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薇+祁素萍
摘 要:我國資源型城鎮面臨嚴峻的環境問題和生態問題,許多小城鎮生態綠化體系尚未建立。文章通過對國內外資源型城鎮環境和綠化現狀以及資源型城鎮的分析,結合政府的生態管理職能和景觀規劃理論,提出環境生態建設的建議與措施,為實現資源型城鎮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一定的理論基礎。
關鍵詞:生態 資源型城鎮 環境
檢 索:www.artdesign.org.cn
Abstract :Resource-oriented town faced severe environment and ecology problem,the ecological greening system was not established in many town of our country. By analyzing the environment and virescence status of resource-oriented area, and characteristic of resource-oriented town, combined the management function of local government with landscape planning theory, present the method and measures as the theory basis for accomplish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source-oriented town .
Keywords :Ecology, Resource-oriented Town, Environment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目前我國城鎮化已經達到36.09%[1],資源型城鎮是城鎮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隨著其資源的開采,資源型城鎮出現生態環境惡化、空氣污染、空間布局混亂、土地利用粗放等一系列環境生態問題。資源型城鎮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如何進行合理有效的生態綠化建設,促進城鎮可持續發展引起國內外廣泛關注。
一、國外資源城市及地區生態環境建設概況
國外許多城市及地區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也遇到生態環境問題,尤其是工業急速發展導致的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例如美國、日本、德國、法國等發達國家也曾經出現過嚴重危害環境的“三危”現象[2]。一些資源型地區得益于合理法律法規和良好的生態環境保護策略成功轉型。最早出臺環境保護法律的國家是澳大利亞;美國自1970年開始,大規模地展開環境立法工作,目前已形成了完備的環境保護法律體系;新加坡政府于20世紀60年代開始,制定了環境條例以控制工業污染;日本在多年的實踐中建立起了多層次的循環經濟法律體系。英國曾發生過環保史上著名的“倫敦霧”和“泰晤士河污染”等嚴重的污染事件[3]。為達到良好污染減排效果,英國建立了完善的法律政策體系,行政政策與市場相互配合,在世界上首次采用市場手段實施環境稅收,經過幾十年不懈的努力,環境污染得到了富有成效的治理。德國魯爾老工業基地重新建立的新型經濟發展模式與生態環境相輔相成,達到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法國洛林地區則徹底關閉了以前煤礦、鋼鐵廠、鐵礦等污染重、消耗大、對環境破壞嚴重的企業。國外資源型地區成功轉型期間制定合理的法規和政策,生態環境得到保護和改善,為我國資源型城鎮生態綠化提供一定的借鑒。
二、我國資源型城鎮生態綠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分析
我國唐山、阜新、焦作等城市已基本完成經濟轉型,通過政府生態職能的進一步強化,地區的生態環境得到改善和進步,對我國資源型城鎮的生態建設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但仍有許多城鎮在生態化建設中存在一些問題。
(一)重視經濟發展 生態建設意識薄弱
大部分資源型城鎮依賴于單一資源開發,形成單一的資源結構作為主要經濟支柱。城鎮發展所需要資金幾乎全部來源于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產業結構嚴重失衡導致城鎮非常重視這唯一的經濟命脈,生態綠化和景觀建設等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二)生態環境破壞嚴重
近些年來,我國一些資源型城鎮快速發展,以經濟建設為重大力開采資源。煤礦開采,石油加工,鐵礦和稀有金屬等的開采等,對生態環境產生嚴重的破壞,每年因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占全國GDP的3%-8%[4]。資源型城鎮本身生態環境比較脆弱。大量礦產和資源的開采,占用大量農田,很多地面出現不同程度下沉,并且不能再次開發利用,同時城鎮生態防護林地被大量占用。土質疏松,植被總量少,出現嚴重的水土流失和沙塵暴。我國現有水土流失面積356.92萬平方千米,占國土總面積的37.2%[5]。
(三)城鎮規劃不合理,綠化建設不足
資源開采區大部分建立在能源所在地周圍,各個鎮依托資源孤立發展,城鎮規劃不合理,使得大量基礎建設重復,不能形成良好的生態綠化體系與之相促進,綠色網絡體系不健全。公共設施和綠地嚴重缺乏,防災能力差,景觀生態綠化質量亟待提高。
三、資源型城鎮生態綠化建設的建議與措施
(一)相關政策法規是資源型城鎮建設的重要保障
