷提高,病死率下降,但存活者中約75%遺留不同程度的運動功能、認知功能、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等的障礙,在很多國家已成為一個健康服務的重要問題,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存質量,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沉重負擔[2]。如何使腦卒中患者較好地康復,早日回歸社會,社區康復成為開展腦卒中偏癱
社區康復的重要載體。本研究旨在研究腦卒中偏癱患者在社區、家庭進行康復的方法,并探索適合社區的有效康復模式。
1.1 一般資料
在高境社區內所有居民中隨機抽取符合抽樣條件,愿意參與研究的腦卒中偏癱患者80例,隨機分為干預組40例和對照組40例。干預組40例,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齡49~78歲,平均64.7歲;左側偏癱21例,右側偏癱19例;其中腦血栓患者29例,腦出血患者11例。對照組40例,男性27例,女性l3例;年齡50~71歲,平均63.8歲;左側偏癱23例,右側偏癱17例;其中腦血栓患者27例,腦出血患者13例。兩組病均在30~180 d。兩組患者的性別和年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入選及排除標準
入選標準:①符合1995年全國腦血管病會議診斷標準[3],并經頭顱CT或MRI明確診斷;②發病時間在一年以內,且系第一次發病;③患者均有肢體癱瘓,無嚴重的認知和感知障礙;④年齡小于80歲;⑤有良好的家庭支持。
排除標準:①意識障礙;②精神障礙;③聾啞人;④感覺性失語;⑤嚴重的心、肺、腎功能不全;⑥嚴重肝、腎疾病;⑦惡性腫瘤患者;⑧有嚴重的、持續的松弛性麻痹患者;⑨嚴重的認知障礙等不能配合研究者。
1.3 方法
對照組不加以護理干預,以家庭自然康復為主;干預組先進行Brunnstrom階段評定,根據評定結果分成三個階段。早期康復:此期患者的偏癱側肢體主要表現為弛緩性麻痹,沒有隨意的肌肉收縮,或僅出現細微的聯合反應,相當于Brunnstrom偏癱功能恢復過程的第1~2階段。中期康復:此期患者可明顯的表現出上肢的屈肌協同運動和下肢的伸肌協同運動,并逐漸可做到某些肌肉關節的獨立運動,相當于Brunnstrom恢復階段3~5期。后期康復:此期患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用患側肢體,相當于Brunnstrom恢復階段5~6期。根據不同的階段進行康復護理干預,前2周每周5次,每次45 min,以后2次/周,每次45 min。在前2周內教會家屬康復練習方法以便在護理人員不上門指導時幫助和督促患者進行康復練習。訓練方法主要包括:①早期康復訓練方法:正確體位、翻身練習、床上自我輔助練習、床邊被動運動;橋式輔助-主動運動、促進肌肉收縮的方法;排痰、床頭抬高坐位訓練、面、舌、唇肌刺激、呼吸控制練習;臥坐訓練、坐位平衡、坐位操、床到輪椅或椅的轉移、坐站練習、健手做力所能及的日常生活活動;心理護理。②中期康復訓練方法:仰臥位訓練;坐位下訓練;站立位訓練。③后期康復訓練方法:繼續前一階段的訓練,進一步鞏固,提高并運用到日常生活中。手指的精細動作加強訓練;側方行走訓練;改善步態訓練;促進患側下肢支撐訓練;做站立位兩足輪流前交叉運動;步行訓練;家庭ADL指導,并幫助正確使用運用輔助器具等。
1.4 觀察指標
干預3、6個月后用康復護理日常生活活動評定量表(rehabilitative naming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RNADL)[4]評價患者ADL及生活自理障礙程度。
1.5 人權保護措施
對于研究數據都采用編號,不提及真實姓名、住址。可以自主決定是否參加此研究,也可以在任何時候退出研究,不會造成任何影響。對于對照組,研究結束后會提供與干預組同等時間的護理服務。
1.6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6.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 ±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各階段RNADL得分
兩組患者干預前、干預后3、6個月后,RNADL得分情況比較見表1。干預組在干預6個月之后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治療前后RNADL評分比較
干預3、6個月后分別進行RNADL評分,干預組干預后明顯高于干預前,且兩組患者干預后6個月RNADL評分比較,干預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各階段RNADL得分[n(%)]

表2 兩組干預前后RNADL評分比較(x ±s)
3 討論
