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存光
摘 要:近代中國漫畫有著獨特的漫畫傳統,對現代漫畫以及現代動畫的發展影響極大,并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作為特殊的繪畫形式在中國近代革命運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是中國近代繪畫的變革。文章闡釋中國近代漫畫藝術的藝術特征,為今后研究本民族漫畫藝術留下有價值的遺產。
關鍵詞:中國近代漫畫 發展 藝術特點
檢 索:www.artdesign.org.cn
Abstract :Modern Chinese cartoon has a unique cartoon tradition. It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cartoon and modern animation, forming its own unique artistic style at the stage. As a special form of painting, it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modern Chinese revolution. It is Chinese modern painting reform. The paper focuses on interpretation of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the cartoon art in modern China, so as to leave a valuable legacy for future research of the national cartoon art.
Keywords :Chinese Modern Cartoon, Development,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據史料記載中國古代已經有了漫畫的繪畫形式,古代的漫畫是與“西方的漫畫頗不相同的特點,形成了我們自己的漫畫傳統”。[1]直到清末民初時期,中國還依然沒有正式使用“漫畫”名稱,當時把這一類畫以“諷刺畫”“諧畫”“寓意畫”或者是“笑畫”來命名。1926年,鄭振鐸策劃出版了《子愷漫畫》,從此“漫畫”的稱法也就在中國傳播了,并且統一了名稱。
中國漫畫的發展是中國傳統繪畫順應歷史與時代的要求,并賦予新的藝術形式,符合大眾審美極其特殊的繪畫藝術,也是學習西方先進文化與科學技術下的產物。而我國近代漫畫是伴隨著鴉片戰爭的轟鳴炮聲開始,一直延續到新中國的成立。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戰爭,中國近代漫畫成為了尖銳的戰斗武器,是新中國戰爭歷史上發動民眾、鼓舞士氣、團結合作的利器。近代漫畫在各個歷史革命時期,都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漫畫的革命性與戰斗性也十分鮮明,并在藝術的創作中積累創作經驗,將漫畫的民族化及大眾化方面進行了有益的藝術探索,在中國漫畫史上有著不可磨滅的藝術價值。
一、以傳統繪畫為根本,結合西方繪畫語言
中國的傳統漫畫是中國特有的藝術文化,它沿襲了中國傳統繪畫的精華,借用中國風俗典故描繪世間萬象。近代傳統漫畫是中國處于轉折期時的美術形式,它既“背叛”了傳統美術,也對中國傳統繪畫進行了重新解構,是傳統藝術轉型和變化最為明顯的漫畫形成時期。
清末民初新思潮的到來沖擊了中國的傳統文化,西方的透視原理、光學原理、色彩學、構圖新法等讓中國畫家們在吸取歐洲繪畫藝術風格、技術的同時,重新認識傳統繪畫。在風格上依然保留了中國傳統的筆墨技法,充分運用工筆與白描技術,并留存中國畫骨骼,與西方現代漫畫技法糅合,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漫畫風格。比如何劍士在《時事畫報》中繪畫的漫畫作品,多采用中國傳統水墨線條,有著濃重的中國傳統繪畫的味道,加上石印方法的印制,較好地傳達出傳統筆墨的韻味。也如漫畫家黃矛曾分析他的作品是“以水墨線條的中國畫法來作漫畫,對當時社會腐敗現象表示不滿。……采取中國畫的器材和筆法,活用西洋繪畫的科學原理,內容和中國畫那種逃避現實以清玩為目的者不同,反之卻筆筆針對著社會問題的癥結。這樣的技法配合著當時老百姓所關心的或自身的題材,便必然為老百姓所喜愛了。”[2]
