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小弘+吳春艷
摘 要:作為中原文化的一脈,高句麗服飾具有一定的中原文化特性,但同時也在這七百年歷史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民族服飾文化。高句麗服飾文化是高句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對現代服飾及其文化的發展產生深厚的影響。文章從頭衣、體衣、足衣三個方面出發,其中頭衣主要體現在折風上面,體衣主要體現在其襦、褲、袍等方面,足衣主要體現在釘子鞋方面,具體探討高句麗民族服飾文化在現代服飾設計中的應用。
關鍵詞:高句麗 服飾 現代設計
檢 索:www.artdesign.org.cn
Abstract :As one branch of central plain culture, the Koguryo costume has some central plain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ed its unique national dress culture in the seven hundred years history. The Koguryo costume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Koguryo culture and has exerte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modern costume and its cultural development. Starting from head clothing, body clothing and foot clothing these three aspects, this paper discusses in detail the application of Koguryo national costume design in modern clothing design as the head clothing is mainly reflected in folding, body clothing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short jacket, trousers and robe etc. Foot clothing is mainly reflected in spiked shoes.
Keywords :Koguryo, Costume, Modern Design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高句麗民族是發源于我國古代鴨綠江與渾江流域的一個少數民族,其政權建立于公元前三十七年,即漢建昭二年,滅亡于公元668年,即唐總章元年,先后歷經了七百多年。作為中原文化的一脈,高句麗服飾具有一定的中原文化特性,但同時也在這七百年歷史中形成了具有自己獨特風格的民族服飾文化。高句麗服飾文化是高句麗文化的重要部分,也對現代服飾及其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厚的影響。下面將從高句麗服飾元素出發,探討其在現代服飾設計中的應用。
一、折風及其在現代服飾設計中的應用
在高句麗,人們對冠帽的佩戴非常重視,也十分考究,冠帽被看成是人們身份的象征、地位的標志。據《魏略》記敘:“高麗好歌舞……大加主著幘,幘無后;小加著折風,形如弁。”又據梁元帝《職貢圖》云:“高麗婦人衣白,而男子衣纈錦,飾以金銀。貴者冠幘,而后以金銀為鹿耳加之幘上;賤者冠折風。”可見,折風是人們對冠的一種獨特的稱呼,形似中原帝王士大夫階層所戴的“弁”,但與古弁略有不同,原是高句麗中的“賤者”也就是貧民百姓所用,不加任何金飾。從古墓壁畫中我們了解到人們佩戴折風有很長的時間,從高句麗興起的集安到后來的平壤,折風一直都比較‘流行。“折風”(圖1)形制特點:形似兩手作相合狀,上尖下寬,中間聳立。前有黑絲臺帶,臺帶周圍有白色裝飾,兩邊系有細繩,將之佩戴,整個臺帶將人的前額遮蓋,其裝飾物品將“豎”和“髻”進行分開,細繩將折風系住,以免脫落。帽子內外都由皮革制成,外面還多用鳥羽裝飾。身份不同的人所佩戴的鳥羽裝飾物的種類、質量、份量都不相同。折風原字義是將風分開,是人們從事各種活動的簡便冠帽。
高句麗人們佩戴折風的習慣演變至今卻成為了女子個性化、時尚化的頭飾裝飾。縱觀近幾年國內外各大時裝周頭飾作品,尤其是以傳統元素進行再創作的作品,都不難發現折風、古弁形制的影子(圖2)。用金屬絲或內或外的構造高聳、夸張、立體的造型,在原有造型的基礎上添加新的結構、改變原有線條的張力及曲度、設計成新的面的結構等方法都使得這些頭飾綻放出異樣的美感,既具有了很強的視覺沖擊力,又被賦予了時代新的設計理念。除了結構上的變化,在外在的裝飾上更是做足了‘功課,各種羽毛、蕾絲、鉆飾、毛線等元素的添加,各種金屬、木質、新型環保材料等材質的應用,給人以華麗、另類、個性等視覺感受,使得這些冠類頭飾成為秀臺上奪目的一點,配合著服裝一同綻放傳統與現代相結合設計的新光彩。
二、襦、褲、袍及其在現代服飾設計中的應用