隨著我國步入老齡化社會,腦卒中已成為嚴重危害我國中老年人生命健康的常見病多發病,具有發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殘率高的特點,是中老年人致殘及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5]。在住院康復過程中,腦出血偏癱患者的生存質量明顯提高,但是出院之后,如果其康復訓練不能夠照常繼續進行,則其生存質量必然會下降[6-7]。并且腦卒中后肢體功能的康復有一定的規律,按規律、有計劃、循序漸進地康復必然事半功倍。偏癱患者在功能訓練中,一旦建立了正常的運動模式,就必須反復訓練,強化維持這種模式[8]。有資料證明,腦卒中患者的康復治療可以從發病后數天病情平穩后開始,1~3個月內恢復最佳[9]。但由于醫療體制及經濟原因,我國社區中大量存在著沒有接受過正規康復治療的腦卒中后偏癱患者,有些患者雖然經過綜合醫院的短期康復治療,但仍留有明顯的功能障礙,生活不能自理,大部分時間都是以不正確的姿勢躺在床上,錯過最有利的康復時機。所以偏癱患者迫切需要通過社區康復提高功能水平,改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提高生活質量。
本研究顯示,進行康復護理的干預組干預后明顯高于干預前,且兩組患者干預6個月后RNADL評分比較,干預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因此,可以得出社區康復對患者的運動功能和ADL能力的提高有較大幫助的結論。通過社區ADL訓練,能夠使患者較早地進行自我護理,減少對別人的依賴,重建患者的自尊心與自我獨立能力,恢復生活的信心。應充分發揮社區康復優勢,調動社區、家庭資源,利用簡易、自制器械,開展肌力訓練、關節活動訓練、手工作業活動訓練、日常活動能力訓練等。在社區設置一定數量的康復站,配備一定的康復技術人員做指導,由專門或兼職的康復人員具體服務,使康復服務自上而下落實到殘疾人身上,真正實現殘疾人“人人享有康復”[10]。
總之,由于綜合醫院醫療條件的限制,住院康復的病床少,費用高,腦卒中患者需要長期的治療,長時間住院又不利于患者回歸家庭和社會,若建立大規模的專業康復中心就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我國目前的情況下有一定困難,所以有必要在我國大力開展就近就地、經濟有效的社區康復護理服務,提高廣大人民群眾康復意識,這不僅能促使患者回歸家庭和社會,充分滿足廣大腦卒中偏癱患者的康復要求,減輕腦卒中患者家庭照顧困難,還能充分調動家庭內外資源的積極性,使腦卒中患者得到社區、家庭心理支持鼓勵,可以減少負面影響,能更好地發揮腦卒中患者康復的潛在能力,取得良好得療效。
參考文獻
[1] 張敬, 劉世文, 李貞蘭, 等. 我國腦卒中社區康復的探討[J]. 中國康復醫學雜志, 2006, 21(10): 946-949.
[2] Brott T, Bogousslavsky J. Treatment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J]. N Engl J Med, 2000, 343(9): 7l0-722.
[3] 中華醫學會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組. 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J]. 中華神經科雜志, 1996, (6): 379-380.
[4] 鄭彩娥, 張荀芳, 葉洪青, 等. 康復護理日常生活活動評定量表的研究[J]. 中國預防醫學雜志, 2006, 7(4): 330-333.
[5] 張瑛, 朱晨曦, 謝騰, 等. 針灸治療中風后痙攣期的研究進展[J]. 中華全科醫學, 2011, 9(2): 287-288.
[6] 張可真, 王言飛, 鄭春玲. 急性腦卒中患者偏癱早期康復治療的對比研究[J]. 卒中與神經疾病, 2004, 11(6): 392-393.
[7] 王炎林, 黃驥, 韋世友. 康復卒中單元在基層醫院的運作與效果評價(附570例臨床分析)[J]. 卒中與神經疾病, 2007, (3): 181-182.
[8] 李紅玲, 郭力, 宋蘭欣, 等. 老年腦卒中偏癱早期康復療效觀察[J]. 中國康復醫學雜志, 1999, 14(5): 202-205.
[9] 黃慧玲. 針刺法結合西醫治療顱腦損傷的研究進展[J]. 中國康復醫學雜志, 1998, 3(5): 132.
[10] 肖敏, 姜志德, 王榮, 等. “十五”期間江蘇省肢體殘疾者社區康復現狀與分析[J]. 中國康復醫學雜志, 2006, 21(12): 1130-1131.
收稿日期:(2015-03-02)
通訊作者:**景素芬。E-mail:jing.sufen@163.com
項目基金*基金項目:上海市寶山區科學技術委員會課題(07-E-22)
中圖分類號:R74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533(2015)10-005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