另外在后期的繪畫手法上,運用中國傳統民間藝術的技法加上西方各類繪畫技法,經過加工消磨,形成了具有裝飾畫法的漫畫風格。以張光宇為代表,他的漫畫風格有著非常濃重的裝飾風味,經過夸張的漫畫造型嚴格服從于裝飾規律,把民間剪紙、民間年畫、古代圖案等等元素放置在作品中。如《中國的新舞臺》《新舞臺》《南海美人魚》等,藝術表現手發前衛大膽。
中國近代漫畫就是以傳統繪畫為根本,將西方現代藝術精華融合于自身并加以總結,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漫畫藝術。
二、以報刊為媒介,用新聞方式傳達漫畫藝術
漫畫作為報刊藝術,以報刊為載體,將嬉笑怒罵的漫畫作品通過新聞形式傳達,從而反映出漫畫與新聞唇齒相依的關系。
近代漫畫和新聞是共同前進的,上世紀30年代出版了大量漫畫刊物,也有連環漫畫的發表,漫畫家作品也推陳出新,將現代漫畫與民族傳統藝術結合,并用新聞事件來講讀漫畫,從圖片的繪畫語言來表現作品的含義。比如沈伯塵的《南北戰爭》,作品發表于1918年軍閥混戰的年代,生動的描繪了兩個一南一北的軍閥拿著刀槍,站在人民的身上踩踏,深刻的揭露了軍閥混戰給老百姓帶來的深重災難;還有1937年李可染創作的《殺人比賽》,作品極具震撼力,描繪了兩個日本劊子手野獸般猙獰的面孔,手中拿的刀片已砍的殘缺,而他們身后是倒在血泊中手無寸鐵的中國百姓等等。很多作品用新聞事件為創作素材,讓更多的平民通過事件來評論新聞,起到形象化言論的社會效果。
新聞與漫畫的結合是通過諷刺達到批評或者貶抑功能,用夸張、比喻、諷刺、對比、借用、變形等手法揭示社會矛盾,從而發動人民群眾的愛國意識。新聞與漫畫的結合又有輿論導向的功能,有較強的針對性,從含蓄、夸張、濃縮的語言中表達具象的繪畫,傳遞近期發生的時事信息,給讀者帶來思考和評論。也可通過具象的造型語言,人物,背景,道具等在適當的時候搖身一變,成為信息的傳遞者,讓漫畫充滿魅力。endprint
三、以愛國為主線,多用諷刺手法闡述主題
諷刺題材在近代漫畫中表現居多,反映社會生活情趣的幽默漫畫和歌頌漫畫則較少。不管是清末民初以抨擊黑暗腐朽的封建王朝,還是以揭露日寇侵華罪行,亦或是描寫社會上的畸形怪相,中國近代漫畫都是以愛國為主線抒發愛國情懷。藝術表現上則更加尖銳、直接、通俗易懂,而中國民間的諷刺文學、寓言、笑話、歇后語等素材也都應用在漫畫的描繪中。
以愛國為主線,用丑的形象揭示現實中的真相,與之產生與現實中傳統觀念相悖的沖突,以迸發震撼人心的力量。1919年馬星馳創作的《玩弄于股穿之上》,畫中描繪了兩個人物,一個是陰險狡詐的日本人,他的腳放在了中國的山東省境內,其身上坐著一個中國白癡兒,這個丑孩子代表了中國無知的民眾和軟弱的清政府。作者用丑的形象諷刺出一個政府的腐敗與國力的軟弱,以此來表達憂國憂民的情感。除此還有用笑的表現手法來團結民眾,在笑的作品中諷刺對象,也在心理上產生共鳴,形成抗戰同盟,傳遞社會信息,表達愛國情感。
四、以戰爭為歷史背景,用笑來團結民眾
縱觀中國近代漫畫,是以反帝反封建反對官僚資本的革命戰斗為歷史背景,很多作品和作者是隨著時代而前進,在政治形式及思想文化不斷變化的時代,近代中國漫畫運用各種“笑”的功能來團結民眾,并呼喚起一些漫畫家將幽默與諷刺的漫畫藝術帶給普通勞眾,從而用圖片的形式傳達社會功能。
1911年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歷史變革,處于社會底層的勞苦民眾經受了各種壓迫,此時的漫畫主要是以諷刺畫為主。如張聿光在1911年創作的《中飽》《飯桶》《新五毒圖》等漫畫都是針對清王朝的反動統治,暴漏清朝賣國政府的諷刺漫畫,都包含了反帝愛國的思想因素在里面。漫畫《加人一等》作品描寫了一個頭戴官帽的老爺和一個外國人聯合起來擰一條剛洗好的被子,擰到盆里的是銅錢,很準確的比喻了帝國主義與清政府王朝聯合在一起,把中國人民當做麻花一樣緊扭,從人民身上榨血汗錢。這則漫畫在觀看之中笑則忍俊不禁。人民在笑的過程中產生了憤怒,并用實際行動懲罰了對象,但無意中也接受了諷刺漫畫所要傳遞的社會價值觀念,所以笑是一種不自覺的社會化過程,在這種無意識的社會化過程中,人們在心理上有了共振,對待漫畫中所表現的問題取得了統一的認識,也就形成了團結民眾、戰斗同盟的基礎。[3]
中國傳統漫畫大部分產生于近代時期,嚴峻的民族危機讓漫畫內容飽含民主與自由,漫畫題材也都充滿著戰斗精神,承載著救國救民的責任。中國近代漫畫有著自己的漫畫傳統,對現代漫畫及其現代動畫的發展有著極大的影響,并形成了自己的獨特的藝術風格,在長期的創作和實踐中既不斷的學習和借鑒了外國漫畫,也不斷地研究了本民族的漫畫傳統,為中國藝術發展史留下珍貴的藝術遺產。
注釋
[1] 宋長江.清末民初諷刺漫畫藝術研究[D].南京:東南大學,2009.
[2] 黃茅.漫畫藝術講話[M].上海:商務印書館印行.1947:25.
[3] 宋長江.清末民初諷刺漫畫藝術研究[D].南京:東南大學,2009.endprint