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
摘 要:金州龍舞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很具特色的民間藝術形式。文章追溯了金州龍舞的歷史淵源,闡述了它的制作工藝,分析了它的品牌價值,提出了金州龍舞品牌的保護與發展策略。
關鍵詞:金州龍舞 品牌保護 發展策略
檢 索:www.artdesign.org.cn
Abstract :Dragon Dance from Jinzhou District is a State-level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is a very distinctive form of folk art. This paper traces the history of the Dragon Dance from Jinzhou District; elaborates its production process; analyzes its brand value; and proposes its brand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Keywords :Dragon Dance from Jinzhou District, Brand Protec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一、金州龍舞的歷史淵源及風俗習慣
金州古城地處遼東半島南部,是大連市發源地,在這里保留著很多民間傳統藝術。最具代表性的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金州龍舞,它距今已有120年的歷史。金州龍舞屬漢族民間舞蹈擬獸類布龍一種,源于江淮地區。相傳是在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夏,“銘字軍”提督劉盛休率馬步十二營住房大連時傳入金州西門外村。[1]當時只有在正月十五元宵節時,在軍營內表演,不允許老百姓觀看。但這并未能阻止世代居住在渤海邊的村民對于龍的崇拜與好奇。于是,當地的能工巧匠們偷藝仿制了第一條屬于自己的龍舞燈。
解放前西門外村民舞龍的用途只有兩種,一種是在元宵節祈求平安吉祥;另一種是天旱求雨,祈求風調雨順。在解放后龍燈舞的用途就擴展了,經常用于歡送新兵入伍、慰問烈士家屬、迎接外來貴賓、體育運動會開幕儀式、賞槐會、服裝節以及各項重大慶典和紀念活動。
龍舞表演開始之前都要舉行一個龍飲水的儀式,舞龍隊要把龍擎到龍王廟,再到海邊把龍頭象征性的往水里扎一下,讓龍飲水,據說這樣能使龍精神抖擻,大顯龍威(這種習俗的由來是因為他們第一次看到的龍是來自海上)。舉行過這樣的儀式之后,龍就可以進村了。在燈官的帶領下,龍燈在村莊的各個街道游走,只要龍走過的地方,家家戶戶都要亮起燈來,以示對龍的崇敬,祈愿來年吉祥如意,日子紅紅火火。正月舞龍的活動要一直延續到二月二龍抬頭,整個活動結束之后,為了表示對龍的尊重,舞龍隊再回到海邊點起煙火,將龍燒掉,以此表示龍靈歸海中,以求得一年的風調雨順、大吉大利。
二、金州龍舞的制作工藝
當地人把制作龍的過程叫扎龍,根據需要平均一年能扎四到六條龍。因為舞龍的規矩是龍燈不可以單獨出現,所以做龍一定要成雙成對,一條紅色的龍,一條青色的龍。做龍準備的材料有:竹子、彩色與白色的布、臘木桿、線麻、鋼絲、線繩、皮筋、木板、筆和顏料等。工具有:砍刀、木工刨、電工刀、鉗子、尺、縫紉機、剪子、針、線、鋸、手把鉆。然后根據圖紙設計制作龍。
第一步:劈竹篾工藝
劈竹篾工藝是把不同用途、不同部位、不同規格的竹條用斧子或砍刀劈好,以此制作龍骨。金州第七代傳承人李成家介紹:扎龍最重要的環節是竹活,也就是劈竹條,將竹子劈制成不同規格的竹匹,然后按照圖紙規格進行捆扎、固定,為了使整個骨架結實,竹匹不能劈的太細,但也不能太粗,如果超出舞龍者承受的重量,就不能把龍舞得活靈活現。竹匹的尺寸是不同的,通常龍頭與龍身的主骨架是竹寬1.2公分,厚度0.4公分,龍頭龍身其它部位竹寬是0.5公分,厚度0.4公分,龍珠圓架用直徑0.4公分的竹條扎制。而龍柱的竹子規格以柱的堅固為原則。