縱觀世界各國資源型城鎮發展狀況,政府相關政策法規是發展的有力保障。資源型地區轉型和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資源型城鎮生態環境的破壞最直接的因素是環境污染。政府要充分發揮生態職能,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生態資源管理制度和生態行政管理體制,編制并執行小城鎮企業環境保護法和環境保護規劃,堅持依法行政,嚴格執行[6]。同時要樹立生態優先的發展政策,只有加大政府生態職能的發揮才能使得資源地區的生態環境和綠化現狀得到根本的提高和改善,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整體規劃 合理布局
目前大部分城鎮生態綠化都是模仿成熟的城市綠地系統來規劃。城鎮規劃時應該因地制宜,合理對礦區和企業進行選址,根據功能對其進行布局,明確安排它們之間的結構組織,以提高能源和資源的利用率,爭取將環境污染和綠化破壞降到最低。同時建立城鄉一體化的綠地規劃體系,不僅考慮城鎮內部綠化空間的布局,也要規劃城鎮外圍空間的合理生態綠化。建立起內外呼應的城鎮生態綠道,對小城鎮的重點區域進行重點綠化景觀規劃建設,提高綠化景觀觀賞效果。大力開展文明生態村建設,對鄉鎮的重點區域、重點村屯進行綠化,加強綠化基礎設施建設,在居民生活的區域,要加公共綠地建設和植物空間綠化[7]。保證良好的綠化發展,以提高生態環境質量和景觀質量。endprint
(三)加強系統的綠化建設
相對于普通城鎮,資源型城鎮要更加重視綠化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改善。加強城鎮內部綠色景觀基礎設施,保證足夠的自然狀態的綠化用地,用地是綠化的基本保證;資源型小城鎮由于具有大量的資源型企業和礦產,污染嚴重,生態綠化時應對不同的區域進行重點建設和綠化保護。同時注重植物和綠色景觀對污染物的隔離和吸收作用。根據礦區對環境產生不同的污染和影響來選擇綠化的方式和綠化樹種。在選擇常用綠化樹種的時候,要多選擇抗污染或吸收廢氣能力強的樹種;結合自身的經濟基礎和文化氛圍,優選鄉土樹種,營造多樣的立體種植群落,在居民區和礦區企業之間要建立有效的防護林帶,起到對污染物的緩沖作用;資源開采區要選擇防災能力強的樹種,在提高景觀效果的同時,減小災患發生時對環境的破壞。
(四)進行景觀改造與更新
作為資源型城鎮,資源的開采必定會產生許多工業廢地、廢棄建筑物和塌陷區等。根據用地的不同特點,因地制宜,進行針對性的景觀更新和改造,將其變成為綠化效果好、經濟效益相對較高的新項目用地。有的企業廢棄用地土質沒有發生大的變化,可以將其改成農耕用地或者林業用地;一些礦區塌陷區土地功能已經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根據具體的功能和周圍環境的分析,有些塌陷區可建成供人們休閑游憩的人工湖,有些經過填充和數年的沉降,可以回填、植樹造林、辟為農田牧場,發展生態農業,生態公園和水域生態景觀區等可將其轉變成為礦區參觀旅游區、地質生態園、塌陷區池塘等不同的新功能用地。將不同的廢棄地打造成為功能完善、生態環保、可持續發展的特色區域[8]。一方面避免土地資源荒廢,另一方面也將礦區重新利用將其可持續發展,以提高生態環境質量,加大綠化面積,增加經濟效益。
(五)全民參與環保行動
政府作為城鎮發展的決策者,要根據城鎮的具體情況,促進居民對于生態和環境的關注。多舉辦環保類的比賽活動和宣傳項目,增加綠化生態建設教育,甚至可以將一些綠化區域分配到區或者到個人。除此之外,政府要善于運用媒體的作用,通過各類媒體比如報刊、雜志、廣播、電影和網絡積極宣傳各種生態環境知識,培育公眾關注環境的意識,提高公眾對我國生態環境問題的認識,使之積極參與到形式多樣的環境保護活動[9]。通過全民自身對綠化的參與,從根本上提高對于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認識,從而加強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綠化建設。
四、結語
我國資源型城鎮發展迅速,對我國的經濟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全國各地小城鎮生態綠化建設也都在如火如荼的加速進行。但是在人為開采資源的過程中,產生生態環境破壞發生。在城鎮綠化系統不健全的背景下,這樣環境嚴重影響了城鎮的可持續發展。因此,資源型城鎮在發展過程中,政府要充分發揮生態職能,根據自身特點制定合理的生態綠化體系,對城鎮可持續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同時提高公民的環境綠化保護意識,真正參與到生態綠化建設的行動中,通過各方共同努力以求保護資源的有效利用和資源型城鎮的健康長久發展。
注釋
[1]俞正聲.加強城市生態環境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A].第四屆北京國際周,論壇報告集[C]:192-193.
[2]石秀華. 國外資源型城市成功轉型的案例分析與比較[J].科技創業月刊,2006,(12):105-106.
[3]馬麗.英國污染減排的經驗與啟示[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2009,22(2):42-43.
[4]胡同澤,文曉波.政府維護生態環境的責任與實現途徑[J].甘肅行政學院學報,2006,(3):59-61.
[5]2009中國環境狀況公報[N].來源:中新網2010年6月11日.
[6]高小平.落實科學發展觀 加強生態行政管理[J].中國行政管理,2004,(5):45-48.
[7]朱向友.淺談小城鎮生態綠化景觀規劃建設[J].現代園藝,2012,(4):85.
[8]張 彥.煤炭資源型城市塌陷區景觀更新設計[J].安徽建筑工業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19(3):51-53.
[9]唐超華.地方政府生態責任問題研究[D].湖南大學,2010,41-4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