根據《翰苑》所記載,高句麗的體衣類別較多,但大致可分為兩類,即衣裳分體制和衣裳連屬制。衣裳分體制主要是指將體衣分為上衣和下裳,上衣著在上身稱為“衣”,下裳著在下身稱為“裳”。上衣如半臂、襦等,下裳如裙、褲等。衣裳連屬制主要是指上下衣相連,比如袍等。下面就主要介紹下高句麗民族的襦、褲、袍。
(一)襦主要是指短衣,其長度往往只到臀部,最長的也只到大腿的地方。襦袖長短、寬窄都有,短窄的衣袖一般是到手腕的地方,其袖口加禊,以方便人們生產和勞動,因此,短窄衣袖在高句麗較為常見;長窄衣袖主要在歌舞技場中常為出現,是技藝人員表演時所用的專門服裝。衣袖的長短寬窄不同,其代表的身份也不一樣,上層階級所穿的衣袖稍微要寬松些,下層民眾的衣袖一般比較短窄。禊主要是衣裳中添加的邊飾,一般在衣襟、衣袖、衣領的邊緣處,其花紋、顏色和材質跟衣裳都不相同,主要起著一個裝飾作用。帶,是高句麗人著襦時的必備裝束,又分為皮革帶、銙帶及布帛帶,布帛帶應用較為常見,大多出現集安地區的壁畫上。布帛有寬度很寬的帶子,也有像繩子一樣窄據推測稱做“繩帶”的帶子,系帶子的位置各不相同,除了束縛襦的功能作用外也起到了一定的裝飾上衣的作用。endprint
高句麗時期的褥同樣成為了現代服飾設計的典范(圖3)。上衣的長短任意變化,近兩年尤其流行A版的短款上衣,通常都配上猶如襦形制的袖子,夸張的袖型和短小的上衣鮮明對比,視覺上凸顯個性,成為流行熱點。單單看袖子,每一款的長短、大小都隨著整體服飾的設計美感變化而變化。喇叭袖、筒袖、蝴蝶袖、蝙蝠袖等應有盡有,袖子的造型甚至成為整個服飾的亮點所在。袖口有時不按常理的夸大或縮小,袖口緊扎、抽褶、填充等手段,袖口的鑲嵌、鞶繡、拼接等工藝,都襯托著各類上衣使得它們無比的精致、唯美,凸顯了女性特有的唯妙身姿。
(二)褲、袍。在《周書之高麗傳》中記載,高句麗人常穿的下褲為窮袴,窮袴是指高句麗古墓壁畫中出現的臀部尖尖凸起的褲子。關于窮袴是否是指褲腿很窄的細袴這一說法現在還不確定,也就是說窮袴只指加了褲襠且縫合起來的褲子,并不代表褲腿很窄的細袴,但是普遍認為如果褲腿變得特別寬大的話臀部凸起的部分從外面看起來就不會特別明顯了。在高句麗,男女皆穿窮袴,并且其款式也不加區分,基本相似。高句麗的窮袴跟我國漢代男子所穿的窮褲差不多。
關于現代褲的設計種類很是繁多,映射了窮袴影子的褲子大多體現在男裝上(圖4)。設計焦點基本體現在胯部及襠部位置。緊窄或肥大的襠部絲毫沒有減弱男性硬朗的線條,反而為整體服飾增添了男性特有的英姿颯爽。胯部或多或少添加的褶皺造型對整個下半身的造型起到了修飾的作用,也為男性手插兜袋的姿態提供了便攜設計功能。
袍。據《周書之高麗傳》記載,高句麗早期唯有女子穿袍。袍的形制大多是左衽、交領,長至小腿以下。袍的裾、袖、領等地方都加有另色禊,甚至有些袍袖中還加有跟禊一樣的裝飾。袍的袖子一般都是短窄袖子,但是在《翰苑》中并未注明袍袖子的寬窄長短關乎其人的等級差別。高句麗長袍在之后的發展中,成為男女都可以穿的衣物,其逐漸普遍化。比如,在平壤墓壁畫中,可以發現男女都能著袍,并且其款式還非常的多。其平壤男子的長袍主要是漢式長袍,其袍身和袍袖比較寬松,袍長曳地,其領子有團領和曲領兩種。高句麗袍的服飾在現代服飾中應用極為廣泛,其中最為流行的就是改變了袍服長短的韓服(圖5)。關于韓服的設計在本文中不作詳述。
三、釘履及其在現代服飾設計中的應用
據《三國志之高句麗》所記載,高句麗釘履是其民族服飾的一大特色,專門適用于冬季冰雪天氣,以集安地區為主要穿著地區。釘履沒有鞋面,鞋釘和鞋底都由銅料所制,表面有鎏金,鞋底的長度在30cm左右,跟寬在9cm左右,鞋底邊沿略向上卷,鞋尖微微上翹,穿著于正常所穿的鞋下,釘履上卷部位有大約二十幾個孔,用于穿上皮條或絲絳然后緊綁于鞋下。除了平日里惡劣天氣下穿著,也適用于行軍打仗時。普通官吏穿銅或鐵制的釘履(圖6),平民百姓則只能用木板釘上釘子穿用。
高句麗釘履的功能性成功傳承到了現代,最常見的當屬足球運動員的草場球鞋,3-4毫米左右的碎釘(塑料或鋼釘)最大的作用就是增加了球鞋的防滑性,對高速、高對抗情況下的爆發性具有一定作用(圖7)。可見這種設計不愧為先人的智慧加之現代科學技術完美的再現。除了功能性質的應用,其視覺效應更是在時尚界刮起了一陣不小的潮風——朋克。現代服飾設計將這些鉚釘應用的淋漓盡致,除了鞋子還有衣服、配飾、箱包等物件,雖產生的原因是在一種歷史文化背景下,但是這些設計卻使現代人們過足了眼癮(圖8),極具視覺沖擊力。
綜上所述,高句麗民族傳統服飾有著其獨特的發展個性,盡管跟我國古代的服裝有著一定的趨同性,但也存在的一定的差異。高句麗服飾在繼承我國古代服裝習俗的同時也開創了其獨特的著裝習俗,具有一定的民族性。高句麗服飾元素主要體現在折風、襦、褲、袍、釘履等方面,這些服飾元素對世界現代服飾設計產生深遠的影響,現已廣泛應用于各類服飾設計之中,并得到許多人的熱捧。
參考文獻
1 曾慧潔.中國歷代服飾圖典[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12.
2 王純信.高句麗服飾源流考[J].東北師范大學學報,2011,(5).
3 曾憲妹.高句麗的服飾[M]//高句麗歷史與文化研究.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
4 徐曄.淺談古代高句麗民族服飾[M]//高句麗渤海研究集成.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2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