第二步:扎制工藝
扎制工藝是將龍燈的龍頭、龍身與龍尾用聚氯乙釋線繩、白布帶等對竹篾進行捆扎與制作。其中龍頭的制作工藝最為復雜,它分為頭骨、龍舌、龍眼、龍角、龍須、耳朵等的制作。而完成龍頭的關鍵是龍骨的支柱、咽喉圈、中圈和后脖圈的捆扎與制作。咽喉圈比中圈大2公分,中圈比后脖圈大2—3公分,與龍身的硬節口徑相同;龍身是由七個硬節(硬節是支撐龍身的部位,也是龍的動力部分)和八個軟節(軟節是龍的活動部位)組成;龍尾分兩前段是由硬節組成,后段是魚尾造型。
第三步:繪畫工藝
繪畫工藝是指為龍頭、龍皮、龍腹及龍尾繪制出相應的龍鱗龍紋圖案。在這一過程中,龍頭的繪制要根據事先扎好的龍頭骨架的結構,將龍眼、龍須、龍角等部位依次涂上對應的顏色;龍皮是整個繪圖工藝里耗時最長的部位。一般龍身的長度為22—25米,需要藝人很有耐性細致的用魚鱗形狀的模板進行繪制,并涂上四種顏色,分別是以紅色為主和以藍色為主的漸變推移;龍腹的圖案為水波紋,利用水波紋模板進行繪制。龍尾的著色根據扎好的骨架外形進行繪制。
第四步:裱褙工藝
裱褙工藝是把紙或布用漿糊或布帶固定在龍骨上的工藝。最早先龍頭龍身的硬節和龍尾是用紙張來裱糊的,龍身軟節部分用布繃縫,在解放后,為了增強其柔韌性,藝人邵振卿將其改良設計,以布代紙,才有了今天的裱褙工藝。
三、金州龍舞的品牌價值
金州龍舞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理應得到保護,但由于政府相關部門的政策制定與執行力度不能夠有效結合,導致很多相關問題得不到解決。金州龍舞的第七代傳承人李成家說:“金州龍舞基地雖然存在,但是由于資金問題難以整合資料、進行布置宣傳,而不能對外開放”。endprint
在全國文化經濟大改革、大繁榮的背景下,把金州龍舞這一具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打造成知名品牌,成為亟需解決的問題。為此我們應挖掘金州龍舞的價值,通過好的創意、成功的市場攻略、合理的開發和保護將其打造成大連市乃至遼寧省文化產業品牌。
(一)金州龍舞的歷史文化價值
金州龍舞歷史悠久,早在清朝時期就已從江淮地區傳入金州,它集南方文化與北方文化對龍的理解與感悟于一身,既有南方龍的雋秀俊美又有北方龍的奔騰豪放,它能夠傳承民間的歷史傳說、風土人情、人物典故。它就像一本教科書,記錄與傳承祖祖輩輩對龍的崇敬與對美好生活的期盼。
(二)金州龍舞藝術的審美價值
金州園藝舞龍藝人已相傳十代,作為流傳于民間久盛不衰的藝術形式,它已成為富有遼南地區特色的一種民間舞蹈。金州龍舞的表演形式很靈活既可以在戶外表演又可以在舞臺表演,之所以觀眾喜歡是因為龍本身形象彪悍俊美,具有審美價值;二是舞龍的技藝,因其舞動起來行云流水、氣勢磅礴,象征著中華民族的不朽的氣節、具有的無限生命力、創造力,象征勝利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金州龍舞的經濟價值
金州龍舞與園藝村的生活密切相關,它已成為人們生活所不能或缺的東西。金州龍舞所代表的是金州園藝村的民俗活動的這種形式能夠滿足當地人們的精神生活的需要,是當地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挖掘金州龍舞的價值,先從的龍體本身開始,龍的形象優美大氣,它可以作為手工藝品或民俗文化的展示,極具開發價值,可以成為金州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地方經濟特色。再者舞龍的動作極富寓意,比如蛟龍出海、翻江倒海、二龍戲珠、龍絞水等等,可以此為亮點開發相關的旅游項目來吸引外資。
四、金州龍舞的品牌保護與推廣策略
(一)樹立正確的非遺保護觀
金州龍舞體現了中華民族不畏艱難、奮發向上的一種民族精神,從這種意義上說,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僅是保護這個文物本身或是保護這個地方的品牌,更深邃的意義還在于延續一種文化、一種精神。也正是從這種意義上說,我們的文化建設觀和文化保護觀,就不能駐足于“金州龍舞”的國家級、省級、市級“非遺”項目的頭銜,而應植根于發掘、品位、創造、發展金州龍舞文化精神的內涵中。
目前已有金州區委、區政府組織實施、金州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辦公室等部門制定了實施保護計劃,總的計劃內容是抓住在全國和世界范圍內開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契機,再充分利用原有保護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挖掘、整理本地區內各龍舞的詳細資料,組織、培養本地人才進行傳承發展。
(二)培養接班人
第七代傳人李成家總結他多年的經驗結合這種民間藝術的特點,他為保護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找到一種出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要從娃娃抓起。”如今,金州地區幼兒園成為金州龍舞傳承基地。幼兒園的老師開始學習龍舞,成為了第10代藝人,她們又把龍舞技藝傳授給了孩子們,金州第一幼兒園園長徐凌霞介紹“金州龍舞是金州最具代表性的民俗項目之一,受到孩子和家長的喜歡。發展舞龍藝術是幼兒園開展教育的極好方式,幼兒通過學習龍舞進一步加深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含義的理解。”讓孩子們從小了解該地域的傳統工藝美術,培養孩子們對家鄉的熱愛。
(三)開展金州龍舞品牌網絡營銷推廣
將創造完備的品牌推上社會,引入市場,使公眾認識品牌,提高品牌知名度。所以可以根據金州龍舞的原型,設計手工藝產品,并開發自己的網站,通過網站介紹金州龍舞從歷史發展、表現形式、材質材料、制作工具、傳承人介紹、活動安排等等。進而通過這個平臺,展示金州龍舞的手工藝品與表演,從而推進品牌在市場中的知名度和信譽度。開展體驗式營銷,鼓勵現代人通過終生學習的方法來了解龍舞藝術、對龍舞感興趣的人親身體驗學習龍舞。
(四)開展金州龍舞品牌公關推廣
在政府支持下建立展覽館,常年展覽金州龍舞的歷史演變的相關史實材料及工藝品,利用重大慶典和節慶之機開展公關宣傳活動,吸引民眾、擴大影響。除此之外,還可以建立影像館,在影像館,通過影像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歡龍舞技藝。相關部門通過講座、展覽的形式,讓更多的民眾了解金州龍舞藝術。
結語
我國有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資金困難、傳承難的問題,除了政府的推進措施,我們這些民間團體也要努力適應,并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進行調整,把握新的發展機遇,吸引民間團體來投資,以減輕政府的壓力。在行業保護和品牌創新方面不斷加以改進、創新和完善,進一步提升品牌的附加值,才能使金州龍舞民間文化品牌具有無限發展的生命力。
注釋
[1] 薛天忠.金縣志[M].大連:大連出版社,1989:594.
參考文獻
1孫傳基.金州龍舞[M].大連:手稿,1995.
2陳加.遼寧地方志考錄[M].沈陽:遼寧省圖書館,1982.
3朱誠如.遼寧通史[M].沈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9.
4王樹楠.奉天通志[M].沈陽:東北文史叢書編輯委員會,1983.
5王會全.大連百年簡本[M].大連:大連出版社,199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